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利刃:歼20与X-37B的亚轨道生死对决【故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0 19:13 3

摘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巨型屏幕上,一个红色光点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划过中国上空的近地轨道。监控室内,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凌晨四点的宁静。

第一章:寂静的入侵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巨型屏幕上,一个红色光点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划过中国上空的近地轨道。监控室内,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凌晨四点的宁静。

"确认目标为美国X-37B空天战机,轨道高度408公里,正在接近天宫空间站!"监测员的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尖锐。

航天控制中心主任马国明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主控台前,眼镜片上反射着闪烁的警报红光。"把轨道数据放大!它距离天宫还有多远?"

"目前距离120公里,相对速度每秒15米,预计2小时13分钟后进入50公里警戒范围。"监测员快速调出轨道交会预测图,"按照这个轨迹,它将在天宫下方30公里处通过,但它的轨道机动引擎正在预热。"

马国明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X-37B是美国最神秘的太空武器平台,号称"太空战斗机",能够在轨道上停留数年,执行各种机密任务。这次它突然改变轨道接近中国空间站,绝非偶然。

"立刻启动紧急预案,通知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马国明按下通讯按钮,"天宫号,这里是北京中心,建议你们立即进入紧急避险程序,准备启动脱离引擎。"

天宫空间站的指令长沉稳的回应通过扬声器传出:"北京中心,天宫明白。已启动应急程序,三名航天员全部就位。请告知威胁等级。"

"红色一级。"马国明简短回答,然后转向副手,"联系西北某基地,让他们准备那架特殊改装的歼20。如果X-37B继续靠近,我们可能需要采取非常手段。"

副手面露难色:"但歼20的实用升限只有20公里,而X-37B在400公里轨道上..."

"我知道物理限制,"马国明打断他,"但总装备部上个月不是报告过那套新系统吗?现在是测试它的时候了。"

两小时后,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战情室内将星云集。巨大的三维全息投影显示着X-37B的最新动向——它已经机动到了距离天宫空间站仅60公里的位置,这个距离在太空尺度上相当于面对面。

"美方声称这是'例行轨道调整',否认有任何敌对意图。"外交部代表汇报道,"但他们拒绝立即改变轨道。"

国防部长周正武冷哼一声:"例行调整?那为什么偏偏选在我们的空间站下方?他们分明是在测试我们的反应能力,或者更糟——在收集天宫的电子信号。"

空军司令员刘振国指着投影:"最令人担忧的是,X-37B携带的机械臂可以捕获或破坏卫星。如果它突然转向天宫..."

一阵凝重的沉默笼罩了战情室。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太空接近事件,而是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太空能力的一次试探,一次精心策划的"擦边球"行动。

"主席指示,"周正武打破沉默,"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国家太空安全,但也要避免事态升级为全面冲突。空军有什么建议?"

刘振国站起身:"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发射反卫星导弹直接摧毁它,但这将引发国际风波;二是派遣我们最新改装的歼20进行拦截警告。"

"歼20能飞到那个高度?"有人质疑道。

"正常情况下不能,"刘振国承认,"但'利剑计划'改装型配备了新型组合循环发动机和电磁脉冲武器系统,可以在亚轨道边界短暂作战。更重要的是,这种应对方式更具可控性,留有外交回旋余地。"

周正武沉思片刻,点了点头:"批准方案二。立即组成特别行动小组,我要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最聪明的头脑。"

当命令传达到西北某空军基地时,程剑锋正在模拟器中进行高海拔拦截训练。这位35岁的空军上校是歼20部队的王牌飞行员,拥有超过2000小时的飞行经验,其中包括数十次针对隐形战机的拦截任务。

"剑锋,紧急任务!"基地司令员直接推开了模拟器舱门,"X-37B威胁天宫空间站,军委点名要你执行拦截。"

程剑锋迅速解开安全带,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终于有机会会会这个'太空幽灵'了。我们用什么武器?常规导弹对它无效吧?"

