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做的,您带走,别忘了我。"远处,陈太太站在客厅门口,手中拿着一个普通的牛皮纸袋,目光里满是复杂的情感。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阿姨,您真的要走了吗?"小雯站在门口,眼睛红红的,手里紧攥着一个折纸小星星。
"阿姨的孙子快出生了,需要回去照顾。"小雯扑进她怀里,小星星塞进钟淑芬口袋,
"这是我做的,您带走,别忘了我。"远处,陈太太站在客厅门口,手中拿着一个普通的牛皮纸袋,目光里满是复杂的情感。
01钟淑芬今年五十四岁,来自湖南农村。她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眼角的皱纹像是被阳光和风雨刻下的年轮。
十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读高中的儿子艰难度日。家里的几亩薄田根本支撑不起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儿子周立考上了南京大学的金融专业,全家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儿子争气,忧愁的是每年几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犹如天文数字。
周立曾提出休学打工,被钟淑芬坚决拒绝。
"娘,我不上了,等攒够钱再说。"周立坐在堂屋的木凳上,倔强地说。
钟淑芬端着一碗瘦肉汤走过来,放在儿子面前:"这是邻居王婶家杀猪分给我们的,你趁热喝。"她坐下来,看着儿子消瘦的脸,"你爹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读大学,这个愿望我一定要替他完成。"
"可是学费..."
钟淑芬打断了儿子的话:"我去上海做保姆,刘婶的女儿在那边,说能帮我找个住家的活儿,一个月能挣三四千。"
"不行!"周立拍桌而起,"我不能让您去伺候别人。"
钟淑芬笑了,伸手把儿子按回凳子上:"傻孩子,什么伺候不伺候的,做保姆是正经工作。你安心读书,娘去挣钱,等你毕业有出息了,娘就回来享福。"
周立的眼眶红了,他知道母亲的固执,也明白家里的窘境,最终点点头:"那您答应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就这样,带着村里人复杂的目光,钟淑芬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
上海很大,比她想象的还要大。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钟淑芬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上,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按照刘婶女儿给的地址,钟淑芬辗转来到一家中介公司。
"你有什么技能?会不会做西餐?英语怎么样?"中介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上下打量着钟淑芬。
钟淑芬老实回答:"我不会西餐,英语也不会,但我能做一手好中餐,家务活也样样在行。我从小照顾弟妹,带孩子有经验。"
中介撇撇嘴:"现在上海好人家都要求会西餐、懂英语的阿姨,你这条件不太好找工作。"
钟淑芬心一沉,但她没有退缩:"您看看有什么活儿,我都能干,就是想挣钱供孩子读大学。"
也许是被她的诚恳打动,中介翻了翻登记本:"有个陈家,住在浦东,需要一个阿姨照顾小孩和做家务,他们对西餐英语要求不高,主要看人品和做饭好不好。你要不要去试试?"
"去!我这就去!"钟淑芬急忙点头。
第二天,钟淑芬来到陈家。这是一套位于高档小区的三室两厅公寓,装修简约但很精致。陈先生在外地出差,是陈太太接待了她。
陈太太叫陈蓉,三十五岁左右,气质温和,说话轻声细语。她的女儿陈雯,小名小雯,今年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是个文静的小女孩。
"我先生经常出差,家里主要是我和女儿。
我在一家外企上班,平时比较忙,需要有人照顾小雯的生活起居,接送上下学,做饭和打扫卫生。"陈蓉详细介绍着工作内容。
钟淑芬认真听着,不停点头:"陈太太,这些我都能做好,我在家也是这样。"
陈蓉观察着钟淑芬,问道:"钟阿姨,您为什么要出来做保姆呢?"
提起儿子,钟淑芬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儿子考上了南京大学,家里条件不好,我想多挣点钱供他读书。"她掏出手机,翻出儿子的照片给陈蓉看。
陈蓉看了照片,又看看钟淑芬质朴的面容和手上的老茧,若有所思:"钟阿姨,我看您是个踏实人,这样吧,您先试做一个月,如果合适,我们再签长期合同。工资每月四千,包吃住,每周休息一天,年节有额外福利。您看可以吗?"
