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目前的资料,亚洲“北地中海”是玉器起源及海洋交流最早的区域,距今9000—7000年间,日本海两岸玉器面貌极为统一,表明存在明确的海洋交流。日本海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及高纬度温差使得人类借以海冰、洋流互通成为可能。东中国海与北部的交流除沿海岸的航行及岛屿的连接
#我的宝藏兴趣#据目前的资料,亚洲“北地中海”是玉器起源及海洋交流最早的区域,距今9000—7000年间,日本海两岸玉器面貌极为统一,表明存在明确的海洋交流。日本海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及高纬度温差使得人类借以海冰、洋流互通成为可能。东中国海与北部的交流除沿海岸的航行及岛屿的连接外,距今7000年前可能存在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的直接互动。亚洲“南地中海”玉器文化的海洋互动主要发生于距今4000—2000年间,由围绕南中国海的大陆珠江口、中南半岛红河下游及中国台湾台东地区三个玉器中心,相互交错,共同形成一张“海玉”贸易网络。
东亚史前玉器广泛分布于环绕日本海、东中国海与南中国海两侧的大陆、半岛及对岸呈弧形面向大陆的群岛,其中大陆部分以中国为中心,即“环中国海”。这一相对封闭的陆海地理圈西依内陆,面向广阔的太平洋,有学者称为中国海洋文化地带,认为史前玉器文化最早萌生于东亚海洋文化体系[1]。姑且不论此论点是否有争议,但就陆海间的玉器而言,的确存在相同或相似现象,即存在交流与互动。目前已有对个别海域的专论[2],但从整体上对环中国海玉器文化海洋之路的梳理尚未见著。笔者拟通过各区域玉器发展脉络,以器物直观显示玉器文化海洋交流发生的区域与时段,呈现环中国海玉器文化的海洋传播方向与互动路线,就教于方家学者,敬请斧正。
按照古文化面貌与玉器资料情况,笔者将研究空间以海域分为四个区域:环日本海大陆半岛及岛屿,环黄渤海大陆与半岛、东海西岸长江下游地区、环南中国海大陆半岛及岛屿,在各区玉器的海洋传播概况基础上,梳理环中国海史前玉器文化的海洋传播概况。
一、环日本海大陆半岛及岛屿玉器文化概况
这是目前发现东亚玉器最早的区域。玉器集中于日本海两侧的大陆与岛屿,大陆区以中国东北三省为核心,包括部分俄罗斯滨海地区。自新中国成立至2019年,见有玉器较多的史前遗址五十多处,主要分布于辽河、嫩江、松花江及三江流域,以三江平原小南山玉器最早[3],西辽河流域最为集中,序列最为清晰。日本列岛玉质装饰品最早见于北海道[4],为橄榄石珠。绳纹时代早期前叶,从北海道至九州岛,玉器皆有分布[5]。绳纹后叶至前期集中于本州及九州地区。绳纹时代中期以后,日本列岛软玉装饰品减少,开始流行硬玉(翡翠)装饰品。朝鲜半岛玉器发现不多,主要位于日本海西岸及半岛南端。
根据玉器情况,笔者将这一区域的玉器文化序列概括为四期:
1.第一期:小南山—兴隆洼—绳纹前期初(距今9000—6000年)
该期玉器代表性遗址是东北大陆小南山,西辽河流域的查海、兴隆洼、兴隆沟、白音长汗,俄罗斯鬼门洞穴,朝鲜半岛高城文岩里,蔚山处容里,北海道豊里,本州桑野与三引等遗址,除西辽河流域外,皆集中围绕于日本海近海两岸。种类有璧环、玦、匕形器、弯条形饰、珠等(图一)。年代上,小南山文化玉器最早,环璧类为距今9000年前,其他器形集中于距今9000—8000年。兴隆洼文化玉器距今8000—7000年。俄罗斯滨海鬼门洞穴距今7000—6500年[6]。日本列岛北海道豊里为绳纹时代早期前叶,桑野、三引遗址为绳纹早期末至前期初头,皆距今7000—6000年。朝鲜半岛文岩里、处容里遗址距今6500—5800年。