"新型电磁脉冲炮,"司令员压低声音,"实验室昨天才完成最后测试,还没进行过实弹射击。你是第一个。"

程剑锋挑了挑眉毛:"所以我是小白鼠?"

"不,"司令员严肃地说,"你是中国空军的利剑。三个小时后简报,六小时后起飞。去准备吧。"

与此同时,在北京郊外的一处秘密研究所,电磁脉冲武器首席科学家林雨晴正紧张地检查着最后的数据。这位32岁的物理学博士是军内公认的天才,但此刻她纤细的手指却在键盘上微微颤抖。

"林博士,系统真的准备好了吗?"她的助手担忧地问,"上次地面测试只达到了设计功率的85%。"

林雨晴推了推眼镜:"85%足够瘫痪X-37B的电子系统几秒钟,只要飞行员抓住那瞬间的机会。"她停顿了一下,"但问题不是功率,而是射击窗口——在亚轨道稀薄大气中,电磁脉冲的传播会变得不稳定。"

助手倒吸一口冷气:"那意味着..."

"意味着我们的飞行员只有一次射击机会,而且必须在精确到毫秒的时机开火。"林雨晴关闭电脑,"我要亲自去指挥中心。准备直升机。"

六小时后,程剑锋穿着特制的高空抗荷服,站在那架与众不同的歼20前。这架战机外表与普通歼20相似,但细看会发现机腹多了一个流线型鼓包——电磁脉冲炮的发射装置。两侧进气口也经过重新设计,以适应高空稀薄空气。

"记住,"司令员最后叮嘱,"你的任务不是击落X-37B,而是迫使它改变轨道。电磁脉冲炮射击后,无论是否命中,立即返航。明白吗?"

程剑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明白,长官。"但他心里清楚,一旦进入那片灰色地带,一切计划都可能需要临机应变。

随着引擎轰鸣,这架特殊改装的歼20滑向跑道。程剑锋深吸一口气,将节流阀推至加力位置。战机如离弦之箭冲向渐亮的天空,向着人类航空器极少涉足的亚轨道边缘飞去,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亚轨道格斗"。

第二章:灰色地带的博弈

歼20的座舱内,程剑锋感受着机体在持续爬升中的轻微震颤。高度计的数字快速跳动:15000米...18000米...20000米。在这个高度,天空已从蔚蓝变为深紫色,地球的弧形轮廓清晰可见。

"昆仑,这里是剑锋,已到达第一检查点,请求继续爬升。"程剑锋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回地面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内,空军司令员刘振国、科学家林雨晴和战略分析师方伟紧盯着大屏幕。方伟推了推眼镜,转向林雨晴:"林博士,在这个高度,电磁脉冲炮的有效性如何?"

林雨晴的目光没有离开数据流:"平流层空气密度是地面的5%,电磁脉冲传播距离会增加,但能量衰减也更不规则。理论上,最佳射击距离应在50公里内。"

"问题是,"刘振国皱眉道,"X-37B目前轨道高度400公里,歼20即使使用特殊发动机,最大升限也只有35公里。如何缩短这个距离?"

方伟突然指向轨道预测图:"看这里,X-37B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其中约12分钟在中国上空。下一次过境时,它将经过甘肃上空,那里正好有一片高层大气扰动区。"

"你是说..."林雨晴眼睛一亮。

"热层扰动会使低轨道飞行器暂时下降高度,"方伟解释道,"根据NASA去年发表的研究,强烈的地磁活动期间,400公里高度的稀薄大气密度可能增加300%,导致飞行器轨道自然衰减。"

刘振国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如果X-37B经过那片区域时..."

"它可能会暂时下降到350公里左右,"方伟点头,"虽然距离歼20仍然很远,但已经进入了某些特殊武器的理论射程。"

林雨晴快速计算着:"如果歼20能在35公里高度发射,电磁脉冲在电离层中的传播可能形成波导效应,理论上可以覆盖300公里以上的距离!"

