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展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典型成果,2025年3月25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承办高品质课程教学
这是一个美好的约定
这是一场不息的征程
这是一次诗意的绽放
这是一曲奋进的奏鸣
这是,我们——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全体师生
真诚的邀请!
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展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典型成果,2025年3月25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承办高品质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主题活动暨“诗·思”课程实践成果交流研讨会。会议的核心议题是通过分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的“诗·思”课程创新实践成果,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新案例新成果,探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强化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实践,实现高质量育人。
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出席活动并致辞。她肯定了清华附中教育集团“一体多翼、资源共享” 的集团化办学格局,赞扬了我校自 2017 年被清华附中承办以来“跨越式”的发展,并以“诗·思”课程为例,充分肯定了学校将课程创新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举措。吴书记真诚地说道:“在这里,每一面墙都生长着诗意,每一堂课都绽放着灵动,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这些教育场景,不仅是对清华附中“厚德自强、行胜于言”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造性实践。
她强调课程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共同探索课程改革新路径,构建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最后,她期待大家以诗意教育点亮学生未来,用创新智慧绘制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执行校长张红以《让纯美的生命诗意前行:以“诗·思”课程促进学校育人的实践探索》为题进行现场汇报。
她回顾了“诗·思”课程八年来“发芽、开花、结果、播种”历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小树,从诗歌创作走向诗歌育人再走向学校治理,并分享了清娃们童年时代的温暖瞬间和心路历程——这也是一个学校的心灵成长史。她说,学校将诗歌教育作为综合育人的“试验田”,把“诗·思”课程作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旨在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家长共创共生的诗意家园。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铁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今天这个交流研讨会的主题是“共享课程创新智慧·共谋课程育人之道”。我们通过分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的“诗·思”课程创新实践成果,共同探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如果站在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的立场审视,有其别样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无疑,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使命。而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其突出体现应是确保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至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与此同时,AI一日千里,一往无前。飞速发展着的时代也对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出新的挑战。对此,人类必须捍卫自身的主体精神。同时,对高扬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理性精神和德性品格应是迈向未来基础教育育人的宗旨目标与核心关切。
课程蕴涵人类真善美的光辉,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宝贵滋养,也是学生享创人类优秀文化的历程。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动脉!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内容、结构与方法,是增强课程育人功能的根本之策。事实上,唯有深深触动学生心灵的课程才是高品质的课程,唯有高品质的课程方能实现高质量育人。
上地小学的“诗·思”课程,从最初的萤火虫诗社这样一个学生社团,逐渐发展完善为将诗渗透到国家课程并浸润于学校一切课程中,作为以“诗·思”强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着实能为儿童放飞好奇心和激活想象力插上雄健的翅膀,能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能把儿童纯真清澈的心灵引导到真善美!从而深层次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儿童在“诗”与“思”的世界里陶冶人类高尚的精神、本真的情感、丰厚的思想和灵动的智慧。
质言之,“诗·思”课程从开发到实施,立足育人高度,立意高远,理念有根,体系完善,实施有力,成效突出,成果可贵,是更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能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理性精神和德性品格的充满育人力量的高品质课程。上地小学从建校之初就一以贯之开展的“诗·思”课程实践探索,也可谓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隽永诗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王凯主任进行点评。王主任指出“诗·思”课程是一门要素周全的特色课程。一是实现了“工具”的赋能,通过课程纵向内容体系和横向课堂教学六环节,让课程能够真正扎根课堂,让教师在课堂主阵地上有抓手,使得课程能够持续多年,卓有成效。二是实现了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强关联。学校“诗・思”课程的实施,对常规语文课堂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力量。三是形成了课程与学校文化理念的深度融合,使文化成为课程的意义解释空间。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诗·思”课程“以诗育人 以文化人”,滋养着孩子们的童年,赋予他们坚实的人文底蕴,会让他们在未来社会走得更远。
“诗·思”课程沙龙由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主持。
徐峙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欧阳江河激动地说,来到这里感觉又重新回到了童年。他说,诗歌的起源就是为万事万物命名,是“未知”中“知”,这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是用想象力去抵达的,而诗歌中的想象力对于数学、科学、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指出,清娃们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性,正是对当下生活经验的重构,这种童年的快乐,一定要珍惜!
欧阳江河副会长
海淀区教育科学院课程研究中心宋世云主任说,“诗·思”课程为教育注入了灵魂,让有限空间迸发无限可能,赞扬学校将小小校园打造为精神宇宙,以小而精的教育让师生灵魂绽放。
宋世云主任
范歆雅同学分享了诗歌带给自己的成长。
范歆雅同学
范歆雅妈妈讲述了孩子在诗歌浸润下的成长经历,并真诚地感谢学校,让孩子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范歆雅妈妈
研讨会特别安排了由张丽、孙楚涵、谢燕琳、李叶四位老师执教的诗歌展示课。
张丽老师通过“我为动物朋友代言”这一趣味情境,点燃了一年级学生的创作热情:纷纷“策划”出充满诗意的“代言文案”。
孙楚涵老师以“夸妈妈”为主题,带领三年级学生以笔为媒,以心为墨,以诗为笺,将羞涩的感恩化作诗行:“妈妈,我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在练习说爱您!”
谢燕琳老师从简单的“○”启航,引导四年级学生以感官之翼唤醒诗意笔触。通过“圆的觉醒”“圆的奇遇”“圆的绽放”三个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命名诗”。
李叶老师带领五年级学生紧扣“喜欲狂”情感,渐进式探索三重境界。一是借助朗读感悟诗境之“喜”;二是品悟处境感受心境之“喜”;三是聚焦写法探究表达之“喜”,培养学生从“小诗人”逐渐成长为拥有“大情怀”的时代新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纯真的表达,赢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诗·思”课程研发与实施负责人李学志老师以《“诗・思” 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题,结合四节观摩课,从实操层面分享了“诗·思”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也为一线老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惠院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华附中教育集团总校方妍校长,海淀区基础教育一科李巍科长,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陈俊荣副校长,海淀区上地学区管理中心林子敬主任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会员学校、海淀区各学校、清华附中教育集团校和“诗·思”课程联盟学校的干部、老师们一同参会。
吴颖惠院长
方妍校长
李巍科长
陈俊荣副校长
林子敬主任
尊重生命的本真
守护生命的美好
释放生命的自由
激发生命的激情
让纯美的生命诗意前行
来源:三剑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