图一 环日本海第一期代表性玉器示意图
2.第二期:红山—亚布力—绳纹中期中叶(距今6000—5000年)
此期玉器集中于以西辽河为中心的东北平原,日本列岛本州与九州地区。近海的三江平原继小南山文化之后后续乏力。玉器种类上,陆地与岛屿迥然不同(图二):大陆区红山文化以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璧环、兽首梳背及肖生类猪龙、凤及人等为主。日本列岛本州岛与九州岛延续第一期器类,以玦为主,形成了以玦饰为核心的岛屿带玉器文化,出现多种新造型。本州岛绳纹前期出现翡翠质,中期见有翡翠大珠。
图二 环日本海第二期代表性玉器示意图
3.第三期:小河沿—昂昂溪—绳纹后期前半(距今5000—4000年)
大陆玉器仍集中于燕山以北的西辽河周围,但与红山文化相比,出现断崖式衰退,器形以璧环类为主(图三),以石质为多,见有绿松石饰、骨饰等。见有铲形石钺,偶见有辽东-海岱地区的牙璧。日本列岛玉器集中于南部九州岛,仍以玦饰为主,出现翡翠质大珠、勾形饰等,朝鲜半岛玉器虽少,集中于南端海岸,以玦为主(图三)。
图三 环日本海第三期代表性玉器示意图
4.第四期:夏家店下层—绳纹晚期(距今4000—2800年)
日本海西岸大陆玉石器仍集中于西辽河流域,以夏家店文化大甸子遗址为代表(图四:1~8),玉器出现了“隔代”传承现象,包括兴隆洼文化玦、弯条形器,红山文化璧形器、斜口筒形口器、勾云形器以及海岱-辽东牙璧等,新出现了琢纹臂钏、坠饰等。
图四 环日本海第四期代表性玉器示意图
绳纹后期后半至晚期,日本列岛玦饰不多,造型上继续沿袭前期的环形及小孔等。硬玉质饰增多,多是大珠与勾形饰(图四:9~13)。朝鲜半岛的史前进程延续至无纹陶时代,玦的形态基本为常规造型。此期末叶至三韩时代,半岛南端流行勾形饰。三国至新罗时代,勾形玉饰流行。此时,对马海峡两侧应存在一个勾玉流行区(图四:14~15)。
综上,通过器物形态,可以直观看出,玉器文化的海洋之路主要存在于第一期;第二期之后,大陆与岛屿走上不同的玉器发展轨迹。至第四期,对马海峡两侧存在直接的海洋交流。
二、环黄渤海大陆与半岛玉器文化概况
按照国际地理学的划分,黄渤海与东海为东中国海,彼此相通,海岸交通非常便利。黄渤海区域主要为以泰沂山脉为核心的海岱文化区,西与黄河中游地理相依,向东经济水等河流可达黄、渤海沿岸,伸向海洋的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紧密相连。境内沂、沭、泗水经新淮河向南与长江下游地区相连。玉器主要分布于海岱区泰沂至海边的中东部区[7]及辽东半岛南端渤海、黄海沿岸[8]。
根据玉器情况,笔者将环黄渤海区域的玉器文化序列概括为三期。
1.第一期:新乐下层—北辛期(距今8000—6000年)
渤海周边玉器(图五)差异性较大,渤海西部近海岸见有玦、匕形器[9],但系采集品。稍远一点的易县北福地出有玦、匕形器[10],年代距今8000—7000年。渤海北部至辽东半岛,偶见有玉质工具,半装饰品较少,沈阳新乐下层有煤晶质耳珰。后洼下层以坠饰为主,见有玦。海岱区北辛文化中晚期偶见玉质工具,饰品多为绿松石坠饰,与长江下游交接处的淮海地区大伊山遗址见有璜、玦及绿松石坠饰等。
图五 环黄渤海第一期代表性玉器示意图
2.第二期:大汶口—小珠山中层期(距今6000—4500年)
玉器(图六:1~11)集中于黄河以东的泰沂山脉,明显分为早中晚期。早期集中于汶泗流域至新沂河之间,即泰沂区与淮海区。前者石质镯环多,造型成熟,多是从骨或陶质装饰品转化而来。坠饰以绿松石为主,骨牙质束发器流行。淮海区玉器与泰沂区相似,但交接区域多见条形璜等。中期,海岱系玉器成熟,以指环、臂环、绿松石片饰、锥形器、象牙梳、骨束发器等为代表。淮海区更多见良渚式玉器。晚期范围有所变化,集中泰沂山脉以东至海边区域,仍以传统系玉器为主,有串饰、锥形器(笄)、束发器、梳、串饰、臂环、指环等,新器形有方形璧、筒形镯、牙璧、多孔刀等。
