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子开展古建筑保护实践:科技与人文共筑文化传承新路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17:13 2

摘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一支学生调研团队近日深入闽西山区,围绕“中华古建筑抢救性保护”主题展开暑期社会实践。在张发松、肖夏等老师指导下,团队以客家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数字技术应用与社区协同治理,探索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模式,为传统建筑保护注入青年智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一支学生调研团队近日深入闽西山区,围绕“中华古建筑抢救性保护”主题展开暑期社会实践。在张发松、肖夏等老师指导下,团队以客家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数字技术应用与社区协同治理,探索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模式,为传统建筑保护注入青年智慧。

田野深耕:解码建筑文脉的时空密码

闽西地区现存客家古建筑群百余处,其中永定土楼、培田古村等建筑群承载着客家人南迁的历史记忆与生态智慧。然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30%的不可移动建筑存在结构性风险,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68岁。针对这一现状,团队选取宁化、永定等地典型建筑群展开调研。

在宁化县宁阳古街片区,学生通过测绘与访谈发现,68%的历史建筑存在本体失修问题。他们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建筑基因数据库”,精准复原燕尾榫等12项传统工艺,同时采用“微创介入”策略改造基础设施,使巷道照度提升300%,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团队负责人李海杰同学表示:“每处榫卯结构都蕴含着客家人的生存智慧,保护古建筑就是守护文化基因库。”

数字赋能:构建技术干预的科学范式

面对技艺断层与自然侵蚀的双重挑战,团队创新技术路径,构建“监测—修复—传播”全链条保护体系。在永定振成楼,学生们利用高精度激光扫描仪(±1mm)完成点云建模,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极端天气下的结构响应,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开发的AR导览系统将“八卦形平面布局”等空间叙事转化为动态演示,使游客沉浸式感知建筑背后的宗法伦理。

尤为突出的是“数字工匠”培养模式。团队对彭坊村雕花斗拱进行三维逆向建模,结合3D打印技术修复残损构件,使传统工艺学习周期缩短40%。成员陈韵伊解释道:“老匠人需数十年才能掌握的技艺,通过数字化拆解可形成标准化教学模块,为技艺传承开辟新路径。”

社区协同:激活乡土社会的内生动力

研究显示,闽西地区青年群体非遗认知度不足12%,基层政策知晓率梯度差异显著。为此,团队设计“文化认同—保护行为”转化模型,联合地方政府推行“守护人”制度。在南靖田螺坑,培训村民掌握智能巡检技术,2023年自主修复率达73%,政府维修成本降低60%。宁化石壁村试点“文化银行”机制,村民以古宅使用权置换修缮资金,并参与文旅收益分成,带动青年返乡就业率提升23%。

“过去觉得老房子是负担,现在成了‘传家宝’。”村民张建民在参与古宅改造后感慨。这种“保护反哺发展”的模式,使社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形成文化自觉。

学术深耕:从田野到理论的闭环研究

团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学术创新,构建包含形制特征、生态性能等32项指标的建筑基因识别体系,起草的《推进客家古建筑工匠培训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被纳入地方政策。相关论文揭示“柔性连接—刚性节点”抗震机理,为现代绿色建筑提供传统智慧参照。指导老师黄秀莲评价:“这项研究实现了从个案分析到理论建构的跨越,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的文化担当。”

目前,团队正推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并计划开发区域微气候优化系统。正如成员徐凯瑶所言:“古建筑保护不是静态封存,而是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持续生长。”

结语

从夯土墙的纳米改性到AR技术的文化传播,从社区工匠培训到国际经验互鉴,这群青年学子以科技为媒、以乡愁为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索文化遗产的再生之路。他们的实践表明:古建筑保护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人文温度的滋养。唯有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方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续传承。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