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夜之间,社交平台被‘大公报滚出香港’‘汉奸媒体’等极端言论刷屏,评论区涌入数万条辱骂,甚至有人扬言要‘炸毁报社大楼’。
“一夜之间,社交平台被‘大公报滚出香港’‘汉奸媒体’等极端言论刷屏,评论区涌入数万条辱骂,甚至有人扬言要‘炸毁报社大楼’。
近日,《大公报》居然因为站出来批评李嘉诚,居然在网上遭到如此大规模的辱骂和围攻。
这场针对香港百年老报《大公报》的舆论围剿,究竟是网民的情绪宣泄,还是精心策划的政治猎巫?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之一,被誉为“一部新闻史,半部在大公”。其名取自“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初期主张君主立宪与变法维新,以“文人论政,文章报国”为宗旨,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新记公司时期(1926年),《大公报》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社训,强调独立于党派、拒绝商业收买、代表全民利益、避免盲从盲信,奠定其公信力基础。
1938年,胡政之率团队创办《大公报》香港版,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舆论阵地。《大公报》多次揭露重大事件,如公开揭露日本731部队罪行,遭日军列入“暗杀名单”;披露《汪日密约》全文、谴责日军侵华罪行,并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与南开大学、天津碱厂并称“天津三宝”。
1941年香港沦陷时,报社被日军强占,总编辑张季鸾被迫流亡重庆。这段历史被某些右翼团体污蔑为“中共操控媒体的开端”,成为今日攻击者的“历史弹药”。
1948年3月15日复刊,社址位于香港湾仔轩尼诗道(后迁至北角健康东街)。抗战期间,《大公报》坚持抗日立场,鼓舞民心士气,在重庆、香港、桂林等多地出版,展现新闻人的风骨。
2014年非法“占中”:报社推出系列调查报道,揭露境外NGO资金流向,遭激进分子砸毁采访车;
2016年,《大公报》与《文汇报》合并组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整合资源发展全媒体平台,覆盖报纸、网站、移动端及社交媒体,形成立足香港、辐射全球的传播网络。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期间,《大公报》因公开谴责暴徒破坏社会秩序、支持法治,成为极端分子的攻击目标。
暴徒对《大公报》报社实施涂漆、汽油弹投掷等破坏行为,并威胁工作人员安全。除线下暴力外,报社还遭遇网络舆论的大规模谩骂和污名化,被贴上“煽动对立”等标签。
2020年报道国安法时的坚定立场,2021年深挖乱港黑手的系列调查,让这家老牌媒体在获得23项新闻大奖的同时,也在特定群体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香港市民怎么看?街头采访实录
油麻地茶餐厅老板:“《大公报》有时说话是直,但总不能因为不顺耳就杀人放火吧?”旺角大学生:“反对派媒体骂政府时说是‘言论自由’,《大公报》批评反对派就被说成‘打压自由’,这是双标!”深水埗退休教师:“我爷爷那代人看着《大公报》抗日,现在年轻人却要毁掉它,这是忘本啊!”深扒各大平台的攻击言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令人心惊:"喉舌媒体"(出现频次12.8万)、"制造对立"(9.4万)、"新闻屠夫"(7.2万)。在某知识分享平台的热门回答中,获赞3.2万的匿名帖这样写道:"当媒体失去客观立场,就应该承受民众的怒火。"
大批网络水军以"市场自由"为名,对《大公报》展开人格抹杀。这些看似分散的声浪,在算法推送下汇聚成围剿爱国媒体的信息洪流。
时隔六年后,再次遭到大规模辱骂和舆论围攻,而今《大公报》的这番遭遇似曾相识,却又更加令人费解。这些究竟是什么仇,什么恨?
知情吗,今时今日还用贴大字报的方式对商业行为进行批判,是想退到那年代吗?没错,说的就是大公报
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说它们是独立媒体你信吗?
大公报在香港人的眼里不如厕纸
在香港,大公报几乎都卖不出去,他这次不提李嘉诚的事,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知道香港还有个大公报
很显然,大公报已经沦陷为大字报
大公报出钱把港口买下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大公报为什么不买?
不知道那些人有什么资格来评论抨击一个商人的买卖交易?比李嘉诚有钱?比他会做生意?
如何给民营企业家以信心?怎么对待李嘉诚这事很关键。
白瞎了那个“公”字!以后就改叫大字报
如果你出更高的价格,或者是相同的价
大公报做错什么了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李超人卖自己的财产,别人没资格说三道四!
你如何看待“围攻媒体”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