图六 环黄渤海第二期代表性玉石陶器示意图
相较而言,辽东半岛玉器并不发达,延续了小珠山下层特点,以玉质工具为主,见有牙璧、环、璜、坠等(图六:12~18),还见有石匕、獐牙器等。
3.第三期:龙山期—小珠山五期(距今4500—3800年)
海岱区玉器多发现于近海岸地区,如渤海西岸的西朱封与黄海西岸的胶县三里河(图七:8~9)。器形多为传统铲形钺、多孔刀,串饰、镯环、指环、耳坠、牙璧、簪及绿松石镶嵌物等,新出现牙璋。辽东区玉器集中于近海半岛南端,主要种类有牙璧、锥形器、璜、指环、簪及凿等工具,见有段石锛(图七:1~5)。
图七 环黄渤海第三期代表性玉石陶器示意图
综上,环黄渤海地区海洋交流主要发生于第二期与第三期的渤海海峡两侧,由牙璧、指环、锛及海岱典型的獐形器、环形器、黑陶杯等(图七:6~7)都可以看出大汶口文化中期至龙山时期两区域间发生过大规模的人群流动。与外部的交流发生于黄海北岸后洼、半岛南端及海岱地区的东部沿海,后洼所出玦应来自三江平原与俄罗斯滨江地区,辽东半岛锥形器、有段锛及舟形器则可能是由海岱地区周转而来的长江下游文化因素。根据古地质研究,江苏大伊山遗址位于彼时海边,故可推测长江下游玉器文化因素的北上或发生于第一期。而胶县三里河遗址的锥形器与陶壶等则说明两区域近海岸的交流一直存在。
三、长江下游地区玉器文化概况
长江下游地区位于东海西岸,玉器集中分布于淮河以南、大别山东的长江下游主干道与杭州湾相间地区,尤其是太湖北[11]、东[12]及南[13]三面,宁绍平原海边地带[14]。学界研究成果颇多,文化序列清晰。鉴于本文目的,故将之粗略划分为四期。
1.第一期:跨湖桥文化时期(距今8000—7000年)
目前资料显示这是整个长江下游玉器的开始,仅见有萤石璜。
2.第二期:祁头山—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
玉器主要见于近海边的宁绍区、杭嘉湖区及宁镇区(图八:1~7)。河姆渡一期主要有环形玦、璜,璜基本为单孔弯条形。长江干线江阴祁头山,玉器成熟,以环形玦、管状、条形璜为主。马家浜文化玉器早期见于罗家角马家浜早期地层,以管珠、坠为主,晚期条形璜、环形玦较为常见。
图八 长江下游地区第二期代表性玉石陶器示意图
祁头山文化管状玦不常见于长江下游及周围大陆地区,但九州岛大分县川原田有发现,时代晚于祁头山文化。田螺山玦多为小孔,此时长江下游玦多大孔,对岸日本列岛却多小孔,如本州岛根古谷台及九州岛长崎县根比吕池,根古谷台为绳纹前期中叶至黑浜式期,晚于田螺山。另外,根据邓聪辨析,河姆渡遗址一期穿孔亚腰形纺轮应为耳栓(珰)[15],与日本九州鹿儿岛县西垂水遗址出土陶珰相似(图八:8~9),后者年代为绳纹早期后半段,测年数据为距今7020±60年,与河姆渡一期时代相当。故而可推知,早在河姆渡文化前,东海西岸的长江下游海岸线应与日本九州地区发生过海洋交流。从目前海岱沿海及朝鲜半岛皆未有见类似玉器或陶珰说明可能为直接的跨海交流。
3.第三期:崧泽—北阴阳营—凌家滩—河姆渡晚期(距今6000—5300年)
进入崧泽时期后,环太湖区为玉器最为集中的区域(图九),尤其是近长江干线至入海口处,较早阶段以北阴阳营、张家港为代表,以条形璜、环形镯、玦、隧孔珠、耳珰、石钺等为主,与二期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宁绍区玉器沿袭着河姆渡早期特征,数量没有明显增多,但玦的数量有增加。后半段以江淮区凌家滩与太湖东部地区崧泽为代表,尤其是前者,成为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玉器文化的代表,除传统器形璜、环、玦、管珠、珰、钺外,新见花边半璧璜、冠形器、璧、玉钺、玉人、龟、鸟、龟状筒形器等。
