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至,当哀思与春意交织,文明与安全更需守护。随着扫祭追思、踏青寻春、亲友相聚等春日图景渐次展开,一些混淆视听的谣言也悄然滋生。从祭扫禁忌到出行安全,从民俗讲究到健康贴士,各类未经核实的信息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为守护节日的温情底色,我们特别梳理近期高发的谣言陷
2025年04月04日 19:03北京
清明至,当哀思与春意交织,文明与安全更需守护。随着扫祭追思、踏青寻春、亲友相聚等春日图景渐次展开,一些混淆视听的谣言也悄然滋生。从祭扫禁忌到出行安全,从民俗讲究到健康贴士,各类未经核实的信息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为守护节日的温情底色,我们特别梳理近期高发的谣言陷阱,助您擦亮识谣慧眼,从容避开误区,以文明有序的方式拥抱清明时节的人文意蕴与自然生机。
关于清明节有哪些误读和谣言呢?
01
谣言1:“双春闰年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
真相:双春年和闰年是历法自然现象,与祭祀无关。民间习俗中,闰年不上坟特指 “闰月” 期间,但2025年闰六月,与清明无关。清明祭祖是传承文化、凝聚家族的重要活动,无需因谣言放弃。
02
谣言2:“清明蔗,毒过蛇”
真相:霉变甘蔗确实有毒,但并非所有清明甘蔗都危险。新鲜甘蔗可放心食用,选购时注意观察蔗芯是否变色,避免食用发红、发霉的甘蔗。
警惕清明网络谣言套路!这些陷阱要避开
封建迷信类:伪民俗背后的焦虑制造
1
"双春闰年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 闰月祭祖会破运 "等说法近期在家族群频繁出现。这类谣言利用传统历法概念混淆视听:2025 年农历闰六月与清明无关,双春年只是立春在农历年首尾的自然现象,却被曲解为" 禁忌 "。民俗专家指出,清明祭祖是文化传承,而非封建糟粕,真正的传统习俗注重" 心诚则灵 ",而非形式化的日期禁忌。
健康恐吓类:季节性风险的过度渲染
2
"清明蔗,毒过蛇"" 踏青必过敏 " 等谣言抓住春季食材与花粉过敏的季节性特征,制造恐慌。事实上,霉变甘蔗的毒性源于节菱孢霉菌,与清明无关,选购时观察蔗芯是否洁白即可;花粉过敏者做好防护(如佩戴口罩、避开花粉传播扩散的特殊区域)就能安全踏青。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合理防范可将春季过敏风险降低 60%,无需因谣言放弃亲近自然。
情感诈骗类:消费哀思的新型陷阱
3
"AI 技术复活亲人"" 代客祭扫全程直播 "等服务打着科技与温情的旗号悄然兴起,实则暗藏风险。有关数据显示,超 30% 的" 代祭服务 "付款后失联,部分"AI 逝者 "程序涉嫌非法收集用户隐私。民政部明确提示:选择公墓管理方提供的正规代祭服务,对承诺" 通灵 ""转运" 的营销保持警惕。
网络陷阱类:清明红包暗藏钓鱼链接
4
近期多地出现 "祭祖祈福领红包" 的虚假链接,点击后轻则推送广告,重则窃取银行卡信息。网络安全专家提醒:官方祭扫平台不会以 "红包" 形式引流,收到可疑链接应通过电话核实,避免在非可信页面输入个人信息。
1
查来源
关注官方媒体,核实信息真伪,不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
2
警惕 “绝对化” 表述和情绪化煽动,不做 “信息搬运工”。
3
断是非
理性思考,尊重事实,不编造、传播虚假信息。
网警提醒
清明的本质,是情感纽带,是文化传承。面对谣言与陷阱,我们既要以科学理性破除迷信,也要以人文情怀守护传统。正如民俗专家所言:“真正的传统,在于‘心诚则灵’的精神内核,而非形式化的日期禁忌。” 面对网络谣言,希望大家都要理性,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晴朗。
来源:垦区网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