钟淑芬没想到这么顺利,连忙道谢:"谢谢陈太太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就这样,钟淑芬开始了在陈家的工作。刚开始的日子并不轻松,城市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都与乡下大不相同。
小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阿姨也有些抗拒,常常不理睬钟淑芬。
"小雯,阿姨给你削个苹果。"钟淑芬笑着说,递过去一个削得完整漂亮的苹果,皮还保持着完整的螺旋形。
小雯瞥了一眼,冷淡地说:"我不喜欢吃苹果。"说完就回房间去了。
钟淑芬有些尴尬地收回手,陈蓉走过来,歉意地说:"钟阿姨,孩子还小,不懂事,您别放在心上。"
"没事,孩子都有适应期,我能理解。"钟淑芬把苹果放在果盘里,开始准备晚餐。
晚上,钟淑芬躺在床上,翻看周立发来的微信。儿子已经开始大学生活,发来了校园的照片,还有新同学的合影。看着儿子灿烂的笑容,钟淑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她回复了几句叮嘱的话,然后关上手机,准备明天的工作。
02时间如流水,转眼三个月过去了,钟淑芬渐渐适应了陈家的生活节奏。她每天五点起床,先准备早餐,然后叫小雯起床,帮她穿衣洗漱,准备上学。
送完小雯,钟淑芬回家打扫卫生、洗衣服,中午去学校接小雯回家吃饭,下午辅导功课或带她去附近的公园玩,晚上准备全家的晚餐。
钟淑芬做饭很有一套,湘菜的麻辣鲜香俘获了陈家人的胃口。特别是她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连挑剔的小雯都赞不绝口。
"钟阿姨,您这红烧肉太好吃了,比饭店的还要香。"陈先生难得回家吃饭,尝了一口就赞叹道。
钟淑芬笑了:"陈先生喜欢吃,我以后常做。"
小雯也偷偷给钟淑芬夹了一块肉:"阿姨,您也吃。"
这个小动作让钟淑芬心里暖暖的,她发现小雯开始接纳她了。
试用期满后,陈蓉正式与钟淑芬签了合同,还主动提高了五百元工资。钟淑芬将大部分工资寄给儿子,只留少量作为日常开销。每次去银行汇款,她都仔细计算着数字,盘算着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钟阿姨,您别总把钱都寄走,自己也该花点。"银行的小姑娘见她常来,已经熟悉了。
钟淑芬笑着摇头:"孩子上大学要用钱,我在这吃住都不愁,用不着花钱。"
随着相处时间增长,钟淑芬和小雯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小雯刚开始不愿意让她接送上学,怕同学看见笑话她有保姆,现在却主动拉着钟淑芬的手,骄傲地介绍给小伙伴:"这是我钟奶奶,她做的饭可好吃了!"
钟淑芬也用心照顾小雯的生活细节。小雯爱吃水果,钟淑芬就把水果切成小动物的形状;小雯怕黑,钟淑芬就陪她讲故事到入睡;小雯做噩梦,钟淑芬会半夜起来安抚她。
这些点点滴滴,都被陈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天,小雯发高烧,正好赶上陈蓉出差,陈先生也在外地。钟淑芬抱着小雯去医院,一夜未眠地守在病床前,用湿毛巾不停擦拭她滚烫的额头。
"阿姨,我难受..."小雯虚弱地呻吟着。
钟淑芬心疼地摸着她的脸:"没事,阿姨在这里,很快就会好的。"
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小时候发烧,自己也是这样彻夜照顾。
不同的是,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差,只能靠土方子和意志熬过去。
如今在大医院,各种检查和药物一应俱全,但那份心疼和牵挂是一样的。
陈蓉连夜赶回来,看到的是熟睡的女儿和眼圈发黑的钟淑芬。
"钟阿姨,您先去休息吧,我来照顾小雯。"陈蓉心疼地说。
钟淑芬摇摇头:"没事,我不累,您忙了一天才回来,也该休息。小雯已经退烧了,睡得挺香的。"
陈蓉坐到钟淑芬身边,轻声说:"谢谢您,真的很感谢。"
钟淑芬笑了笑:"这是我该做的,小雯就像我自己的孙女一样。"
这一夜,两个女人守在病床前,分享着为人母的心情和经历。陈蓉说起自己创业的艰辛,钟淑芬讲述乡下的生活和儿子的点滴成长。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她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雇主和保姆,而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小雯病好后,对钟淑芬更加亲近,常常粘在她身边。钟淑芬教她折纸、包饺子、编中国结,那些自己童年时的乐趣,如今传递给这个城市里的小女孩。
