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烧到40℃,吃药没用,还吐得昏天黑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近,浙江萧山党山的许大妈可算是被一场“怪病”折腾得不轻。起初,她以为是秋冬换季受凉,感冒了,或者更糟点,中了甲流的“招”。可谁能想到,真正的“幕后黑手”不是病毒,而是她家后院那几只不起眼的鸡!这事
“发烧到40℃,吃药没用,还吐得昏天黑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近,浙江萧山党山的许大妈可算是被一场“怪病”折腾得不轻。起初,她以为是秋冬换季受凉,感冒了,或者更糟点,中了甲流的“招”。可谁能想到,真正的“幕后黑手”不是病毒,而是她家后院那几只不起眼的鸡!这事儿听起来离奇,可一点不夸张。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许大妈的故事,顺便揭开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元凶”——鹦鹉热衣原体的真面目。
许大妈,今年65岁,家住萧山党山镇一个安静的小村子。她退休前在镇上供销社当过售货员,如今跟老伴一起过着平淡的日子。许大妈身体还算硬朗,平时喜欢种点菜、养几只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有个老毛病,慢性支气管炎,每年冬天咳嗽几声是常事,但从没大碍过。这几年,她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偶尔刷刷短视频,看看养生小妙招,觉得自己挺“潮”。
可就在前阵子,许大妈的身体突然“闹起了脾气”。那天是11月初,天气转凉,她在院子里收拾鸡窝时吹了会儿风,晚上就觉得头有点沉,还打了几个寒颤。她没当回事,心想:“可能是受凉了,吃点感冒药睡一觉就好了。”第二天,体温蹿到了38.5℃,她赶紧吃了退烧药,可烧是退了点,晚上又卷土重来。第三天,热度直接飙到40℃,整个人像被抽干了力气,连饭都吃不下,还恶心想吐。
许大妈的老伴急了:“这不像普通感冒啊!”女儿小许周末回家一看,吓了一跳:“妈,你这脸都烧红了,赶紧去医院!”当晚,裹着厚棉袄、还发着**39.3℃**高烧的许大妈,被家人连夜送到了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
到了医院,急诊医生先给许大妈做了血常规和胸部CT。结果一出来,医生皱了眉头:“这是肺炎,得住院。”许大妈一听懵了:“我就是感冒发烧,怎么就肺炎了?”家人也纳闷:“不是甲流吗?最近不都说甲流厉害?”
住院第二天,呼吸内科主任魏志范来查房。这位魏主任可是科里的“老侦探”,40多年的临床经验,见过不少疑难杂症。他翻看了许大妈的CT片子,又问了发病经过:寒战、高热、恶心、呕吐,CT上肺部有片状阴影……这些症状加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不像普通细菌性肺炎,也不完全是甲流的样子。”魏主任心里嘀咕。
为了揪出“真凶”,魏主任建议做个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把肺里的分泌物取出来送检。这招有点像“深海捞针”,能直接找到感染的病原体。许大妈有点怕,但女儿拍着她的手说:“妈,听医生的,查清楚才能治好。”她咬咬牙,同意了。
第二天,实验室报告出来了:鹦鹉热衣原体阳性!魏主任一看,拍了下桌子:“果然不出所料!”许大妈和家人却一脸茫然:“啥?鹦鹉热?这跟鹦鹉有啥关系?我家可没养鹦鹉啊!”
魏主任耐心地解释:“鹦鹉热不是非得跟鹦鹉挂钩,它其实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这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喜欢寄生在细胞里,不光鹦鹉有,鸡、鸭、鸽子,甚至野鸟身上都可能携带。”他顿了顿,又说:“人要是吸入了这些动物的粪便粉尘,或者接触了它们的羽毛、分泌物,就可能被感染。”
听到这儿,许大妈的女儿小许突然一拍大腿:“我想起来了,肯定是家里的鸡!我早就跟我妈说别养了,鸡窝老有味儿,她还不听!”许大妈有点不好意思:“我养了十几年鸡,也没啥事啊,谁知道这次这么严重?”
