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赓续於越文脉,弘扬鲁迅精神,开拓越学,形成了古朴厚重的学术传统。近年来,学院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合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以深度融入绍兴“产城人文”发展为目标
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赓续於越文脉,弘扬鲁迅精神,开拓越学,形成了古朴厚重的学术传统。近年来,学院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合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以深度融入绍兴“产城人文”发展为目标,以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为抓手,围绕3个“数字+”,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探索文化育人的新机制、新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数字+文献” 打造地方文化数字资源库
地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古城的核心区域,学院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深度聚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构建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育人新机制打下扎实基础。
学院深入开展出土文献研究,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对重点文献进行数字化复原,以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传承,提高绍兴文化影响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在新文科建设引领下,学院通过“古籍数字化”“文化数字化”,积极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科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的路径。学院联合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绍兴博物馆、学校图书馆等单位,共建数据资源池,并依托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与相关部门及文史专家团队联合攻关,实现政校联动、院馆协同。近年来,学院与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共同建成“王阳明心学·法书遗墨文献数据库”“蔡元培先生数字纪念馆”“陆游文献数据库”和“文化名人行迹数据库”四大绍兴名人数字化资源库,在建“鲁迅数据库”“浙学珍稀文献数据库”“浙东运河文献数据库”。2024年12月,学院举办“斯文:出土文献研究学术工作坊”,邀请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学校师生共同参加,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探讨文献保护的多元路径,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和切实有效的路径。
“数字+文旅” 服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学院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坚定不移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部署,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书法)和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鲁迅研究院、王阳明研究中心等市级平台,联合绍兴市文旅局等部门,聚焦绍兴“名人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开设“蕺山讲坛”,成立鲁迅青年工作坊、大学生阳明学工作坊。近10年来,学院共承担“名人文化研究”课题150多项,发表文章300余篇,出版著作10部。
以“在地性、创新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学院系统梳理王阳明、鲁迅、陆游等名人文化资源,提炼独具特色的绍兴文化IP,并通过数字化、场景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数字+文旅”,将专业建设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助力绍兴市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形成学术研究、实践教学、文化传承、产业联动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助推绍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参与绍兴古城申遗、浙东运河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着力加强浙东学派、陆游、鲁迅研究,组织学生参与运河文化、诗路文化、宋韵文化研究与传播,通过学术研究成果为古城申遗、浙东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助力。2024年8月,学院暑期实践队组织开展大运河暑期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之际,穿越2省6市,近距离感受大运河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实践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数字手段剖析《浙东地区山水大势图》《浙东运河水利形胜图》等重要资源,全方位、多视域、立体化地把握浙东运河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浙东运河的历史地位、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意义,自觉投身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中。
“数字+教学”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浙学典籍数字化与文化创新校级重点实验室,学院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将数字技术引入教育教学,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教学场景优化人才培养全流程,形成“技术赋能课堂、数据驱动教研、项目反哺教学”的动态链条。
依托鲁迅研究院,学院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人文教育,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范式,建设“鲁迅文化足迹虚拟仿真实验”等一流课程。课程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复原三味书屋、仙台医专教室等历史场景,构建包含动态影像、数字版手稿等资源的交互式教学系统。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近距离接触文化名人,成功探索文化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新路径。
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书法)、浙江省重点哲社基地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建成“书法审美与文创设计”微专业,以线上课程为主,实施应用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与跨领域创造性转化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聚焦“名人文化”,以“数字创新”为翼,持续探索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的契合点,将数字技术、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输送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