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学伟 | 中国人的“脸”与“面”:共识与困惑
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轰动西方一时的《中国人的特征》一书中,把它看作中国人性格上的第一特征起,关于“面子”的研究就拉开了序幕。鲁迅当时就因为受此书的影响,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
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轰动西方一时的《中国人的特征》一书中,把它看作中国人性格上的第一特征起,关于“面子”的研究就拉开了序幕。鲁迅当时就因为受此书的影响,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
脸的作用偏规范性,而面子更多地象征炫耀。象征(Symbol)也可叫符号,它不仅指人们互动中所借助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系列生活的价值体现。本书在前几章中主要是因循社会互动的符号原理来阐述脸面的,而本章在此将把这一意义扩大到更丰富的社会文化中去考察。这在词语上很像是
心理平衡是人类认知和情感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一般属于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及态度研究范畴。人在同外界的信息交换和社会知觉中,如果没有心理平衡原则作基础,那么从人的内在驱力直到认知的结果,都是无法产生的。中国人的心理平衡产生在因脸面及其分离而出现的架子上,这种心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把上述结论同其他一些典型的社会进行比较研究了。从这一比较中,我们终将发现中国人脸面心理与行为的特色在哪里?我认为,考察脸面在不同文化中的有无可以有四种途径:一是从语言的层次,以了解彼此在词语用法上的异同;二是定义方面,也就是大家在对某种定义存
研究面具、印象、表演等心理与行为时,必然要涉及其背后的自我。在西方,自我的研究开始是在哲学和神学中进行的。自美国的James把它从哲学转移到心理学中讨论后,这一问题最终摆脱了哲学的母体,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尤其是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领域。然而,有关中国
我在第一篇中已经提到对脸面的研究发展出的四种方向,即西方的印象整饰理论、台港本土化中的脸面理论、对上述两者进行的实证研究以及跨文化的沟通研究。以上四种方向的理论探讨对本书均有借鉴作用,但本章将对其做出必要的修正,在有些地方同它们也有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表现在:
可以说,家族制度中的崇拜祖先和共财同居为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脸面心理与行为的原动力,然而脸面的大小并非是由动力的强弱来决定,而是受到中国家族内部与社会等级制的制约,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最终造成了脸与面子分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传统社会在经济形态上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土地不能移动、生产工具落后和生产消费上的自给自足,导致了人们以分散的、单独的家庭为稳定的基本生活单位。这一特征不但影响了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宇宙观、价值观、伦理体系、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