神彩泛溢精妙入微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赏析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汇聚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24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甘肃省博物馆藏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在五层展厅“C位出道”,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是该套刻石首次进京展出,并且以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汇聚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24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甘肃省博物馆藏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在五层展厅“C位出道”,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是该套刻石首次进京展出,并且以
王献之(344—386)作为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成就历来备受争议。南朝至唐初,因帝王推崇王羲之书风,王献之作品一度被贬抑,导致其真迹散佚严重。至宋代,《淳化阁帖》的编纂使得部分王献之书迹得以通过刻帖形式流传,《先夜帖》即为其一。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展厅展出。该展览汇聚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24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五层展厅以“书刻同辉”为题,集中呈现了马家窑彩陶、殷商甲骨、
《散势帖》,又称《足下散势帖》,是王羲之存世的重要草书刻帖之一。此帖首见于北宋《淳化阁帖》,后陆续被《澄清堂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法帖》等收录,形成了多个版本谱系。
王羲之(303—361)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争议的“书圣”,其作品历来是书法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其真迹无存,传世多为唐代摹本或刻帖,其中部分作品的真伪问题长期存在争议。
赵孟頫是《淳化阁帖》的重要传承者。他通过拼凑不同版本获得《阁帖》全帙,并多次临摹王羲之等名家的作品,如《临王羲之太常帖》《临王羲之采菊帖》。赵孟頫的临作以“复古”为核心理念,推动了晋唐书法的复兴。
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刻成《淳化阁帖》,后原版毁于大火。明代肃王朱绅尧命人以宋初拓本为蓝本摹刻成肃府本。清顺治三年,费甲铸以肃府本初拓为底本,摹刻上石,形成费甲铸本,又称“关中本”“陕西本”“西安本”。
最近,中国美术馆又双叒叕成了文博圈“顶流”!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正在展出,众多国宝级文物齐聚一堂,让人大饱眼福!这也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出“加强美术馆与博物馆合
启老经过查考,宋太宗淳化年间由王著负责编刻的《淳化阁帖》以及宋徽宗大观年间编刻的《大观帖》,二者所依据的底本,均为南唐升元时期的集拓本。
3月11日,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此次展览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简牍、帛书、画像砖、花砖、陶俑、木俑、写经、彩塑、临摹壁画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