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198:白兰 | 不再遥远的缅桂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06:48 2

摘要:小时候,大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听过一首歌,叫《缅桂花开十里香》,是反映西南边疆地区反特斗争的电影《神秘的旅伴》的插曲。那歌是用彝族民歌的曲调唱的:“缅桂花开十里香啊,朵朵的鲜花哎情谊是长哎……”听得我如醉如痴,不光觉得歌曲美,那能香飘十里的缅桂花也美。

小时候,大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听过一首歌,叫《缅桂花开十里香》,是反映西南边疆地区反特斗争的电影《神秘的旅伴》的插曲。那歌是用彝族民歌的曲调唱的:“缅桂花开十里香啊,朵朵的鲜花哎情谊是长哎……”听得我如醉如痴,不光觉得歌曲美,那能香飘十里的缅桂花也美。

来自网络

我也想看真花,可那是电影里的事,现实中我不可能跑到西南边疆的深山里去,也就不想它了。

2019年4月中旬,我到佛山的亲戚家小住,发现小区及周围有一种像玉兰的树,但比玉兰高大多了,有五六层楼房那么高,也开着像玉兰那样的白花,只是花瓣比玉兰花要细些。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玉兰开花时,树上没有叶子,满树都是密密麻麻的花,很是夺人眼目。而佛山的这种树,叶子比花多得多,也大得多,花儿藏在叶子中,不注意,都会忽略了它。

由于树高,拍摄不方便,我便在楼上的亲戚家拍。我问亲戚这是什么树,亲戚说是白兰,也叫缅桂。我一听兴奋了,原来这就是电影中缅桂啊。可又有些失落,我那么向往的植物竟然成了街头行道树,顿时丧失了神秘的光环。

《中国植物志》收载了白兰Michelia alba,说它是常绿乔木,高达17米。花期4-9月,夏季盛开,通常不结实。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现广植于东南亚。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栽培极盛,长江流域各省区多盆栽,在温室越冬。花可提取香精或薰茶,也可提制浸膏供药用,有行气化浊,治咳嗽等效。鲜叶可提取香油,称“白兰叶油”,可供调配香精;根皮入药:治便秘。

查看植物智,白兰的学名已修改为Michelia×alba。并说它的俗名有:黄桷兰、白兰花、缅栀、把儿兰、缅桂、白缅花、白缅桂。在植物学名中,“×”表示该植物是一个杂交种。据说白兰的亲本是黄缅桂Michelia champaca和山含笑Michelia montana。

在白兰的俗名中,我除了知道“缅桂”,还知道“把儿兰”,是在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书中看到的。他说白兰在北京叫“把儿兰”,是雨季的花。

白兰在北京室外是无法过冬的,他看到的“把儿兰”应该是盆栽,天冷了要搬到屋里去。为什么叫“把儿”呢?是说它的花瓣有些细,像韭菜了,所以就论“把儿”了?

汪曾祺还提到了“缅桂”这个名字的由来:“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他还提到这种花“香得像兰花”,那“白兰”名字的由来就显而易见了——花白而香如兰。

“黄桷兰”则是四川人、重庆人对白兰的俗称,有人说是因为它的花蕾形似“小角”而得名的,还待考证。其它俗名的由来也大略就是上述的原因了。

关于白兰何时传入中国,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有说宋代的,有说元代的,有说明代,但所说证据均无法查实。到了清代,才有了可能与它先后传入的黄缅桂Michelia champaca的记载,算是有了它爹的信儿。

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收载黄缅桂,名字为黄兰:“黄兰产广东,或云洋种,今遍有之。丛生硬茎,叶似茉莉。花如兰而黄,极芳烈。”看来吴其濬看到的是丛生的,还栽植不久,其实黄缅桂是能长成十米高的大树的。

据说,白兰传入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东南亚国家信仰南传佛教,寺院要种五树六花,而缅桂花是“六花”之一,它也就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而传入了。按照这种说法白兰应该传入中国几百上千年了,不知为什么在古籍中没有留下记载。

好在有个别的白兰树超常发挥,没有在几十年树龄时死去,活到了现在,还被人建了档案,我们也就可以由此判断出白兰传入的最迟时间了。

1998年出版由广东省林业厅编写的《广东树木奇观》一书说,徐闻县南乡政府院内的白兰,高16米,胸围3.99米,树龄已达200年。2017年出版的《广西古树名木概览》一书说,兴宾区城厢乡城厢小学内的白兰,树高16米,胸径73厘米,树龄150年。1987年出版的《贵州省志·名胜志》一书说,兴义县下五屯刘氏庄园的两株白兰,一株高16.2米,围大2.27米,相传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前后)从缅甸引种;另一株高14.5米,围大1.94米,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种植。

我希望这些长寿树能继续地长寿,让后来的想知道白兰历史的人,还能继续地看到实物。

在查资料过程中,我发现有人说白兰是厄瓜多尔国花,可在我的印象中,厄瓜多尔的国花应该是白花修女兰 Lycaste virginalis(白萼捧心兰)。看来网上的一些资料,还需要进一步甄别。

来自网络

来源:花木春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