"阿姨,您会一直在我家吗?"小雯某天突然问道。
钟淑芬正在择菜,闻言手上的动作顿了顿:"阿姨的儿子总有一天要结婚生子,到时候阿姨得回去照顾孙子孙女,就像照顾你一样。"
小雯撅起嘴:"那我不让您走。"
钟淑芬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子:"傻孩子,那还早着呢。"
其实,周立已经大学毕业,在南京一家银行工作,还谈了女朋友。每次视频,他都劝母亲回家,但钟淑芬总说再等等,多攒些钱,好给儿子准备结婚的房子。
03转眼四年过去,小雯已经上五年级了,从当初那个文静的小女孩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少女。钟淑芬见证了她一天天的成长,从不会系鞋带到能独立完成各种任务,从害怕上台说话到成为班级的小主持人。
这一天,钟淑芬接到周立的电话。
"娘,我和小林定亲了,准备年底结婚。"周立的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喜悦。
钟淑芬坐在椅子上,心里五味杂陈:"好啊,好啊,我儿子终于要成家了。"
"娘,您什么时候回来?我和小林想接您回来看看新房,顺便商量婚礼的事。"
钟淑芬沉默了一会儿:"等过段时间吧,我跟陈家说一声,看能不能请几天假。"
挂了电话,钟淑芬看着窗外发呆。
儿子要结婚了,她应该高兴才对,但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失落。这些年,她习惯了陈家的生活,习惯了照顾小雯,习惯了与陈蓉的交流。
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过年也只回去几天就匆匆返回上海。
晚饭时,钟淑芬把这事告诉了陈家人。
"阿姨,恭喜您啊,儿子要结婚了!"陈蓉真诚地祝贺。
陈先生也笑着说:"钟阿姨,您要休假随时说,工资照发。"
只有小雯闷闷不乐:"阿姨,您是不是要离开我们了?"
钟淑芬摸摸她的头:"傻孩子,阿姨只是回去看看,很快就回来了。"
陈蓉安排了假期,还给了钟淑芬一个红包,说是给周立的贺礼。钟淑芬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更加感动。
回到湖南老家,周立和女朋友小林已经在村口等候。看到儿子高大挺拔的身影,钟淑芬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八年了,当初那个瘦弱的高中生如今已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娘,您瘦了。"周立接过行李,心疼地说。
钟淑芬笑着摇头:"哪有,这些年在上海吃得可好了。"
小林是本地姑娘,贤惠懂事,一见面就亲热地喊着"妈",让钟淑芬心里甜滋滋的。
周立带着钟淑芬去看新房,是县城里的一套小两居室,收拾得干干净净。钟淑芬走进房间,一一查看,满意地点头:"不错,不错,比我们以前住的强多了。"
晚上,周立拿出存折,递给钟淑芬:"娘,这是您这些年辛苦钱,我一分没动,都攒着呢。"
钟淑芬打开一看,差点惊呼出声:存折上的数字远超她的想象。原来儿子工作后,每月也往这个账户里存钱,加上她的积蓄,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你留着用吧,结婚要花钱。"钟淑芬把存折推回去。
周立坚决地摇头:"这是您的血汗钱,我自己能挣。娘,您别再回上海了,就在家享清福吧。"
钟淑芬没有立即回答,只是笑笑:"再说吧,我答应陈家要回去的。"
回上海的前一天,周立和小林送钟淑芬到车站。
"娘,您想清楚了吗?真的还要回上海?"周立不解地问。
钟淑芬点点头:"再做几年,等你们有了孩子,我再回来帮你们带。"
小林拉着钟淑芬的手:"妈,您放心,我会照顾好立哥的。等我们有孩子了,您一定要回来啊。"
钟淑芬笑着应下,挥手上了车。车窗外,儿子和准儿媳的身影渐渐远去。
钟淑芬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她没有告诉儿子,她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习惯了陈家的温暖,更放不下小雯那期待的眼神。
回到上海,钟淑芬带了许多家乡特产。小雯扑上来抱住她:"阿姨,我好想您啊!"
陈蓉接过礼物,关切地问:"钟阿姨,儿子的婚事准备得怎么样?需要我们帮忙吗?"
