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小记(五)
记忆有时候就像涓流,等待某一个契机,拨动一下闸门,然后就会不受控制地缓缓流淌。今天四节课下来,回到办公室,看到了小闫同学的文章,一下子好像把我带到了远去的岁月中。
记忆有时候就像涓流,等待某一个契机,拨动一下闸门,然后就会不受控制地缓缓流淌。今天四节课下来,回到办公室,看到了小闫同学的文章,一下子好像把我带到了远去的岁月中。
因为原来教科书给我们构建的历史认识架构有问题,太简单了。在研究水平上,还有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方面,都存在不足,老是拿一些陈旧定论来编织解释体系,显得特别过时。这就好比用老掉牙的地图,来指引我们探索历史的新大陆,肯定不行。
司马迁虽自称继《春秋》,但《史记》中将项羽入本纪、为游侠刺客列传,肯定张良、陈平、曹参等显要退修黄老,体现了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对非正统的宽容,及对黄老“因循自然”的服膺。
自古以来,中国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著述,以冀达到“惩恶劝善,贻鉴将来”的目的。历代王朝都设置史官修史,至唐初更发展到建立正式的史馆修史制度。本文拟就唐初设馆修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史馆特点、史馆修史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