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直言:最伤害胆囊的行为,不是吃猪肝!而是频繁去做这几件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1 13:22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周医生,你说我每天吃点猪肝,会不会对胆囊不好?”王阿姨推了推老花镜,一边从包里掏出一张健康体检报告,一边语气小心地问着在社区门诊坐诊的医生。

她六十出头,最近刚刚退休,性格有点紧张,总担心自己哪里不对劲,尤其是看着报告上“胆囊壁轻度增厚”几个字之后,脑子里一下子联想到各种“不能吃”的东西,尤其是猪肝。她一边念叨着自己的饮食习惯,一边试图从医生那儿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但如果说对胆囊最不好的,是吃猪肝,那确实是误会。很多人总盯着食物表面,尤其是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可问题往往不在那儿。

真正让胆囊慢慢“坏掉”的,其实是一些根本没人在意的小动作、小习惯,反而它们才是长期折腾胆囊的主力。

不是吃猪肝、也不是吃肥肉这些显眼的东西,而是一些生活里重复发生、看起来“跟胆囊完全没关系”的行为,才最要命。

有一种习惯,是早上起床后两三分钟内立刻去上厕所,特别是一些中年人,每天起得早,一睁眼就想冲去厕所,甚至都来不及喝水、洗脸。

这种看似正常的生理需求,其实对胆囊的刺激特别大。人在刚醒来的时候,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还处在一个“调试”阶段,整个消化系统并没准备好迎接排泄。

这个时候过度收缩腹部肌肉,会引发胆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这样,胆囊壁容易变厚,胆囊收缩能力也会下降。

2015年一项涵盖4300多例体检数据的研究发现,那些有“起床即如厕”习惯的人群中,胆囊功能异常的比例达到了17.6%,而一般人群仅为9.2%。

这个数据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甚至更高,达到23.4%。这不是偶然,这是人体在“混乱时段”做出非自然动作的后果。

还有一个很少被关注的问题,是情绪在胆囊健康里的长期积累效应。现在很多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尤其是职场里的中年人,表面上很平静,其实情绪波动特别大,但这些人往往不会去发泄情绪,而是压着、忍着。

胆囊不是单纯的一个“消化器官”,它受自律神经系统控制,也跟肝脏关系密切。中医虽不能完全当作科学依据,但“怒伤肝,肝郁化火,火逼胆囊”这句老话,有它的生理逻辑。

长时间不释放情绪,神经系统紊乱,导致胆囊收缩机制失调,胆汁淤积,容易引发炎症和结石。

2019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曾刊出一项追踪7年的研究,样本超过12000人,结果表明长期情绪压抑人群中,胆囊疾病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9倍。这种影响不是一两天能看出来的,但它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很难逆转。

再说一个更让人惊讶的——频繁使用耳机。这个听起来跟胆囊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背后是个神经系统的问题。

长期戴耳机、特别是音量开得大的人,容易造成迷走神经的过度刺激。迷走神经分布非常广,包括心脏、肺部、消化道和胆囊等器官。

一项2021年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神经调控研究中发现,长时间高强度耳机使用者,其迷走神经张力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张力状态会降低内脏器官的功能协调性,胆囊首当其冲。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耳朵是听觉系统的终点,其实它同时也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个重要通道。

频繁高音量的刺激,会让本就敏感的神经系统一直处于“警觉”状态,胆囊的正常节律就容易被打乱,尤其是胆囊的排空时间被干扰,会导致胆汁在胆囊中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结晶和沉积的风险。

说到这,有必要再提一个看似更遥远但更致命的行为——反复节食。现在减肥风潮大行其道,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断食、低碳水、高蛋白、只吃蔬果,结果体重是轻了,但内脏全乱了。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然后在进食时收缩,把胆汁排入小肠帮助消化脂肪。

如果长期缺乏脂肪摄入,胆囊得不到刺激就不会收缩,胆汁就一直储存在里面,胆固醇、胆红素浓度慢慢上升,就容易析出沉淀形成结石。

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在2020年的一份指南中就指出,连续节食超过2个月,胆囊结石形成风险上升近60%。

而中国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也有类似数据,报告指出,BMI指数下降超过10%的节食者中,有22.1%在半年内出现胆囊胆泥或小结石。

反复节食,还会使胆囊对进食信号的敏感度下降,哪怕之后恢复饮食,胆囊也可能不再按节律工作,这种功能障碍一旦形成,很难纠正。

再来一个冷门又致命的行为:不吃早餐。这个问题其实在大众层面已经被讨论很多年了,但很少有人从胆囊的角度去看。

胆囊在夜间会积蓄胆汁,早上如果没有进食,就没有信号让它排空胆汁。胆汁长时间停留在胆囊中,就会变得粘稠,容易形成胆泥,久而久之就是结石。

而且早上空腹的时间越长,胆囊越容易发生强烈自发性收缩,胆囊壁的张力也就越大,容易导致慢性损伤。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2022年的一篇流行病学研究指出,那些一周吃早餐次数少于3次的人群中,胆囊疾病发病率比每周吃满7次早餐的人高出了47%。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但很多人根本不关心,一杯咖啡就当早餐,结果几年后检查,胆囊已经布满结晶。

还有个被忽视的细节是长时间保持坐姿。这不仅仅是对腰椎不好,其实也严重影响腹腔内器官的血液循环和功能节律。

尤其是办公一族,每天坐超过8小时以上的人,其腹部压力持续处于压迫状态,胆囊的供血和神经反射都会受到抑制。

长时间这样,胆囊壁会变得钝化,收缩力下降。日本的一项健康保险数据分析中发现,每天坐满8小时以上的白领人群中,胆囊运动功能减弱的比例是普通活动人群的近两倍。

这不是因为坐姿本身,而是长时间“缺乏周期性运动刺激”让胆囊变得迟钝。胆囊并不是一个自动装置,它需要依靠身体的整体节律去调动。动得少,它就“懒”了。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