"但这只是理论,"刘振国严肃地说,"从未有人尝试过在亚轨道使用电磁脉冲武器。"

通讯器中突然传来程剑锋的声音:"昆仑,剑锋已到达28000米,发动机工作正常,但推力开始下降。请求战术更新。"

刘振国按下通话键:"剑锋,我们有一个新计划。继续爬升至极限高度,等待X-37B下一次过境。预计它将在47分钟后经过你上空,届时可能因高层大气扰动略微下降高度。"

"明白,"程剑锋回答,"但我必须提醒,即使使用特殊燃料,我在这个高度也只能停留不超过20分钟。"

"足够了,"刘振国看向林雨晴,"林博士会向你解释电磁脉冲炮的调整参数。"

林雨晴接过通讯器,声音因紧张而略显紧绷:"程上校,请将武器系统切换到模式三,频率调整为22.5千赫兹。这能利用电离层的D层作为反射面,扩大作用范围。"

程剑锋在触摸屏上快速操作:"模式三,22.5千赫兹,已设置。但这会减少脉冲强度,对吗?"

"是的,"林雨晴承认,"但覆盖范围比强度更重要。X-37B的电子系统非常敏感,即使微弱脉冲也能造成干扰。"

方伟插话道:"程上校,关键是要迫使X-37B启动轨道维持引擎。一旦它消耗过多燃料,美国空军将不得不提前召回它。"

"明白了,打草惊蛇战术。"程剑锋调整呼吸节奏,对抗着稀薄大气带来的轻微缺氧,"我会在最佳位置等待。"

随着歼20继续爬升,程剑锋感到机体的震动越来越剧烈。30000米...32000米...这是普通战斗机从未涉足的领域。座舱外温度降至零下60度,而发动机则因超负荷运转而发出不祥的嗡鸣。

"昆仑,剑锋到达34000米,已达理论升限。"程剑锋报告道,同时小心调整姿态,维持在这个航空器极少到达的临界高度。

指挥中心内,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大屏幕上,代表歼20和X-37B的两个光点正以截然不同的速度和轨道运行,但它们的路径将在8分钟后形成最近交点。

"X-37B开始进入扰动区,"监测员报告,"轨道高度已下降至390公里...385公里...380公里!还在持续下降!"

林雨晴紧握双手:"再降一些...再降一些..."

375公里...370公里。X-37B因高层大气密度增加而减速,轨道高度持续下降。与此同时,程剑锋的歼20在亚轨道边缘徘徊,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猎鹰。

"剑锋,目标将在90秒后到达最佳射击位置,"刘振国命令道,"准备电磁脉冲炮。"

程剑锋打开武器保险,目视搜索着天空。在这个高度,虽然看不见X-37B本身,但他知道那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太空武器正以每秒近8公里的速度向他接近。

"目标进入射程范围,距离365公里,"林雨晴的声音传来,"建议在T减10秒时发射,以补偿脉冲传播时间。"

程剑锋默数着倒计时,手指悬在发射按钮上。10...9...8...就在他即将按下按钮的瞬间,雷达告警接收机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

"被火控雷达锁定!"程剑锋本能地做出规避动作,歼20在稀薄大气中剧烈翻滚,"昆仑,我遭到锁定,来源不明!"

指挥中心顿时一片混乱。"不可能!"刘振国怒吼,"在这个高度没有其他飞行器!"

方伟突然指向另一个屏幕:"是X-37B!它携带了某种天基雷达系统,正在主动扫描歼20!"

程剑锋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在34000米高空,机动性大幅下降,他几乎成了活靶子。"请求立即射击授权!"他急促地请求。

"授权发射!"刘振国毫不犹豫地命令。

程剑锋稳住战机,按下发射按钮。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没有炫目的火光,只有一声几乎察觉不到的"嗡"声——那是电磁脉冲炮释放出数十亿瓦特的高能微波。

"脉冲已发射,"林雨晴盯着传感器,"传播中...正在监测效果..."

几秒钟的沉默后,监测员突然喊道:"X-37B轨道参数发生变化!它...它正在失去高度控制!"