钟淑芬摇摇头:"都准备好了,谢谢陈太太关心。"
生活又回到了正轨。钟淑芬继续照顾着陈家的一切,但心里对儿子的婚事始终惦记着。
陈蓉看出她的心事,主动提出让她多休假,去参加儿子的婚礼。
"钟阿姨,您把日期告诉我,我和先生也想去参加您儿子的婚礼,给他们送份贺礼。"陈蓉真诚地说。
钟淑芬惊讶地看着她:"这怎么行,太麻烦您了。"
陈蓉笑了:"我们也是自家人,去看看您儿子成家立业,是应该的。"
十月,周立和小林的婚礼在县城举行。
让全村人意外的是,上海来了一家三口参加婚礼,还送了一份厚礼。
陈家人在婚礼上的得体表现,让乡亲们对钟淑芬刮目相看。
婚礼结束后,钟淑芬本想跟陈家人一起回上海,但周立坚持让她多留几天。陈蓉理解地点头:"钟阿姨,您多陪陪儿子,我们先回去,您什么时候回来都行。"
就这样,钟淑芬在家乡多待了半个月,帮新婚小两口收拾新家,传授家务经验。这期间,小雯每天都发语音给她,讲述学校的趣事和思念之情。
回到上海后,钟淑芬感觉自己像是在两个家之间穿梭,既牵挂着儿子的新家庭,又放不下陈家的点点滴滴。
04时光飞逝,转眼又是四年。小雯已经上初三了,青春期的她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但与钟淑芬的感情依旧深厚。
钟淑芬的儿子周立和儿媳小林也有了好消息:小林怀孕了,预产期在三个月后。
钟淑芬接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准备小雯的晚餐。
电话那头,周立的声音洋溢着喜悦:"娘,您要当奶奶了!医生说是个男孩。"
"真的?太好了!"钟淑芬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挂了电话,钟淑芬望着窗外发呆,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钟奶奶,您怎么了?"小雯放学回来,看见钟淑芬出神的样子。
钟淑芬回过神来,笑着说:"阿姨的儿媳妇怀孕了,我要当奶奶了。"
"恭喜您!"小雯高兴地拥抱钟淑芬,又突然想到什么,松开手,低声问道:"那您是不是要回老家了?"
钟淑芬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轻轻摸着小雯的头发。这
个问题,她已经在心里思考了很久。当初来上海,是为了供儿子上学;
儿子工作后,她留下是为了攒钱给他结婚;如今孙子即将出生,她确实应该回去照顾了。
晚饭时,钟淑芬把这个决定告诉了陈家人。
"钟阿姨,您做这个决定我们能理解,但您真的缺不了。"陈先生诚恳地说。
陈蓉点头附和:"是啊,这些年您把我们家照顾得这么好,小雯也这么依赖您。
如果您想回去,我们不会阻拦,但家里永远欢迎您回来。"
小雯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吃饭,但钟淑芬能看出她眼圈红红的。
"谢谢你们的理解。"钟淑芬深吸一口气,"我再工作到月底,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我再走。"
接下来的日子,钟淑芬一边准备离开,一边帮陈家选新保姆。
她把这些年的经验,陈家人的习惯,小雯的喜好,一一整理成笔记,准备交给接班人。
小雯对即将到来的变化充满抗拒,甚至无理取闹地赶走了几个来面试的阿姨。
"我不要新阿姨,我只要钟奶奶!"小雯在房间里大哭。
钟淑芬坐在她身边,轻声安慰:"小雯,钟奶奶不是不要你了,而是我的孙子需要我去照顾,就像当年你需要我一样。"
小雯抽泣着问:"您以后还会回来看我吗?"
