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拍拍胸口说:“这点酒,暖暖血,通通脉,可养生!”亲朋们纷纷附和,仿佛这白酒不是酒,是药,是仙丹,是洪荒之力。可就在几天后,他突然胸口剧痛,被送进抢救室,诊断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医生问他平时喝不喝酒?他还笑着答:“我这不是一直靠酒养着心脏吗?”
刚上桌的饭菜香气四溢,老赵拎着刚拆封的白酒瓶,笑盈盈地倒上两杯,一口饮尽,赞一句“入口绵柔,回味悠长”。
他拍拍胸口说:“这点酒,暖暖血,通通脉,可养生!”亲朋们纷纷附和,仿佛这白酒不是酒,是药,是仙丹,是洪荒之力。可就在几天后,他突然胸口剧痛,被送进抢救室,诊断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医生问他平时喝不喝酒?他还笑着答:“我这不是一直靠酒养着心脏吗?”
白酒,再次成为“养生热潮”的中心,也再次成为急诊室门口的“常客”。
心梗患者喝白酒?医生发现几个扎心的细节,值得所有人警惕。
酒,古人称之为“忘忧物”,今日却常成“伤身源”。尤其是对白酒这位“烈性角色”来说,心血管系统就像是它的“第一目标”。白酒不是温柔乡,它更像一把火,在血管里“蹦迪跳舞”,跳着跳着,就把心跳跳没了。
白酒度数高,乙醇浓。这位“乙醇老哥”进入人体后,像个闲不住的搅局者,先是兴奋你的神经系统,让人面红耳赤、血压升高,再来是扩张血管,让你以为“通了通了”,实则是让血流紊乱、心率加快,在一个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统里添油加火。
心梗,本质上就是心脏的血管被堵住了,氧气进不去,心肌“憋死”。而白酒,就像是那个给堵车现场撒汽油的路人,看似热闹,实则危险。
有位心内科医生曾遇到一名51岁的男性心梗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唯一的“生活习惯”是每天晚饭一两白酒,坚持十年。他说自己“喝的是心情”,可CT显示他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心肌供血早已捉襟见肘。
很多人误以为,白酒“活血”,喝点能“通血路”。这是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可能比“喝骨头汤补钙”还顽固。短期内白酒确实会让血管扩张,感觉身子“热乎乎”的,但这种扩张是暂时的,就像给已经破损的水管加压,一时爽,后患无穷。
等到酒劲一过,血管反而会反跳性收缩,血压波动剧烈,这对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简直是雷区跳舞。
白酒对心肌细胞本身也不友好。长期饮酒会导致心肌代谢紊乱,心脏“打工人”在乙醇的折磨下疲惫不堪,出现所谓“酒精性心肌病”,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最后连“跳动”这件事都心不甘情不愿了。
传统医学中对白酒的态度,可不是一味鼓吹“活血”。中医讲“酒为百药之长”,也讲“酒为百病之源”,关键看用法。适量为之,可通阳气、行气血,但过量则伤肝、扰心、动风、耗气。
尤其是《黄帝内经》里提过:“五脏有病,不可饮烈酒。”这话放在今天的心梗患者身上,依旧掷地有声:心阳虚衰、血脉瘀阻者,饮烈酒,如火上浇油。
有些人说,我喝的是“低度白酒”,没事。可别被“度数”迷惑,关键看“量”。低度酒喝多了,照样是“高风险”。还有人炫耀自己“酒量大”,但心血管可不会因为你能喝就给你打折。你喝得起,心脏未必扛得住。
现实生活中,心梗患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在恢复期“偷偷喝一口”。自以为“没事了”,谁知这一口,成了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少病例显示,心梗复发与饮酒行为密切相关,而且多发生在节假日、聚会、情绪波动时。人逢喜事精神爽,酒一上头,命就下线。
心梗的背后,往往不是一顿饭、一顿酒,而是长期生活方式的“负债”爆表。高脂饮食、久坐不动、情绪压抑、熬夜成瘾,再加上“每天小酌”,等于给心脏设了个“机关阵”。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明知自己三高,却依旧对“少量饮酒有益心血管”深信不疑,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研究”很多是基于红酒中某些抗氧化物,并不适用于高度白酒。
还有人说:“我爷爷每天都喝白酒,活到九十多。”可你爷爷可能不抽烟、早睡、吃得清淡、干农活、心态好,你除了喝酒,别的全反着来。一枝独秀不是春,拿个例当普遍规律,等于拿刀背当刃口。
诚然,白酒在中国文化中承载了太多情感与仪式感。喜庆场合、亲友聚会、节日团圆,似乎都离不开它的“助兴”。但健康不是靠“情绪带动”维持的,它更怕的是你在“放松”中失了防守。
如果你是心梗患者,或者已经有心血管基础病,最需要的不是“喝点酒没事”的自我安慰,而是“我还能做什么来保护我的心脏”的觉知。这不只是戒酒那么简单,而是你愿不愿意为你的健康负起责任。
哪怕你实在难以割舍这点“口腹情结”,也请记住:少喝、慢喝、不空腹、不情绪激动时喝,尽量选择含杂质少、纯净度高的酒,控制总量不过量,饭前饭后都要观察自身反应。身体是诚实的,它不会说谎,它只会在你不注意时“罢工”。
心梗不是天降横祸,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白酒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灵药,它只是生活中可选的一个“项目”。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你每一次举杯前的选择。
人生的杯中物有很多种,白开水也能温暖人心,清茶也能提神醒脑。当你将健康握在手中,才有资格谈生活的“味道”。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3.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估指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武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