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当太阳抵达黄经15°,天地褪去料峭,桐花初绽、田鼠遁形、虹桥始现,自然以三候之名宣告春深。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当太阳抵达黄经15°,天地褪去料峭,桐花初绽、田鼠遁形、虹桥始现,自然以三候之名宣告春深。
春风拂面,草木萌新,正是踏青好时节。
携一缕春意,循着清明的脉络,共赏节气六景。
尝罢青团,且随春风,探访清明的另一重模样。
风过处桐花簌簌,忽有雨丝斜落——听,清明正用雨滴谱写思念的韵脚。
待雨收云散,踏青人的笑声已漫过郊野——且看古人如何把清明过成一场春日狂欢。
嬉游尽兴时忽见酒旗招展——原来《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春晓,早已预言了节气的烟火气。
画中景致,皆由物候织就,一起再探清明的自然密语。
拾一兜艾叶,掬一捧春雨,将清明的诗情画意藏进行囊。暮色渐浓时,衣襟沾着艾香与雨痕踏上归途。
清明从来不止于一个时令名词——它是播种的农谚与拔节的麦苗,是《上河图》褶皱里藏着的市井吆喝,更是代代中国人“以乐景告慰哀思”的生命智慧。
待来年东风又起,自当再赴此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清明与万物的同频呼吸里,寻得自己的节气注脚。
来源:爱乌及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