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MBTI测试、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刷屏后,最近,许多人又“被确诊”为成人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相关内容也在社交平台引发网友讨论。(3月31日 天眼新闻)
□李庆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继MBTI测试、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刷屏后,最近,许多人又“被确诊”为成人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相关内容也在社交平台引发网友讨论。(3月31日 天眼新闻)
随着网络传播日益迅速,数字交互式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分量更重,一种特殊的“确诊文化”正悄然兴起。“没点‘精神疾病’都不好意思出门”,类似这样的调侃在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屡见不鲜,ADHD、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正逐渐从严肃的医学范畴走入大众戏谑他人、调侃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疾病很大程度上变得娱乐化。
疾病被娱乐化,首先失去了对医学的敬畏。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规律,并致力于预防、诊断、治疗及健康维护,每一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有严格规范的标准和流程。以ADHD为例,绝非短短一个视频中所说的病理特征“注意力不集中”“间歇性失忆”就能概括,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神经发育机制、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等等形成原因。它会给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交带来诸多困扰,需要专业的医生通过详细的医学评估、检查才能做出准确诊断。然而当下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短视频、一段文字、一位“医生”的独白、一张打了马赛克的“诊断证明”,就能轻易“确诊”,这种对疾病草率的态度,一定程度消解了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和严肃性。长此以往,不仅可能误导大众对某个疾病的认知,也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难以获得准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从社会层面来讲,疾病娱乐化破坏了对患者群体的关怀氛围。对于真正患有ADHD疾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本就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与压力,当人们过分关注这一病情,可能会让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与舆论压力愈发艰难。无论哪种疾病,患者都渴望得到他人理解与支持,而疾病的娱乐化,使得患者的真实痛苦被轻描淡写,甚至被当作笑料在网络上引发众人“共鸣”,“你有病、我也有”看似是对个体苦难的基本共情,但实则使患者在康复之路上更加孤单。
在疾病娱乐化过程中,会使大众认知被严重误导。让大众敬而远之的疾病不再是需要认真对待、科学治疗的对象,反而成了一种可以随意调侃、自我诊断的标签。这不仅会阻碍大众对精神类疾病的正确认识,也可能让那些真正有患病迹象的人群,因为轻视疾病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很多网友在网络上跟风追赶,将自己偶尔的情绪波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归咎于某种精神疾病,这忽视了真正的心理健康,在其背后是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和对娱乐化内容的盲目追捧。
在网络上,我们不能任由疾病被轻视、被娱乐化的趋势继续蔓延。一方面要加强医学科普,让大众真正了解精神疾病的本质、成因、危害及预防治疗,用真理打破谣言的阴霾。针对不同群体,比如青年、老人,可以在学校、社区点对点地举办科普讲座;媒体也可通过发表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等方式,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应该避免传播并非专业指导、带有误导性的内容,营造尊重疾病、关爱患者的良好舆论环境。可以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审核,限制关于专业知识的娱乐化、误导性内容线上传播;专业领域博主或舆论领袖也应发挥引导作用,传播真实准确专业的信息倡导用正确态度对待疾病和患者。
当疾病被娱乐化,我们便失去了对疾病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痛苦的共情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要重拾敬畏之心,才能让真正的患病群体得到应有的关爱,让社会及网络环境回归理性与温暖。
相关链接:疾病变流量密码,警惕娱乐化消解医学权威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