大屏幕上,X-37B的轨道突然变得不稳定,高度快速下降。"它的轨道维持系统宕机了,"方伟分析道,"电磁脉冲击中了!"

程剑锋还未来得及庆祝,战机突然剧烈震动。"发动机熄火!"他紧急检查仪表,"电磁脉冲反弹回来了!"

指挥中心内,林雨晴脸色煞白:"天啊,电离层反射...脉冲能量被部分反射回发射源!"

程剑锋的歼20在亚轨道边缘失去动力,开始不可控地下坠。他迅速切换到备用电源,尝试重启发动机。"昆仑,剑锋进入紧急状态,尝试重启。"

"放弃任务,立即返航!"刘振国命令道,"高度已经足够滑翔到安全空域。"

程剑锋没有回应,他全神贯注于拯救这架价值连城的战机。高度30000米...28000米...发动机依然沉默。就在高度降至25000米时,一阵微弱的轰鸣传来——一台发动机终于重启成功!

"左发重启成功,"程剑锋报告,同时小心控制着不平衡的推力,"保持可控下降。"

指挥中心内,众人松了一口气,但监测员随即报告了一个新情况:"X-37B轨道持续衰减,已降至300公里以下...它正在坠向大气层!"

刘振国与方伟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这超出了预期效果——他们本只想迫使X-37B改变轨道,而非直接击落它。

"计算坠落轨迹,"刘振国命令道,"必须确保它不会坠落在人口稠密区。"

方伟快速操作计算机:"目前预测坠落点在东海国际水域,距离舟山群岛约200海里。"

"通知海军立即前往该海域,"刘振国决定道,"如果可能,回收X-37B残骸。"

与此同时,程剑锋的歼20终于恢复双发运转,开始正常返航。"昆仑,剑锋状态稳定,请求返航许可。"

"批准返航,"刘振国回应,然后补充道,"干得好,上校。你刚刚创造了历史。"

程剑锋没有回应。当他驾驶着受损的歼20穿过云层下降时,脑海中回放着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几分钟。这不是普通的空中拦截,而是一场发生在太空边缘的新型战争的首个回合。而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第三章:深海猎影

东海海域,凌晨三点。

海军上校赵东海站在052D型驱逐舰"长春号"的舰桥上,夜视镜下的双眼紧盯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六艘舰船组成的特遣编队正在预定海域进行网格化搜索,声呐屏幕上不时闪现出可疑信号。

"报告舰长,海况持续恶化,风速已达八级,浪高超过三米。"大副报告道,"直升机无法起飞协助搜索。"

赵东海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告诉蛙人分队做好准备,一旦发现目标立即下水。美国人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

就在一小时前,他们接到紧急命令——一艘美国太空武器平台坠落在东海国际水域,必须在美军到达前回收关键部件。赵东海明白这项任务的政治敏感性: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有机会直接研究美国的空天战机技术。

"舰长!声呐接触!"声呐操作员突然喊道,"方位125,距离2.3海里,深度约80米,金属回声强烈!"

赵东海立即转向战术屏幕:"调出图像。"

水下机器人传回的模糊画面显示,一个长约8米的楔形物体斜插在海床上,周围散落着较小的碎片。虽然变形严重,但那独特的形状无疑就是X-37B的部分机身。

"立即部署蛙人,"赵东海命令道,"重点回收导航系统、计算机核心和任何看似完好的电子设备。"

十分钟后,八名身着重型潜水装备的特种部队蛙人跳入漆黑的海水。他们携带的水下切割工具和强化收纳箱专门为这种高难度打捞任务设计。

水下80米处,蛙人队长周锐打开了头盔上的高强度探照灯。X-37B的残骸在光束下显现——原本光滑的黑色热防护层如今布满裂痕,但主体结构出人意料地完整。

"检查驾驶舱区域,"周锐通过水下通讯器指挥,"B组负责收集散落部件,特别注意任何有电路板的东西。"

随着他们接近,周锐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X-37B的货舱门处于半开状态,里面似乎缺少了某些设备。"货舱被清空过,"他报告道,"可能是在再入大气层前弹射出去了。"