"当然会。"钟淑芬坚定地说,"只要你需要,钟奶奶随时都会来看你。"
最后,陈家选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张阿姨接替钟淑芬的工作。张阿姨性格开朗,做事麻利,最重要的是她和小雯相处得不错。
钟淑芬花了两周时间,把家务活的细节一一交接给张阿姨。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陈家人决定送钟淑芬到火车站。小雯一大早就起来,帮钟淑芬整理行李。
"钟奶奶,这是我给您织的围巾,您戴上。"小雯拿出一条蓝色的围巾,亲手给钟淑芬围上。
钟淑芬摸着柔软的围巾,心里暖暖的:"谢谢小雯,奶奶会一直戴着的。"
陈先生把钟淑芬的行李搬上车,陈蓉递给她一个牛皮纸袋:"钟阿姨,这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您收下吧。"
钟淑芬推辞不过,只好接过纸袋,感觉有些分量,猜想可能是现金。这些年来,陈家一直很大方,逢年过节都会给她红包和礼物。
到了火车站,钟淑芬办好手续,站在检票口,依依不舍地看着送行的三人。
"钟阿姨,路上小心,到家给我们发个信息。"陈蓉叮嘱道。
陈先生握着钟淑芬的手:"钟阿姨,这八年来谢谢您的付出,您就是我们家的一员。"
小雯抱住钟淑芬,眼泪不停地流:"奶奶,我会想您的,您一定要常回来看我。"
钟淑芬眼眶湿润,轻轻拍着小雯的背:"好孩子,奶奶也会想你的。你要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
广播里传来检票的通知,钟淑芬不得不松开小雯的手,拎起行李走向检票口。回头望去,小雯站在原地,泪眼朦胧地挥手,陈先生和陈蓉站在她身后,脸上是不舍和感激。
钟淑芬深深地看了一眼,转身走进站台。
05十四个小时的旅程,她就能回到家乡,见到儿子儿媳,迎接即将出生的孙子。
想到这里,钟淑芬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列车缓缓启动,钟淑芬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回忆着这八年在上海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见到小雯时她怯生生的样子,陪她生病住院的漫长夜晚,教她包第一个饺子时满手面粉的笑容,陪她度过的每一个生日和节日...这些记忆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让她眼眶再次湿润。
列车上,钟淑芬拿出陈蓉给她的牛皮纸袋。
从重量判断,里面应该是一笔不小的现金,大概是陈家给她的离职费和感谢费。
这些年她攒下的工资已经不少,加上这笔钱,足够她在老家过上舒适的生活了。
她本想等到家再打开,但好奇心驱使她现在就想看看里面装了多少。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纸袋,却愣住了。
里面不是她预想的现金,而是一本精美的相册和一封信。
相册封面是小雯亲手写的"给我最亲爱的钟奶奶"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旁边是一颗画得稚嫩却充满爱意的红心。
钟淑芬翻开相册,第一页就是她刚到陈家时的照片,她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陈家门口,显得有些局促。照片旁边是陈蓉的字迹:"2016年3月15日,钟阿姨来到我们家的第一天,这一天也是我们家庭的新起点。"
接下来的页面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这八年来的点点滴滴:小雯六岁生日时钟淑芬做的生日蛋糕,全家一起去公园野餐的欢乐时光,钟淑芬教小雯包饺子的情景,她们一起装扮圣诞树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记录着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翻到某一页,钟淑芬看到了一张自己不知道的照片:她在厨房里忙碌,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形成了一道温暖的光晕。
照片旁边是小雯的笔迹:"钟奶奶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她的爱藏在每一道美食里。"
相册的最后几页是钟淑芬参加周立婚礼的照片,她穿着新买的红色旗袍,笑容灿烂;还有去年春节她带小雯一起包饺子的情景;
最后一页是全家人的合影,钟淑芬站在中间,小雯紧挨着她,陈先生和陈蓉站在两侧,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照片下方是一行字:"无论您在哪里,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钟淑芬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滴落在相册上。她小心地擦去泪水,生怕弄湿了这珍贵的回忆。然后,她打开那封信。
信是陈蓉亲笔写的:
"亲爱的钟阿姨:
当您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应该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首先,我要代表全家人,特别是小雯,向您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和不舍之情。
