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日 | 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
九天揽月星河阔,二十春秋绕落回。嫦娥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的绕月飞行到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书写了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壮丽篇章。
九天揽月星河阔,二十春秋绕落回。嫦娥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的绕月飞行到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书写了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壮丽篇章。
“返回器着陆!”伴随着坚定有力的播报,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4 月23 日,由优酷联合出品的纪录片《登月·进行时》上线。节目由演员吴京配音,以嫦娥六号任务筹备、发射、月背采样返回等核心事件为线索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划破苍穹成功发射,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自2016年起,我国将4月24日确立为中国航天日。在这传承航天精神、激励创新超越的国家级主题日即将到来之际,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优酷、逆光等机构,共同推出纪录片《登月·
2025年4月10日,中国航天科技界传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曾主导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轨道设计的航天专家杨维廉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近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这是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之一。举头望明月,是数千年来古人探索月亮的方式,而在今天,我们通过遣嫦娥、送玉兔、搭鹊桥、赴广寒,终于把五星红旗插在月亮上,实现了
2025年清明节假期,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缅怀英烈活动、传统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清明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
2020年发射的“鹊桥”中继卫星,躲在月球背面的拉格朗日L2点,像太空Wi-Fi一样实时转发信号。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昨天(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本次展览包含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
本次展览围绕中国探月工程历史背景、研制历程、主要成就、未来任务等,以实物实证与历史档案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系统展示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的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三
编者的话:4月1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对外展出。《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本次展览中不仅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而
3月的娱乐圈热度持续升温,影视剧、纪录片、网络电影等作品扎堆上线,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选择和全新的视觉体验。从温情治愈的家庭故事到硬核科幻的探月纪录,再到奇幻冒险的古装剧,每一部作品都在以独特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接下来,将为大家逐一盘点这些亮点满满的影视佳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