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面积、产量长期居泉州市首位!南安巧用“三变”护航粮食安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20:42 2

摘要:今天,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南安召开。作为农业大市,南安2024年粮食生产再创佳绩,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8万亩、产量15.4万吨,双项均长期居泉州市首位。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南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南安坚持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今天,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南安召开。作为农业大市,南安2024年粮食生产再创佳绩,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8万亩、产量15.4万吨,双项均长期居泉州市首位。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南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南安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抓好春耕备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超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01

实施“开岸行动”

推动“小田变大田”

煦日和风,绿意盎然。水头镇朴一村的千亩农田里,拖拉机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的田野,机耕手驾驶着插秧机往返作业。所过之处,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划一地“扎根”水田,为稻田披上了一袭绿色的“新装”,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优质、集中、连片”的农田,在去年之前还是一片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土地。改变始于南安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开岸行动”。

不止朴一村,2024年,南安在全省率先实施良田“开岸行动”,以“市属国企+种粮大户”联合体模式,通过农田连片宜机化整治、林耕置换等措施,整合流转零散“巴掌地”“边角料”土地,进行“小田变大田”改造。2024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2万亩,累计建成19.8万亩,居泉州首位。

在夯实粮食生产根基的同时,南安又以全链条补助政策,撬动农户积极性。在土地流转方面,全市土地流转奖励从原先的200元/亩提高到400元/亩,2024年流转耕地近1.2万亩;在种植方面,设置种粮阶梯式奖补标准,种植规模越大补助金额越高,对规模种植旱稻30亩以上从200元/亩提高到500元/亩,对30亩以上规模种植双季稻从原先没有补助提高到最低补助300元/亩、最高补助600元/亩,有效解决种植规模小、分布散问题;在售粮方面,对种粮主体生产的早稻实行政府兜底收购,水稻叠加险保额由500元/亩增加到700元/亩,解决农户种粮后顾之忧……一项项惠农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入,牢牢兜住了南安丰产丰收的“基本盘”。

“过去,田块零散,道路不畅,土渠输水,大水漫灌;如今,田成方、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效益也高了。”行走在南安乡村,农民对10年来农田的变化深有感触。

02

注重智慧赋能

力促“大田变良田”

秧苗坐上了“滚动电梯”,确保雨露均沾,茁壮成长;加装北斗导航辅助直行系统的智慧“铁牛”无需人工驾驶,在田间纵横,轻松耕地、播种;无人机施肥撒药作业效率翻倍,手机远程实时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只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和一套系统,就可“轻松种地”,这是如今田间生产新景象。

“春耕就是在和时间赛跑,现在种地轻松多了,省时省力!”南安市顺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吕锦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套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同时开工,单次育秧15-20天,即可满足450-500亩大田的用秧需求,配合加装了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插秧机,不仅效率高,产量也高,预计今年一亩地能产出600公斤左右的稻谷,每亩地可增收二三百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近年来,南安聚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力量,为农户提供育、耕、种、管、收、烘等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农田端,全省首创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式,搭建“南安市耕地监管平台”数据库,破解粮食种植“底数不清”“方向不明”等问题。

——在育种端,引进智慧育秧工厂和全省首条循环运动式秧苗设备,实现育秧到插秧全程机械化;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先后培育出“东联5号”等4个优质稻品种。

——在生产端,建成泉州首个大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周边万亩农田提供“全托管”和“半托管”菜单式服务,农业生产成本至少降低15%;开展“智慧农机”建设,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成立7个专家服务组,以“田间教学+课堂培训”方式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解决农民盲目种、不会种问题。

——在仓储端,投入4000万元建设南安市粮库扩建及配套设施项目,完成对3个库区基础设施扩建和翻新改造,实现库点远程可视化管理、粮情动态在线监测、安全管理智能预警等信息化管理,总仓容提升至13.12万吨。

一次次探索,一步步推进,一场场变革……当下,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迭代、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看屏种地”,从“大田”到“良田”,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南安为“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带来了新的解答。

03

跨界融合绘新景

实现“良田变田园”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流水潺潺……行走在溪美街道莲塘村,一幅“田园牧歌”的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南安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莲塘村以“潮创田园”为品牌,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潮创结合,打造亲子乐园、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稻垛集市、稻香科技艺术节、稻田婚礼等场景,绘就“良田变田园、田园变景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无独有偶,水头镇大盈溪流域引进了专业运营团队,通过“双季稻+油菜花”等轮作模式,将农业种植与田园风光、文物古迹、华侨古厝等文旅资源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和精品旅游线路,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4000余元,实现“农田增值、农品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这些,正是南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南安以“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为载体,立足农业全产业链,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文旅融合模式,推动农田向田园、产品向商品、村庄向景区的蝶变。

与此同时,南安坚持“工业思维做农业”,紧扣市场趋势,加速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预制菜产业园项目,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此外,同步打造的“成功家宴”文化IP,将本地石亭绿茶、蓬华脐橙等地标农产品融入宴席体系,斩获“2024美食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和“美食地标名录”2个国家级荣誉,2024年带动农产品溢价销售超200万元。

从零散“巴掌田”到千亩连片良田,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农文旅融合,南安以“三变”破题,绘就乡村振兴的“丰”景长卷。下一步,南安将始终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聚力推进“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确保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58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5.497万吨以上,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局多作贡献。

记者:庄树鸿 李想 黄奕群 通讯员:林金典 黄春福| 编辑:傅少滨一审:尤逸群 | 二审:黄种成 | 三审:蔡毅

点亮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 ↓

来源:南安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