八年前,您踏入我们家门的那一刻,我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美好的变化。
您不仅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保姆,更是小雯的第二个母亲,我们家庭的重要成员。
您用勤劳的双手和温暖的心灵,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记得小雯生病那次,您彻夜未眠地照顾她,那一刻我知道您对她的爱不亚于亲人。您教会小雯许多东西,不仅仅是包饺子、折纸这些技能,更重要的是您教会她如何成为一个善良、坚强、有爱心的人。
这本相册记录了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希望它能成为您珍贵的回忆。小雯说,这样您就不会忘记我们了。其实,我知道即使没有相册,您也不会忘记我们,正如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一样。
随信附上一张银行卡(在信封最里面),这是我和先生为您准备的一点心意,卡密是您的生日,余额足够您在老家买一套小房子。
这不仅是对您这些年辛勤工作的感谢,更是我们对您的爱与尊重。
无论您是否使用它,请记住,这份心意永远在那里。
我们约定,每年春节您都要回来看看我们,小雯说她要亲自给您和新出生的小孙子做饭吃。您的房间我们会一直保留,随时等您回来。
最后,祝您在家乡的生活幸福美满,希望您的孙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请代我们向周立和小林表示祝贺,期待早日见到您可爱的小孙子。
您永远的家人, 陈蓉、陈先生和小雯 2024年5月20日"
钟淑芬颤抖着手,从信封最里层找到了那张银行卡。她不敢相信陈家会给她这么多钱,这份厚重的情谊让她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动。
列车前行着,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钟淑芬的思绪却一直停留在上海那个温馨的家。她小心地合上相册,将它和信一起放回纸袋中,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这八年来最珍贵的礼物。
06火车到站时已是次日下午,周立和小林早早地在站台等候。看到母亲的身影,周立快步上前,接过她手中的行李。
"娘,您瘦了。"周立心疼地看着母亲。
钟淑芬笑了笑:"哪里瘦了,我这身子骨硬朗着呢。"
小林挽着钟淑芬的胳膊:"妈,宝宝昨天踢我了,可有劲儿了。"
听到这话,钟淑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是吗?那肯定是个健壮的小子。"
回到家中,钟淑芬发现儿子家里已经准备好了婴儿房,小小的婴儿床,可爱的玩具,一切都那么新。她走进去,轻抚着婴儿床的栏杆,仿佛已经看到小孙子躺在里面的样子。
"娘,您看这房间布置得怎么样?"周立站在门口,期待地问。
钟淑芬点点头:"很好,很好,就是这窗帘太厚了,不透气,要换成薄一点的。"她一边说,一边走到窗边,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晚饭后,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里聊天。周立把母亲的行李搬进卧室,看到那个牛皮纸袋。
"娘,这是什么?"他好奇地问。
钟淑芬笑着把纸袋递给他:"陈家给我的离别礼物,你看看。"
周立和小林一起打开相册,翻看着里面的照片,听钟淑芬讲述这八年在上海的故事。当他们读到陈蓉的信和看到那张银行卡时,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娘,这...这也太..."周立结结巴巴地说不出完整的话。
钟淑芬平静地说:"他们是好人,把我当家人一样。"
小林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妈,您在上海这些年,付出了那么多,他们是真心感谢您。"
第二天一早,钟淑芬就开始收拾房子,把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她检查了冰箱里的食物,列出购物清单,完全进入了照顾人的状态。
"娘,您刚回来,歇几天吧。"周立劝道。
钟淑芬摇摇头:"我闲不住,再说小林怀着孩子,不能太劳累。"
接下来的日子,钟淑芬全身心投入到为即将出生的孙子做准备中。她织毛衣、做小鞋子,准备各种婴儿用品。小林在她的照顾下,孕期过得十分舒适,肚子一天天大起来。
这天,钟淑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手机里小雯发来的信息和照片。自从她回到老家,小雯几乎每天都会发信息给她,分享学校的趣事和日常生活。钟淑芬也会回复一些家乡的风景和她做的菜。
"妈,在看什么呢?"小林挺着大肚子走了过来。
钟淑芬指着手机屏幕:"小雯给我发了她的考试成绩单,数学考了满分。"
小林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妈,您很想念上海的生活吧?"