与此同时,在"长春号"上,赵东海接到了更紧迫的消息。

"舰长,空警-500预警机报告,两架美国P-8A反潜巡逻机正从冲绳方向接近,距离200公里。"通讯官报告,"此外,卫星显示一支美国海军编队正以最高航速向我方移动,预计四小时后到达。"

赵东海眉头紧锁:"通知蛙人,他们只剩三小时。同时联系指挥部请求空中掩护。"

北京,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程剑锋已经换下飞行服,正与林雨晴、方伟一起观看从"长春号"传回的实时画面。虽然成功迫使X-37B坠毁,但他脸上没有胜利的喜悦。

"美国人反应比预期更快,"方伟分析着卫星图像,"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已经改变航向,直奔事发海域。"

林雨晴专注地看着蛙人传回的X-37B内部图像:"这些电路设计...太先进了。看这个量子通讯模块,我们的情报低估了他们的太空数据传输能力。"

国防部长周正武大步走入会议室:"同志们,情况有变。美国国务卿刚刚致电我国外长,声称我们在国际空域'无端攻击'其太空资产,要求立即归还X-37B残骸并赔偿损失。"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无耻!"刘振国拍桌而起,"明明是他们的太空武器威胁我国空间站!"

周正武抬手示意安静:"外交部已经准备好回应,但我们需要确凿证据证明X-37B的敌对意图。林博士,能从残骸中找到什么吗?"

林雨晴推了推眼镜:"目前发现的货舱设备中有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工作频率与天宫空间站的通信频段完全重合。这明显是信号收集装置。"

"还不够,"周正武摇头,"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比如它主动扫描或接近天宫的记录。"

程剑锋突然开口:"我的战机电子战系统应该记录了X-37B的火控雷达信号。如果能够复原..."

"立即调取数据!"周正武命令道,"同时加快打捞进度。根据国际法,坠落在国际水域的飞行器残骸属于打捞方,但美国人不会这么容易放弃。"

东海打捞现场,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蛙人队长周锐发现了一个关键部件——X-37B的飞行数据记录器,类似民航机的"黑匣子"。但当他试图取下它时,装置突然发出刺眼的红光和蜂鸣声。

"自毁程序启动!"周锐大喊,"所有人立即后退!"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周锐果断拔出潜水刀,切断了记录器的电源线路。红光熄灭,蜂鸣声停止。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个价值连城的设备放入特制防震箱。

"舰长,我们找到了黑匣子,"周锐报告道,"另外还有导航核心和几个疑似电子战模块的部件。但主体太大,无法整体打捞。"

赵东海当机立断:"采集足够样本后立即撤回。美国人已经到门口了。"

果然,不到十分钟后,两架P-8A"海神"巡逻机低空掠过舰队上空,投下一连串声呐浮标。紧接着,无线电中传来英语警告:"中国海军舰艇,这里是美国海军P-8A,你们正在干涉美国财产,请立即停止行动并撤离该区域。"

赵东海冷笑一声,亲自拿起麦克风回应:"美国海军P-8A,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我们在国际水域进行正常搜救行动。请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误判。"

当最后一批蛙人带着关键部件返回"长春号"时,远方的海平线上已经出现了美国驱逐舰的轮廓。赵东海下令编队立即返航,同时留下两艘舰船继续监视美方行动。

北京郊外,某绝密研究所。

林雨晴和她的团队正争分夺秒地分析打捞回来的部件。黑匣子的加密系统异常复杂,但中国密码学家早有准备。

"突破了!"一位年轻技术员突然喊道,"我们获得了最后72小时的飞行数据。"

众人聚集到主屏幕前。数据显示,X-37B在过去三天内进行了至少六次轨道调整,每次都将天宫空间站置于其高精度传感器的焦点位置。

"看这个,"林雨晴放大一段数据流,"它在电磁脉冲攻击前12分钟就锁定了程上校的歼20。这不是偶然接近,而是有预谋的监视和挑衅!"