图九 长江下游第三期代表性玉石牙器示意图
4.第四期: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100年)
良渚文化时期,太湖周围良渚遗址广布,以太湖东北部与太湖南部最为密集,出土数量巨大,种类丰富,造型多样,组合清晰,功能明确,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玉器面貌有极大的统一性(图一〇),皆以琮、璧、璜、三叉形器、冠形饰、镞形饰、玦、镯、管、珠、环为主。整个东亚区域范围看,良渚时期是长江下游玉器文化扩张最为迅猛的时期,除却向内陆地区的多路扩张外,沿海岸向南北方向的传播也十分明显。
图一〇 长江下游第三期代表性玉石器示意图
综上,东海西部以海洋为媒介的传播发生于第二期甚至更早,更早的证据期待大陆架考古有所突破。就目前的资料看,距今7000年前,以宁绍平原为中心的人类向北、向南应都有沿海岸的航行。向北航行的证据目前多见于河姆渡的单孔璜形器,一期发现14件,多出于④B层,弧曲形,一端对钻一小圆孔,长度一般在5厘米,该造型见于环日本海玉器文化第一期,此种尖端不打磨的造型见于小南山之后的倭肯哈达、日本列岛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如桑野、滨海的鲁德那亚等遗址。另一文化因素陶质耳珰,日本列绳纹前期火山灰层珰有陶质、骨质、石质等,鹿儿岛出有十多件,多“工”字形。向南的传播有学者已有论述“壳丘头文化很可能源于河姆渡文化”[16],玉器文化方面的证据来自壳丘头玉玦,与宁镇地区的相似性更高。崧泽文化时期,对外的海洋交流现象不甚明显。良渚文化时期,多表现为沿海岸直上海岱胶东沿海,并由此到达辽东半岛,这条路线与水稻向日本的传播路线吻合。
四、环南中国海大陆半岛及岛屿带玉器文化概况
环南中国海是环中国海史前玉器文化四个区域中开始与结束都最迟的一个区域。较为成熟的玉器见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17],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有增长。直到良渚晚期玉器文化沿浙南陆上水道入赣江,直下岭南,环南中国海的玉器才得以发展起来。
相比北部海域,南中国海域的封闭性较强: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东南部与大洋洲之间,由中国华南大陆、中南半岛及印尼、菲律宾群岛与中国台湾群岛环绕构成一个自然陆岛圈。史前玉器主要集中于珠江下游[18]、中南半岛东部沿海[19]、中国台湾本岛[20]。笔者根据资料将环南中国史前玉器文化历程划分为五期。
1.第一期:壳丘头—咸头岭期(距今6500—5000年)
环南中国海玉器萌芽期,装饰品仅见有环、玦等,以石质为主。从玦的造型看(图一一),壳丘头玦与河姆渡文化玦孔偏离玦口的造型近似,但后者玦口未完全断开。与北阴阳营玦的相似度更高,皆为大孔玦。宁绍平原南部海岸塔山玉玦亦是此类造型,可见壳丘头文化玉器存在受长江下游宁镇区文化影响的可能。
图一一 环南中国海第一期玉玦
2.第二期:宝镜湾—大坌坑—先冯原期(距今5000—4000年)
玉器集中于珠江流域,其他区域零星出现(图一二)。粤北石峡以琮、璧、筒形镯、环、玦、珰、片饰、坠饰为主,珠江口有玦、珰、镞、钺、圭与坠饰等。中南半岛先冯原装饰品仅见玦、环等。中国台湾大坌坑晚期是台湾玉器的萌芽期,数量极少,未见装饰品,贝玦造型与大陆相同。
图一二 环南中国海第二期代表性玉器示意图
3.第三期:石峡中层—冯原—台湾细纹陶期(距今4000—3000年)