钟淑芬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有时候是想,毕竟在那边生活了八年,但这里是我的家,我的儿子和儿媳妇在这里,我的孙子也要在这里出生了。"
小林看着钟淑芬的眼睛:"妈,等宝宝出生后稳定了,您要是想回上海看看,我和周立都支持。"
钟淑芬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继续翻看着小雯发来的照片。
七月中旬,一个闷热的午后,小林破水了。周立慌张地把妻子送到医院,钟淑芬则冷静地收拾好待产包,锁好家门,打车赶到医院。
"别着急,生孩子是正常的事,医院条件这么好,会没事的。"钟淑芬安慰着紧张的儿子。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小林顺利产下一个七斤六两的男婴。周立激动得热泪盈眶,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在产房外等候的钟淑芬。
"娘,是个儿子,七斤六两,医生说很健康!"周立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钟淑芬眼中含泪,点点头:"好,好,我们家添丁了。"
当护士把小婴儿抱出来给家属看时,钟淑芬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小家伙皱着小脸,看起来像极了小时候的周立。钟淑芬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碰了碰孙子的小脸蛋。
"乖孙子,奶奶爱你。"她柔声说,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更加忙碌,照顾月子里的小林和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很多精力。钟淑芬把在上海照顾小雯的经验全部用上了,小婴儿的吃喝拉撒她处理得井井有条。
婴儿满月那天,周立和小林给儿子取名周晨,意为新的一天,新的希望。他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满月酒,邀请了亲朋好友。钟淑芬穿上了最好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奶奶的自豪和喜悦。
当天晚上,钟淑芬给陈家人发了视频,展示小周晨的可爱模样。小雯激动地隔着屏幕对小婴儿说话,好像两人已经很熟悉了一样。
"钟奶奶,小周晨好可爱啊!什么时候带他来上海玩?我想抱抱他。"小雯眼睛亮亮的。
钟淑芬笑着答应:"等他再大一点,奶奶带他去看你。"
视频那头,陈蓉插话:"钟阿姨,您照顾好自己和小孙子,有需要帮忙的随时说。"
07结束通话后,钟淑芬看着熟睡中的小周晨,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满足。虽然这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上不久,但已经给家里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期待。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周晨在钟淑芬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他继承了周立的聪明和小林的温柔,很快就会冲着奶奶笑了。钟淑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小生命身上,同时也通过手机与小雯保持着联系。
春节前夕,钟淑芬收到了陈家的邀请,希望她能带着小周晨一起去上海过年。周立和小林都鼓励她去,说这是一个让两个"家"团聚的好机会。
于是,在小周晨六个月大的时候,钟淑芬带着他坐上了去往上海的高铁。一路上,小周晨乖巧地睡着或是好奇地看着窗外,完全没有钟淑芬担心的哭闹。
到达上海,陈家三口人都来车站接他们。小雯一见到小周晨,就爱不释手,一直要抱着他。回到陈家,钟淑芬发现她的房间一点没变,甚至床单都是她喜欢的那款。
"钟阿姨,这是您的家,永远不会变。"陈蓉温和地说。
春节期间,两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钟淑芬做了一桌子家乡菜,陈先生开了珍藏的红酒,大家举杯庆祝新的一年。小雯和小周晨很快熟络起来,小雯把自己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小周晨玩,还说要当他的"上海姐姐"。
除夕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钟淑芬站在阳台上,看着天空中绽放的烟花,心中满是感慨。十年前,她为了儿子的学费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八年里,她在陈家付出爱与关怀,也收获了亲情和尊重;如今,她带着孙子回到这里,两个家庭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小雯走到阳台上,挽住钟淑芬的手:"钟奶奶,新年快乐。"
钟淑芬笑着点头:"新年快乐,我的好姑娘。"
春节过后,钟淑芬带着小周晨回到了湖南老家。临行前,陈家人再次确认了他们的约定:每年春节,钟淑芬都要带着小周晨来上海过年;等小周晨上学了,暑假也可以来上海,和"上海姐姐"一起度过。
回到家中,周立和小林迎接他们,听钟淑芬讲述在上海的见闻。看着母亲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周立明白了什么。
"娘,您要是想去上海住一段时间,我和小林都支持。"周立真诚地说。
钟淑芬摇摇头:"不用了,我现在两边都有家,哪里都好。小周晨还小,需要奶奶在身边,等他大一点,我再去上海住一阵子。"
夜深人静,钟淑芬坐在小周晨的婴儿床边,看着熟睡中的小孙子。她想起了那个牛皮纸袋,想起了相册里珍贵的记忆,想起了陈蓉的信。那不是金钱能衡量的礼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和尊重。
她轻轻抚摸着小周晨的脸蛋,在他耳边低语:"宝贝,奶奶要教你做一个懂得爱与感恩的人,就像陈阿姨一家教会奶奶的那样。"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这个充满爱的家中。钟淑芬知道,生活会继续前行,但那个装满回忆的纸袋,将永远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因为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相互的尊重。那个牛皮纸袋承载的,正是这样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
无论是湖南的家,还是上海的家,钟淑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收获着爱;在给予温暖的同时,也被温暖包围。这或许就是生命最美的模样,像一条河流,奔腾不息,滋养着沿途的每一寸土地,也被沿途的风景所滋养。
钟淑芬知道,她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个装着相册和信的纸袋,将永远提醒她:爱,从不会因为距离而减弱;情,只会因为真挚而历久弥新。
来源:木森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