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曲大女人,aka最懂女人心,“情感界张雪峰”,她指导粉丝恋爱择偶的视频一经披露就是全网最热的电子榨菜,凭一己之力让“捞女”这个词在网络蔓延开来,本人也稳坐捞女教主的王位。
合规才能“细水长流”
直播间这块荒蛮的掘金地仍在爆发着最原始的故事。
前几日司马南的偷税漏税风波还没消停,又有一个顶流网红步了后尘。
在4月1日税务部门公布的5起偷逃税款被处罚案件中,主播“曲曲大女人”因偷税被罚758万元,引发全网关注。
图源:微博@四川观察
曲曲大女人,aka最懂女人心,“情感界张雪峰”,她指导粉丝恋爱择偶的视频一经披露就是全网最热的电子榨菜,凭一己之力让“捞女”这个词在网络蔓延开来,本人也稳坐捞女教主的王位。
在2023年底,其曾因为宣言不良恋爱观并借此贩卖课程谋取私利,遭到全网抵制,账号被多个平台封禁。
但这位主打“知识付费”的博主,长期有着一批死忠粉,甘愿为其高昂的私域课程买单,这次的不当税务行为正是通过这个更隐秘的爆金币方式完成的。
数据显示,2024年,税务部门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
有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网络主播、明星艺人、MCN机构等,如今仍是最需要防范税务的地方,这里的淘金者仍在依靠不规范的行业现状赚最多的钱。
曲曲事件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其通过“平台营销推广+私域引流”的模式开展业务,有别于传统的主播,营收方式更具隐蔽性。
这里不得不提这位顶流“情感导师”的崛起之路。
使其热度暴涨的标志性事件早已成为鬼畜圣经,各位应该还有印象,当时曲曲的一位女学员,咨询如何在三位男友之间闪转腾挪,目前面对结婚问题很头疼,这把连线凭借其抓马程度火速破圈,甚至还有人曝出线下的真实细节,曲曲还就着这波舆论打起了广告,一战成名。
她的核心指导思想很简单:一切以爆金币为基准。
呼吁女粉坚守“万物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女性自身的年龄、学历、收入、身材样貌、家世背景等等,都是傍大款所需的价码。
还鼓励女生多读书,努力提高学历,这些都是把自己包装成更高级商品的手段,因为大佬都喜欢有内涵的人,详细细节参考《喜剧之王》中柳飘飘扮演学生妹的场景。
之前在其直播间连麦对话,一次连线需要支付高达上千元的费用,而且双方全程黑话,普通网友压根搞不懂这个“门派”在修炼什么武功。
彼时曲曲的商业模式主要以“内容付费”为主,相关课程在微信平台热卖,共有多档售价近万元。
可千万别小瞧情感主播的魅力,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追捧,本质上是社会心理需求与时代变革共振的产物,简单来说咱们都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的地方。
还记得之前被誉为“中国首席情感导师”的涂磊,靠着输出情感鸡汤找到了流量密码,在2024有段时间场均直播带货销售额超500万,与专业主播比起来毫不逊色。
而曲曲有着同样的“魅力”,即便因不当价值观被封禁,但痴迷她的粉丝反而将其当成了某种层面上的认可,仍在不断地追逐这门“成功学”。
据蓝鲸新闻报道,去年12月,曲曲工作人员宣布其私域产品——闺蜜联盟大幅涨价,入群会员费从129800元直接涨至199800元,并需要通过理事会的面试审核才可加入,理由是社群席位快售完了,有媒体估算单入群费收入就已超过了1亿元。
图源:蓝鲸新闻
但忽视了一点,在直播间里可以贩卖焦虑、人设甚至梦想,但唯独不能贩卖对税法的傲慢。
直播间或是私域场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合规才能“细水长流”,这是很多顶流网红踩过坑才愿意相信的事实。
在官方的通报中,首先露出马脚的是曲曲近两年仅申报个人收入60余万元,前文提到过,即便受到了封杀影响,但转入“地下工作”后其业务仍旧火热,追捧者不在其数,这方面的收入只多不少。
