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禁用“零添加”:舌尖上的防诈指南
近日,几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中检测出镉、总砷的报道冲上了热搜。尽管检测结果中重金属的含量都没有超过国家标准,但涉及酱油这一家家户户不可少的调料,社交平台上依然引起了热议。
近日,几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中检测出镉、总砷的报道冲上了热搜。尽管检测结果中重金属的含量都没有超过国家标准,但涉及酱油这一家家户户不可少的调料,社交平台上依然引起了热议。
3月31日,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食品标签上的“零添加”并非消费者理解的不含添加物,而且不同品牌或品类对“零添加”有着不同的定义,比如一款精选生抽包装正面标注“0%添加防腐剂”,实际指“不添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另一款红烧酱油同样标注“0添加”,实际是指“不添
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中国苯甲酸钠市场报告2023-2029”显示,预计2029年中国苯甲酸钠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1%。
在控糖、抗衰、养生的风潮中,“零添加”三个字一度成为食品包装上最刺眼的金字招牌。消费者心甘情愿为这三个字支付溢价,仿佛买到手的不是一包零食,而是一份“纯净”的安全感。
2024年3月,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零添加”酱油销量同比暴涨230%,却在国家新规出台当天暴跌57%——这场数据雪崩背后,是13亿中国人被戳破的食品认知骗局。
此前某媒体突击送检千禾"零添加"酱油。实验室照片全网疯传,评论区涌现"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指控。市场监管部门凌晨突袭千禾工厂库房,货架商品全数封存。23批次产品涵盖线上线下全渠道。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给这个年产值超5000亿元的行业套上了“紧箍咒”。新规直击三大痛点:禁止使用防腐剂、强制公开添加剂信息、校园食堂禁用高风险品类,试图在产业狂奔与食品安全之间踩下平衡刹车。
“零添加”酱油检出重金属,本是一起普通的质量争议,却硬生生被炒成“国产酱油塌房”的舆论海啸。当网友一边倒抨击企业“挂羊头卖狗肉”,甚至鼓吹“进口酱油更良心”时,这场批判早已偏离真相轨道,沦为一场以“正义”为名的集体失智。
7月15日23:47分,@千禾味业官方账号突然发布《致消费者的一封信》,文中三次提及“深表歉意”却对具体缘由语焉不详。截止发稿前,该声明已获12.3万转发,评论区彻底沦陷!
前几天在超市买酱油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被摆放在黄金位置的零添加酱油,如今悄悄退居二线,货架上挤满了"减盐版""儿童版""有机版"等新面孔。更让我惊讶的是,几位大妈在调味品区拿着酱油瓶翻来覆去查看配料表,嘴里还念叨着:"这个有苯甲酸钠,不行""那个写着
三月的春雷都没这消息炸——消费者报道送检13款"零添加"酱油,12款验出镉,7款含毒砷!某禾那款吹了380天的"匠心酿造",镉含量竟超标到0.0110mg/kg!网友崩溃哭诉:"刚咬牙把海天倒进下水道,转头发现某禾也是催命符!
每年3.15晚会都像一记警钟,敲响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深切担忧。今年曝光的预制菜“槽头肉”等问题,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无小事,唯有消费者提高警惕、制度持续革新,才能筑牢餐桌上的防线。
“配料表密密麻麻全是化学名词”“蔬菜洗三遍还是担心农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添加剂与农药残留已成为消费者最焦虑的隐患。但二者究竟谁危害更大?如何科学规避?本文从权威研究出发,揭开真相。
以下是关于日常家庭食品中常见添加剂的具体数据指标表,基于中国国家标准(GB 2760-2014)及国际通用标准整理。数据可能因地区或法规更新有所差异,建议结合最新标准参考。
你能想到吗?在每10碗米线中,竟然有3碗在运输途中"死掉"!虽然云南米线凭借鲜明的地域特色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发展中仍面临着显著的行业痛点。不过,依然有企业持续深耕技术研发,通过创新推动品类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