方伟迅速整理证据:"我们需要立即将这些数据可视化,制作成外交简报。这些轨道数据和传感器日志明确显示X-37B在执行间谍任务。"

与此同时,程剑锋被召到国防部,向高层详细汇报拦截过程。当他描述X-37B如何突然激活火控雷达时,一位上将忍不住打断:"这已经构成战争行为!他们实际上是想击落你的战机!"

程剑锋平静地点头:"是的,首长。但有趣的是,X-37B的火控雷达模式与我们已知的任何美国系统都不匹配。这可能是某种新型太空武器系统。"

会议结束后,程剑锋在走廊偶遇林雨晴。两人虽然专业领域不同,但此刻都肩负着同样的国家使命。

"林博士,你认为美国人会就此罢休吗?"程剑锋低声问道。

林雨晴摇摇头,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忧虑:"根据我对X-37B系统的分析,这只是他们太空军事能力的冰山一角。斯特林将军不会善罢甘休。"

"斯特林将军?"程剑锋疑惑地问。

"霍华德·斯特林,美国太空军作战部长,"林雨晴解释道,"我在MIT读博时,他正好在军校做关于'太空主导权'的演讲。他的观点是...相当鹰派的。"

程剑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直觉告诉他,这场太空边缘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前方。

第四章:外交风暴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厅,纽约。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明宇大使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面对十五个安理会成员国代表和数十名各国记者。这场特别会议在美国要求下紧急召开,主题是"中国攻击美国太空资产事件"。

"主席先生,各位代表,"张明宇的声音沉稳有力,"在回应美方毫无根据的指控前,请允许我展示一些事实。"

他按下遥控器,会议厅中央的全息投影显示出一段三维动画:X-37B的轨道变化与天宫空间站的相对位置。数据精确到秒,清楚地展示了美国空天战机如何多次调整轨道接近中国空间站。

"在过去72小时内,X-37B进行了六次非必要轨道机动,将与中国空间站的距离从安全120公里缩小至危险50公里。"张明宇调出另一组数据,"更严重的是,这是X-37B主动扫描天宫空间站的电子信号记录,明显违反了《外太空条约》关于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

美国代表约翰逊立即反驳:"这些所谓证据都是中方伪造的!X-37B是在执行常规轨道维持,中方却以危险武器攻击它,这是对太空安全的严重威胁!"

张明宇早有准备:"那么请解释这个。"他播放了程剑锋歼20战机电子战系统记录的片段——清晰的英文语音警告:"目标锁定,准备拦截"。

"这是X-37B的火控系统语音提示,记录于它被瘫痪前37秒。"张明宇环视会场,"请问代表先生,什么样的'常规轨道维持'需要锁定他国战机?"

会场一片哗然。俄罗斯代表立即发言支持中国,指责美国将太空军事化。其他成员国代表则大多保持谨慎中立,但明显对美方的解释表示怀疑。

约翰逊脸色铁青:"X-37B是美国的财产,无论它在何处坠落,都应归还美国。中方无权扣押并检查它!"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张明宇冷静回应,"在国际水域打捞的无人飞行器残骸属于打捞方所有。更何况,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X-37B正在对中国进行间谍活动。"

会议陷入僵局。主席宣布休会,各方将在闭门磋商中继续讨论。

华盛顿特区,五角大楼。

美国太空军作战部长霍华德·斯特林将军站在国防部长面前,全息地图上显示着东海的实时态势。

"部长先生,我们不能容忍中国这种行为,"斯特林的声音如同钢铁摩擦,"击落X-37B是对美国太空优势的直接挑战,必须做出强硬回应。"

国防部长皱眉看着数据:"但证据显示确实是X-37B先锁定中国战机。如果这事闹上国际法庭..."

