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升超2℃影响经济与健康,中国气候损失评估报告显示应对紧迫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7:32 2

摘要:多家机构的学者就中国气候损失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在2040年后气温升高超过2℃的情景下,将导致每年超过5%的GDP潜在损失。人类健康损失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损失是未来中国气候损失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多家机构的学者就中国气候损失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在2040年后气温升高超过2℃的情景下,将导致每年超过5%的GDP潜在损失。人类健康损失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损失是未来中国气候损失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评估结果显示,农业和水资源气候损失显著高于林业和能源消费的气候损失。人类健康、气象灾害、海平面升高、农业和水资源五个领域可以规避的气候损失高于其他领域。

上述评估结论刊登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年35卷)上。来自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参与了此项研究。

专家介绍,欧美等国已率先开展了气候损失评估的跨领域联合研究,目前针对中国气候损失评估的研究相对匮乏。在评估模型方法、分领域影响机理、数据一致性等方面,不同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结果缺乏可比性。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框架下,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方会议(COP27/28)正式提出设立气候损失损害基金,并就相关细则开展谈判。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归纳出8个代表性风险,包括沿海社会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关键基础设施、生活水平与公平、人群健康、粮食安全、水安全、安全与人口流动。

专家们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随着气温升高,这些代表性风险将不断加剧,且其风险等级因地区和国家而异。

上述专家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需要全面关注和防范这些代表性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此背景下,开展对中国气候损失的评估,能够量化测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与效益,有助于科学制定气候政策。

研究发现,气候损失主要由市场领域气候损失和非市场领域气候损失两部分构成。市场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服务,非市场领域主要包括海平面升高、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研究表明,若考虑非市场领域的影响,气候损失可能提高1/4。

随着气温升高,沿海社会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风险将不断加剧。摄影/章轲

研究发现,温度变率反映气候变化波动水平,温度变率超过适应速率将导致农业损失。气候变化致使温度和降水的分布发生改变,同时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也有所变化,这不仅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会使林业生产率降低,进而引发林业产品供给变化、价格变动。水资源气候损失主要受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气温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气温上升和经济增长将驱动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气候变化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专家介绍,一方面,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温度、湿度以及大气压等气象因素,影响传染病的病原体、宿主和传播媒介。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还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爆发率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损失既涵盖为保护海岸线而投入的成本,也包括湿地和旱地的价值损失。

专家们对上述8大领域的气候损失进行加总,得到不同情景下中国总气候损失:按照温升从低到高排列,气温分别升高2.3℃、3.1℃和6.2℃下,2030年总气候损失分别为51390亿元(占当年GDP的3.00%)、69949亿元(占当年GDP的4.08%)和63740亿元(占当年GDP的3.72%);2050年总气候损失分别为149274亿元(占当年GDP的5.10%)、159054亿元(占当年GDP的5.43%)和225719亿元(占当年GDP的7.71%)。

专家们表示,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损失增长快、占比高,学界需要进一步细化中国热相关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为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协同政策提供参考。此外,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潜在损失也将不断扩大,且难以逆转,对我国沿海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威胁。应基于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风险研究,超前规划沿海地区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锁定效应”。

同时,加强不同适应政策和适应成本的研究,规避潜在损失损害。建立气候风险早期预警系统,面向能源、健康、沿海、农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提供针对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强化我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提升适应行动力度,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目标实现。

专家们还表示,当前亟需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气候影响综合评估模型,分区域开展跨学科气候影响与损失损害分析,精细化评估减缓与适应政策的成本与收益,为国家和区域科学制定气候政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来源:第一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