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这些文物抽空儿拍了条穿越大片
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古观象台位于遗址东南部由13根夯土柱、观测点通过12道缝隙观测日出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玉琮王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刻纹最精美的一件其形式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复三彩载乐俑这组载乐俑上的“巡回乐团”是西域与中原在艺术领
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古观象台位于遗址东南部由13根夯土柱、观测点通过12道缝隙观测日出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玉琮王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刻纹最精美的一件其形式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复三彩载乐俑这组载乐俑上的“巡回乐团”是西域与中原在艺术领
从明至清,观象台承载着天文探索的厚重历史。明代观星台于1421年随迁都北京而建,简仪、圭表等仪器彰显古人智慧,与郑和下西洋等盛事同辉。清代观象台融入西方技术,南怀仁等铸造六仪,纪理安制地平经纬仪,乾隆朝更有玑衡抚辰仪,中西合璧。这些古仪不仅是天文遗产,更见证文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由于古观象台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于是德国强占了明代的简仪,清代的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法国则夺取了明代浑仪、清代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象限仪。这些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皇朝礼器”的国之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著名的古天文台之一,在它建立的前后,世界上也建成了其他一些著名的天文台。如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法国的巴黎天文台等,它们都是当时推动世界天文学发展的重要阵地。
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名观星台。清代改名天文台。此台曾遭八国联军的破坏,古仪器被掠夺(后归还)。古观象台现存紫微殿、东西厢房、晷堂、司天台等建筑和清代制造的天体仪、赤道经纬仪等八件天文仪器,是现存最古老的保留有天文仪器的天文台。1
这里是陶寺遗址。它与浙江良渚、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一起,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处都邑性遗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陶寺遗址为延伸中华文明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这里是陶寺遗址。它与浙江良渚、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一起,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处都邑性遗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陶寺遗址为延伸中华文明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这里是陶寺遗址。它与浙江良渚、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一起,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处都邑性遗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陶寺遗址为延伸中华文明史提供了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