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900多名心梗患者发现:心梗半年前,他们身体出现了这些信号
可现实是,这个“离心脏最近的死神”,每年都悄无声息地带走无数生命。更扎心的是,很多人其实早就被身体提醒过了,只是不以为意,错过了最宝贵的窗口期。
可现实是,这个“离心脏最近的死神”,每年都悄无声息地带走无数生命。更扎心的是,很多人其实早就被身体提醒过了,只是不以为意,错过了最宝贵的窗口期。
8月2日清晨,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63岁的李某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面临极高死亡风险。医院迅速启动“双绕行”机制——绕过急诊科分诊与CCU病房评估,将患者从救护车直送导管室。
身上出汗,不稀奇。可要是汗出了“味儿”,出了“怪”,那就得留个神了。心梗,听起来像是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实际上,它早在你不经意的汗水里,就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
人一上年纪,身体就像老屋子一样,哪儿都可能出点小毛病。但有些“毛病”不是小问题,特别是心脏的事儿,出点差错都可能要命。
当胸痛如巨石压榨、冷汗瞬间浸透衣裳、濒死感笼罩全身—这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出的死亡警报!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18岁居民AMI发病率为 87.6/10万,AMI患者的总住院死亡率为4.0%。心肌梗死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每一分钟的延误,都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4年底发布的《老年心脏病患者睡眠管理新共识》中也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心梗患者的睡眠需求与健康人群完全不同,盲目追求"睡足8小时"可能是场灾难。
他拍拍胸口说:“这点酒,暖暖血,通通脉,可养生!”亲朋们纷纷附和,仿佛这白酒不是酒,是药,是仙丹,是洪荒之力。可就在几天后,他突然胸口剧痛,被送进抢救室,诊断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医生问他平时喝不喝酒?他还笑着答:“我这不是一直靠酒养着心脏吗?”
你知道吗?心梗不是突如其来的厄运,而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爆点”。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脏这颗“发动机”一旦出问题,后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有些人年纪轻轻嘴歪眼斜,有些人饭桌上突然倒下抢救无效,还有人只是走个楼梯,头一晕,居然就再也没醒过来。不是天灾,是人祸——是身体早就亮了红灯,只是我们一直在装聋作哑。
吃降压药,没那么简单。不是吃了就万事大吉,更不是“吃了降压药,我就可以想吃啥吃啥了”。真正让人头疼的,不是血压,而是以为血压控制住了,其实身体的定时炸弹还在悄悄运转。
夏天的热浪还没退去,急诊室却又收进来一位中年男子,洗了个澡,突然胸口发闷、呼吸困难,送到医院,心电图一看,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出门在外,不能靠“我感觉还行”这种错觉过活。凡是心梗康复期或有心脏病史的人,身上必须备好5件“救命工具”,一件不带,风险都得翻倍。
诱因多为长期压力大、熬夜多、饮食重油重盐,再加上忽视体检与早期症状,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甚至猝死。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人群,更需警惕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一项大数据分析,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刚刚做出“健康选择”。这并不是“健康管理的反噬”,而是我们对健康理解的片面。
当夏季气温日渐上升,空调房与室外温差频繁切换,冰镇啤酒和夜宵烧烤接踵而来,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可能遭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侵袭。而推动心血管危机的最大“引擎”,正是公众熟知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那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然度夏
#北京急性心梗抢救平均时间提速#【#京津冀高温下要注意预防心梗#】 前不久公布的《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质控报告(2024年)》显示,北京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升,急性心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开通血管的平均时间缩短到了57分钟。近日,京津冀三
武汉晚报讯6月22日深夜,63岁的周爷爷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生命垂危。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多学科团队通宵奋战,成功打通闭塞的血管,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
近日,网红主播 “天宇” 因心梗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位来自山西运城农村的 47 岁主播,今年 1 月至 6 月 2 日在平台直播了 200 多场,每月直播超 40 场,常播到凌晨三四点,6 月 3 日住院后,于 17 日抢救无效离世。而今年以来,已有 “
一到夏天,天气一热,心脏病人的“危险期”就来了。医院急诊室里,心梗的病人常常一个接一个,本来好好地,突然胸闷、喘不上气,送到医院已经晚了。
尤其是有冠心病的老人,别以为只有冬天冷才容易犯病,温差一大、血压一波动,再加上一些生活中的“坏习惯”,就容易让心脏吃不消。哪怕你平时没什么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