按照岭南大陆文明进程,此期进入了青铜文化时期。玉器集中于珠江口周围、中南半岛红河下游及台湾南端东西海岸(图一三)。前段集中于珠江口与红河下游,较为统一,以环玦类为主,入海口处多有玉石器作坊分布,皆见有凸缘环、牙璋。亦有些微差别,如岭南凸饰玦以山字形或弧形为主,而中南半岛多见筒状凸缘环、四圆柱状凸饰玦、筒形玦等。台湾本岛玉器稍迟,距今3500年左右西南海岸玉器发展起来,如垦丁,以环(镯)、铃形珠、坠饰为主,不见玦。后段玉器大陆地区多见于闽南粤东地区及珠江口,中南半岛玉器集中于东部海岸一线。中国台湾本岛玉器兴盛,北部圆山、芝山岩,至东海岸卑南玉器面貌统一,有玦、铃形玉珠、喇叭形玉镯,环、坠饰、锛、矛、镞等。
图一三 环南中国海第三期代表性玉石器示意图
从造型看,台湾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小孔玦、柱状四凸饰玦相似,二区域存在互动。如前所述,小孔玦见于日本根古谷台,更早见于宁绍地区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T206③:2[21]。目前来看,宁绍区后续未见有小孔玦,且浙闽沿海及台湾卑南之前文化中亦未有见到,故而台湾地区小孔玦来源于日本列岛的可能性大于长江下游地区。同样,卑南文化的长玦口异形玦,不见于大陆与中南半岛,但日本列岛多有见到。因此,小孔玦、长玦口异形玦等迹象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台湾东海岸当存在由日本列岛南下的玉器文化因素。
4.第四期:夔纹陶—扪丘—卑南晚期(距今3000—2500年)
各地域玉文化的消长虽有差异,但基本都在距今2500年左右进入衰退期。岭南大陆珠江口进入夔纹陶时期,玉器数量减少,器类仍为玦、环,流行组玦(图一四:1~2)。相较而言,中南半岛同豆至扪丘时期饰品较发达(图一四:3、4、8~10),质地多为石质,以玦、凸饰玦、环、镯等为主,不见璋,除凸缘环外,见有凹形环,中部与南部区见有凸缘环。
图一四 环南中国海第四期代表性玉器示意图
台湾本岛玉器东部区卑南进入晚期,圆山文化玉器进入后段。自台东本岛至离岛的加路兰、鲤鱼山、富岗、都兰及油子湖、渔人村及菲律宾群岛西海岸一线出现玉环、铃形玉珠及管珠等,皆为台湾玉质。本岛中部的曲冰遗址一期处于本期,从其石质玦的形态看,应受卑南文化玉器影响,以镯环及玦为主,多见柱状四凸饰玦(图一四:5~7、11~12)。
5.第五期:岭南百越—东山—沙黄—大马璘中期(距今2500—1800年)
大陆与台湾玉器趋于尾声,史前玉器多见于滇、桂一带,与北方来的楚及秦汉玉器融合,多见月牙形玦、带齿凸缘环、璜等。台湾台东富冈及离岛各遗址见有蘑菇状凸饰玦、双兽首玦、尖锥状凸饰玦等(图一五:7、11),当受中南半岛中部沙黄文化直接或间接周转影响。台湾本岛中部的曲冰遗址主体属于大马璘文化中期,故而持续发展至此期,石质装饰品造型未发生太多改变,仍以玦与环镯类为主中南半岛玉器向南部移动,以东山文化、沙黄文化、酱丘文化为代表,面貌上稍有区别(图一五:1~6、8~10、12~14):东山传承自冯原、同豆和扪丘,受珠江口及滇桂一带影响,玦的形态有组玦、月牙玦、筒形玦、台形玦等。沙黄文化则以蘑菇状凸饰与双兽首玦为代表。酱丘文化受沙黄文化影响,多见双兽首玦。
图一五 环南中国海第五期代表性玉石玻璃器示意图
环南中国海玉器的交流除良渚晚期沿浙南水系的南下为陆路外,以海洋交流为主导。环珠江口地区受北来良渚玉器文化的影响,是环南中国海玉器最早兴盛、亦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中心。中南半岛玉器距今4000年左右增多,与珠江口间大同小异,且距今3500年左右,珠江口与红河下游近海边众多的环玦类石器作坊遗址说明此类手工业贸易的繁荣。壳丘头文化除受河姆渡影响外,可能还受到宁镇区玉器影响。壳丘头与台湾大坌坑文化间的关系已是学界公认。但相当长时间内台湾玉器并未发展起来,直到距今3500年左右以卑南为中心繁荣起来,除与大陆、半岛及岛屿的互动外,当不能排除来自日本列岛的影响。因此,距今5000—2000年间环南中国海周围先后形成了珠江口、中南半岛红河下游及以卑南为中心的台湾本岛三处玉器文化中心。