因此检查人员顺藤摸瓜对公司业务进行了排查,发现公司主要收入构成分为网上授课收入、连麦直播收入、“闺蜜圈”一对一服务收入、线下活动门票收入等,上述业务均通过某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与收款。
图注:“曲曲大女人”之前视频截图
但“曲曲大女人”店铺,所绑定的收款账户为乐传曲的个人银行卡账户,该店铺取得的订单收入,在扣除平台手续费后提现至其个人银行卡,上述收入均未申报纳税。
最终,曲曲承认通过个人账户收款隐匿应税收入的违法事实,同时做出了道歉与承诺。
这起案例极其珍贵,其正值“情感博主”生意的爆发期,新兴行业仍在野蛮生长,市场尚未完全得到规范。
如今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中,经常会看到情感解答类直播间,通过付费连麦的形式来场赛博谈心,求助者大多不会获得太具体的建议,毕竟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更多的是通过言语的魅力抚平心中的创伤。
如果你对第一波畅聊满意,想要窥探些更实用的干货,那么请移驾楼上贵宾区,这里有线上课程与社群/1V1服务等专属服务等着你。
图注:情感咨询课程
情感是无价的,情感服务自然不会廉价,有的服务群只是简单的排忧解难,有的则从头武装到脚趾头,不仅有聊天技巧的传授,还有个人外形的升级改造,最终的模板只有一个——人类高质量男性或女性。
当情感变成一种课程和可交付的商品,最终的量化标准得需要一些噱头,所以经常能看到如何吸引“吸引高质量女生”“向上高嫁”等标签出现。
之前Tech星球有过报道,高嫁、捞女类型的情感主播最容易变现,这两个细分赛道,有人一年挣几亿。
但曲曲的税务风波给行业提了个醒,一片火热的态势之下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暗面,如何更好的规范这个新赛道的发展是个问题。
除了曲曲的情感生意案例,网络主播补税9亿的风暴,折射出直播行业“造富神话”的另一面。
如今网红们一场直播爆卖千万,个人收入动辄上百万,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同时主播们偷税漏税的案例也在不断上演。
据不完全推测,2024 年中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达1.22万亿元,网络直播用户规模8.33 亿,职业主播规模3880万,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
究竟为什么这块区域长期是税务问题的重灾区?
首先,主播收入来源呈现碎片化特征,尤其头部主播,其爆金币的方式包括平台签约费、打赏分成、广告植入、带货佣金、线下活动等十余种类型,传统按次或按月的代扣代缴机制难以覆盖。
本次曲曲事件就是最好说明,其“平台公开流量+私域隐秘变现”的模式,使得打赏、课程费、会员费等收入绕开平台监管,直接流入个人账户。
其次,虚拟礼物统计有难度,榜一大哥嗖嗖的穿云箭是不少主播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这类虚拟礼物交易资金流与物流分离,难以通过传统发票追踪。
图注:直播间礼物特效刷屏
还有支付手段的多元化,有的主播通过个人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 19 个账户收款,资金分散在不同支付平台,调查起来难度巨大。
当然了,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问题,还有一些行业生态端风险。
如平台和主播签订“包税协议”,将法定扣缴义务转嫁给主播个人;还有中介机构专门为主播设置了一套 “税收筹划方案”,在灰色区域疯狂作死。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不少主播的税务意识较为单薄,有人认为打赏收入无需纳税,还有人认为平台已代扣税款,当TA们在直播间高喊“搞钱要狠”时,却忘了最该“狠”的是对法律的敬畏,所以税务知识的普及显得十分紧迫。
归根结底,在当下的直播江湖里,只有合规才是最大的“钞能力”。
毕竟,直播间里的火箭可以虚构,但税单上的数字从不陪你演戏。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