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压作为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其控制和管理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尽管高血压管理策略不断发展和更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作为一种更精准评估血压变化的手段,仍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在夜间血压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高血压作为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其控制和管理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尽管高血压管理策略不断发展和更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作为一种更精准评估血压变化的手段,仍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在夜间血压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2025年3月3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在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25)展示壁报——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CHINA: A NATIONWIDE DATABASE REPORT。刘靖教授基于中国动态血压与心血管结局的全国性数据库(CDACO),首次揭示了我国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的现状。研究指出,尽管高血压控制的全球共识逐步更新,但实际控制情况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尤其是夜间血压控制更为薄弱,亟需进一步的关注和改进。
CDACO分析:仅35%患者全天血压达标!夜间控制率不足白天一半
本项研究依托于CDACO数据库,通过具有GPRS功能的便携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设备,收集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数据。该数据库涵盖了210,782名患者(男性占50.5%,平均年龄59.3±15.3岁)。研究使用标准化的血压控制定义: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在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仅有35%的高血压患者实现了24小时血压控制标准。其中,男性患者的控制率为31%,女性为39%。此外,夜间血压控制的情况尤其不理想,夜间血压控制率仅为23%,远低于白天血压控制率(45%)。具体数据如下:
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2.4(±17.3)mmHg,舒张压80.7(±12.0)mmHg。
白天收缩压133.8(±17.3)mmHg,舒张压82.1(±12.3)mmHg。
夜间收缩压127.8(±20.0)mmHg,舒张压76.0(±12.9)mmHg。
图2 24h、白天、夜间血压控制率
关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控制情况,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的收缩压控制率为47%,舒张压控制率为49%;而白天收缩压控制率为56%,白天舒张压控制率为60%。相比之下,夜间收缩压控制率为37%,夜间舒张压控制率为32%,显示出夜间血压控制明显不足。
重视夜间血压管理,推进ABPM技术普及
该研究基于中国最大规模全国性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库揭示,我国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控制率仅为35%,其中夜间控制率显著低于日间(23% vs 45%),提示夜间血压管理是当前血压控制的薄弱环节。夜间血压升高已被证实为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强预测因子,其临床意义超越日间及诊室血压。然而,ABPM因设备可及性、舒适度等限制尚未普及,导致诊室血压高估真实控制率,尤其忽视夜间血压监测。
刘靖教授团队强调,尽管本研究结论受限于数据库性质(非全国高血压“三率”抽样调查),但其数据差异警示需将夜间血压管理纳入防控重点。未来应着力推广《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ABPM技术,并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无袖带测量技术的精准度提升,通过优化24小时动态监测的可及性与可靠性,实现血压全程管理的突破。
夜间高血压应该如何管理?
研究显示,中国、日本等亚裔人群夜间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白种人。夜间高血压危害巨大,且可独立于日间血压预测心血管死亡及总死亡。夜间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神经-体液调节因素改变有关,循环容量负荷增加和夜间异常交感神经激活是关键因素[2]。根据《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去除诱因并治疗原发病是夜间高血压管理的基础。对于高盐膳食引起的夜间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限制盐的摄入;对于因不当使用中短效药物导致的夜间高血压,应更换为长效降压药。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心脏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夜间血压,如使用持续正压通气来治疗OSA患者。
其次,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极为重要。患者应改善饮食结构,减少盐分摄入并增加富钾食物,合理控制体重,戒除烟酒,增加适量运动。夜间高血压的发生也与睡眠环境不佳、睡眠障碍和焦虑紧张等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可对因处理。避免睡前使用利尿剂等药物。
此外,应用长效降压药是控制夜间血压的重要手段。原则上,应将夜间平均血压控制在120/70mmHg以下。对于无法单药控制的患者,可使用联合用药策略。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一些创新药物,如阿利沙坦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procitentan、Esaxerenone、SGLT2i等具有较好的降低夜间血压作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去肾神经术、颈动脉窦刺激压力反射激活治疗、髂动静脉吻合术等器械与手术治疗均有研究报道能降低24h、白天和夜间血压,但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最后,血压监测与随访也是夜间高血压管理的关键。建议患者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评估夜间血压。对于不能及时进行ABPM的患者,可以使用经认证的家庭血压监测设备进行自我监测。
专家简介刘靖 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血压与心血管代谢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血栓 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药物与器械临床试验。
作为牵头人及主要执笔人主持撰写中、英文版《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夜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国家卫健委《县域血脂异常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等多部共识、诊疗 规范,撰写中、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现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秘书长、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预防管理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工作组及欧洲高血压学会血压监测工作组委员。
现任 Journal of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Research、Clinical Hypertension、 《中华高血压杂志》、《慢性病学杂志》等期刊编委。
参考文献:[1]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CHINA: A NATIONWIDE DATABASE REPORT. 2025.ACC.[2]中国高血压联盟《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委员会,刘靖,李燕,张新军,王继光.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7):610-618.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