五、史前玉器文化的海洋之路
综合四个区域史前玉器情况,可知环中国海玉器文化的海洋互动主要发生于两个时间段:距今9000—6000年,主要发生于日本海、黄渤海及东海;距今6000—4000年,集中于距今4000—2000年,主要发生于南中国海。从海域地貌上,两片海域的分界点是东海与南海的自然分界——台湾海峡,这一分界与凌纯声的观点不谋而合,凌先生将东亚大陆沿岸与太平洋西岸岛屿带称为“亚洲(亚澳)地中海文化圈”,以台湾海峡分为南、北两“地中海”,认为“亚洲的北地中海为中国文化或东亚文化甚至环太平洋古文化发生和成长之地”[22]。
为了从更广域的视角呈现环中国海史前玉器文化的海洋之路,本文采用凌先生两片“亚洲地中海”区域分别梳理。
(一)亚洲“北地中海”玉器文化的海洋路线
由于纬度较高,日本海航行除受洋流影响外,受海冰影响更大。海冰的消长直接受东亚冬季风影响。据研究[23],末次冰盛期与冰消期早期是东亚冬季风最为强盛的时候,故虽然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有所上升,但距今17500—15000年,日本海西部海冰可能终年持续覆盖,季节性变化微弱,海冰可达北纬42°的本州岛东北部男鹿半岛,因此距今15000年以前,日本海两侧的大陆与北海道及本州岛北部通过海冰存在直接通行的可能,这与北海道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东北亚大陆极度相似相吻合。
至距今8000年,虽然海平面上升,但日本海西岸冬季海洋风依然旺盛,冬、夏巨大的温差使得西北岸与东岸存在通过冬季海冰通行的可能。即使不能直接通行,此时日本海域的利曼寒流与对马暖流早已形成,故寒、暖流交汇引起的逆时针海流,亦可将大陆东海岸与本州岛西海岸连通起来。因此,从日本列岛北海道、桑野遗址玉器与东北亚大陆相似,而桑野遗址与俄罗斯滨海鬼门洞穴隔海相望,可推知“北地中海”日本海域的海洋之路包括向北与向南两条路线:
时代越早,北部海域海冰覆盖面越大,鞑靼海峡海面窄且浅,直接通行的可能大。虽然库页岛并没有发现直接的玉器证据,但岛南端出土的黑曜石石器,经日本学者研究部分原料来自北海道,时代距今16300—9000年[24]。因此,北海道与大陆间存在通过黑龙江下游入海口经库页岛过宗谷海峡,或直接通过鞑靼海峡到达北海道南部的可能。
距今8000年左右,日本海冬、夏温差导致西北海岸冬季海冰较盛,且利曼寒流沿东北亚东海岸向南流动,与由南而来的对马暖流相遇,造成日本海流的逆时针流动。因此,小南山遗址与俄罗斯鬼门洞穴玉器存在趁冬季海冰面积较大,跨海至本州岛西岸,抵达桑野遗址的可能。或利用寒流与暖流交汇引起的海流逆时针经俄罗斯滨海、朝鲜半岛沿海,至本州岛西海岸,朝鲜半岛东海岸的江原道高城郡文岩里等遗址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南下的海路传播可能还存在沿图们江抵达黄海岸边的可能:从上文提及的鸭绿江右岸丹东后洼下层文化的石玦、石勾形饰等,年代距今7000年,与之相邻黄海沿岸无相似玉器存在,故源头可能是三江平原小南山玉器。