"太空是新的战略高地,"斯特林打断道,"规则由实力决定,而不是律师。我建议立即启动'卫士行动',向该海域增派航母战斗群,同时激活三颗'观察者'卫星,24小时监视中国海军动向。"

"这可能导致直接军事对抗,"国防部长警告道,"总统不会批准。"

斯特林露出冷笑:"实际上,总统刚刚签署了秘密指令,授权我们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护美国太空资产。包括使用第七舰队的标准-3导弹拦截中国打捞船。"

北京,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现场。

上百名中外记者挤满了大厅,摄像机镜头对准中方发言人。这场发布会通过全球各大媒体实时转播,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中方始终奉行和平利用外空的政策,"发言人语气坚定,"但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国家太空安全。X-37B的挑衅行为有明确记录为证,美方应停止无端指责,反思自身太空军事化行动对全球战略稳定的破坏。"

一位美国记者尖锐提问:"中方是否承认使用新型武器攻击X-37B?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太空武器化竞赛中迈出关键一步?"

发言人早有准备:"中国发展必要国防技术完全出于自卫目的。需要强调的是,是在美方太空武器首先威胁中国航天器安全的情况下,中方才不得不采取适当防御措施。"

另一位记者追问:"中方会归还X-37B残骸吗?"

"这取决于专业技术分析的需要,"发言人巧妙回应,"但中方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美方讨论有关太空安全的所有问题。"

发布会结束后,方伟在后台向发言人简要汇报了最新情报分析:"美方第七舰队正在向东海增兵,林肯号航母已进入战备状态。"

发言人眉头紧锁:"我们需要降温,而不是升级。立即安排我与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的会面。"

与此同时,程剑锋和林雨晴正在研究所内深入研究X-37B的技术细节。

"这个量子通讯装置太先进了,"林雨晴惊叹道,"它能在不依赖卫星中继的情况下直接与地面站建立链路。这意味着..."

"意味着X-37B的实时控制不受我们常规电子战的影响,"程剑锋接话道,"难怪它对电磁脉冲的反应那么快。"

林雨晴点点头:"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她指向一个微型装置,"这是次世代合成孔径雷达的核心部件,分辨率可达5厘米。它能从太空清晰识别地面车牌。"

程剑锋吹了声口哨:"所以X-37B不仅是太空武器平台,还是超高精度侦察卫星?"

"不仅如此,"林雨晴调出一组数据,"根据能量消耗记录,它在坠毁前24小时曾启动某种定向能装置。我怀疑是初步的激光武器测试。"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忧虑。美国太空军事技术的进步远超预期,而这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深夜,外交部紧急召见美国驻华大使。

副外长谢锋直接出示了X-37B黑匣子的部分解密数据:"大使先生,这些证据明确显示X-37B在执行针对中国空间站的间谍任务。继续否认只会进一步损害两国关系。"

美国驻华大使浏览着文件,表情逐渐凝重:"我需要将这些材料传回华盛顿。"

"可以,"谢锋同意道,"但同时,我们希望美方立即停止在东海的一切军事挑衅行动。中国有权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

美国驻华大使抬头:"我国政府最关心的是X-37B技术的安全性。如果中方保证不进一步研究或复制这些技术..."

谢锋打断他:"大使先生,中国的发展不靠窃取他国技术。我们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类似危险事件再次发生。"

会谈持续到凌晨,最终达成一项临时协议:双方同意成立联合技术小组评估X-37B事件,同时各自撤回在冲突海域的部分军事力量。

当程剑锋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正在基地准备新的飞行计划。

"联合技术小组?"他疑惑地问刘振国,"这意味着我们要与美国人分享X-37B的研究发现?"

刘振国摇摇头:"不,只是表面文章。核心技术和关键发现永远不会共享。但这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程剑锋若有所思:"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刘振国叹了口气,"太空军备竞赛将进入新阶段。美国人会加速部署更先进的太空武器,而我们也不得不跟进。这场亚轨道格斗只是开始,程上校,只是开始。"

在返回宿舍的路上,程剑锋抬头望向星空。那里曾经是人类共同的梦想疆域,如今却正在变成新的战场。他想起了林雨晴的话——斯特林将军不会善罢甘休。而作为一名飞行员,他深知自己的下一次飞行任务可能更加危险,更加关键。

来源:军武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