魏主任点点头:“你这情况不奇怪。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鸡窝里的灰尘、粪便一扬起来,你吸进去就中招了。”他还补充,鹦鹉热在鸟类和家禽中感染率不低,尤其是养得密集又不常清理的地方,更容易滋生病菌。
《美国感染病学杂志》(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曾报道,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散发病例,尤其在农村或养禽地区更常见。症状轻的可能只是咳嗽发热,重症却能发展成肺炎,甚至呼吸衰竭。许大妈这次烧到40℃,还伴着呕吐,就是典型的鹦鹉热肺炎表现。
回想起来,许大妈发病前确实常在鸡窝边忙活。她家后院有个小棚子,养了五六只土鸡,平时她爱去喂食、捡蛋,清理鸡粪时也没戴口罩。有次风大,鸡窝里的灰尘呛得她直咳嗽,她还笑说:“这鸡养得太皮了!”谁能想到,那一口灰尘里,竟藏着要命的病菌。
“人与人传染倒不常见。”魏主任安慰道,“但病菌从动物传给人,概率不低。你这情况,估计是清理鸡窝时吸入了带菌的粉尘。”好在确诊后,医院调整了治疗方案,用上了针对衣原体的抗生素——阿奇霉素。没两天,许大妈的体温降到37℃,恶心呕吐也好了,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许大妈这场病,乍一看跟感冒、甲流差不多,可细究起来,差别大了。普通感冒发烧,退烧药多少管用,甲流也多半有咽痛、肌肉酸痛的“招牌症状”。可鹦鹉热呢?它像个“隐形杀手”,初期可能就咳几声、发点低烧,拖着拖着就高热不退,甚至直奔肺炎而去。
魏主任说:“鹦鹉热有个特点,容易被误诊。血常规可能白细胞不高,CT上肺部阴影也不典型,很多人以为是小毛病,结果拖成大麻烦。”《柳叶刀》(The Lancet)一项研究指出,鹦鹉热肺炎的确诊率偏低,因为它不像流感有快速检测,得多靠肺泡灌洗或血清学检查才能揪出来。
许大妈算幸运的,及时住院,查出了病因。可魏主任见过更糟的案例:“有个患者,50多岁,也是养鸟的,高烧一周才来医院,已经呼吸衰竭了,抢救都没能救回来。”他叹了口气:“这种病,早期发现是关键。”
许大妈出院那天,女儿小许已经把家里的鸡窝拆了。她笑着对妈妈说:“以后咱吃鸡蛋去超市买,省心又安全!”许大妈有点舍不得,但想想这场病,也点头同意了:“行吧,健康要紧。”
其实,不光是鸡,生活中不少“宠物”都可能藏着鹦鹉热衣原体。鹦鹉、鸽子、鸭子,甚至猫狗,都有报道过携带这种病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教授曾提醒:“农村养禽家庭,或者城市里爱养鸟的市民,都得留个心眼。不是说不能养,而是得防着点。”
那怎么防呢?魏主任给了几条实用建议:
少亲密接触:别老拿手摸鸟嘴、鸡毛,喂食后赶紧洗手。防护到位:清理粪便、窝棚时,戴上口罩和手套,别让灰尘钻进鼻子。及时就医:如果接触过禽鸟后发烧、咳嗽,尤其是烧到39℃以上还不退,别硬扛,赶紧去医院,记得告诉医生接触史。家人注意:虽然人与人传染少见,但重症患者咳嗽可能排出病菌,探病时最好戴口罩。许大妈这场病,像个警钟,提醒咱们: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小事,有时藏着大隐患。几只鸡、几只鸟,看似无害,可一不留神,就可能让健康翻车。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更得小心这些“隐形威胁”。
下次再有人问:“发烧吃药没用,是不是感冒?”你不妨多想一步:家里有没有鸡鸭鸟?或许,答案就藏在后院那片熟悉的角落里。许大妈如今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她说:“以后啊,我还是老老实实种菜吧,鸡蛋这东西,超市里多得是!”你呢?家里有没有需要“排查”的“嫌疑犯”?
萧山一大妈烧到40℃,吃药也没用!不是甲流,不是感冒,元凶竟是家中的……。萧山日报、西湖之声。盛吉芳,《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诊治》,《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魏志范,《非典型肺炎病原体诊断进展》,《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2。来源:虞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