正如前文所说,环日本海史前玉器文化第二期开始,两岸陆玉与海玉面貌差异巨大,各自走向了不同的用玉体系。这与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日本海域海洋气候持续变暖、海平面上升且冬、夏温差缩小,导致海冰急剧消融使海域变宽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当然,大陆与岛屿带生业模式的不同、各自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快慢及区域文明重心的转移等因素,也是域内玉器文化面貌变化的关键性原因。
除日本海相对封闭外,渤海、黄海与东海海域基本相连,国际地理学上为东中国海,纬度且海拔较低,大陆架面积较大,因此古通道多受制于海岸洋流及距离的远近。据研究[25],距今16000—15000年的晚玉木冰期极盛期,中国东部海面下降至现代海平面以下150~160米,海岸线外露,因此,很多人类活动的痕迹可能在今日海底。之后,气候转暖,海面上升极快。距今10000年左右,受末次冰期影响,属于海退时期。距今8000年左右,末次冰期完全结束,海平面开始上升,海侵频繁,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导致沿海居民向高地搬迁或外迁。经过距今7000年左右短暂的海退期,海平面持续上升,海侵事件多有发生,至距今5000年左右达到高峰。
目前所见考古资料仅表明东中国海玉器的海洋交流最早为距今8000—7000年间的长江下游地区与黄海北岸、日本列岛九州岛间的互动,除前述祁头山管状玦与河姆渡陶珰证据外,陶器方面其他证据还有后洼遗址出土有几件舟形陶器[26],下层出土一件完整器,夹砂红陶,含滑石粉,长条椭圆形,两端圆弧,圜底,长13厘米,中间最宽处为7厘米,高4厘米,极似独木舟。舟形器在辽东半岛大连市郭家庄遗址、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遗址[27]都有发现,在东南沿海的河姆渡遗址亦有发现。另外,长江下游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的独木舟及桨等水路通行工具都足以说明当时海洋航行的可能。
笔者认为长江下游与日本九州地区的互动可能早于距今8000年,部分证据应位于今东海海面之下大陆架之上。如前文所述,日本海两侧弯条形饰与河姆渡文化命名的弯条形“坠”十分相似,而后洼遗址玦可能来自三江平原,江苏大伊山遗址玦、璜的出土则说明宁绍平原与日本海两岸的交流可能是通过东中国海近岸航行,经渤海海峡各岛屿的传递,次第到达黄海北岸。考虑到朝鲜半岛目前未有发现与长江下游早期文化相关遗物,故笔者推测这一路线可能是在黄海北岸上陆,经由鸭绿江北上。
东中国海海域玉器文化的海洋之行晚期阶段主要是大汶口中期至龙山时期。此时,长江下游地区的北上基本是沿海岸的航行,如胶县三里河地层中包含的长江下游文化因素。而山东与胶东半岛的往来畅通,交往频繁,黑陶、獐牙勾形器、牙璧等考古资料都表明此时存在大规模人群迁徙。
(二)亚洲“南地中海”玉器文化的海洋路线
北部台湾海峡海面较窄较浅,晚更新世以来的冰期期间,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极大便利了陆岛人群的互通。而南部半岛岛屿连接较为紧密,交通相对便利,故尔是目前环中国海玉器文化海洋之路最为清晰的一个区域。
虽然距今6000年前后或者更早已有长江下游文化沿海岸南下闽粤,但就玉器文化而言,距今4000—2000年间是环南中国海内部互动最为频繁,也最为复杂的时期。鉴于此,笔者以大陆区珠江口、半岛区红河流域、中国台湾本岛三处“海玉”中心梳理亚洲“南地中海”可能存在的玉器文化海洋之路。
环珠江口玉器文化中心开始于宝镜湾二期,以水晶、石英质地为主的玦为代表。距今4000—3000年间,珠海、香港、澳门等多个以环玦类为主要产品的玉石作坊的存在,说明珠江口一带存在从生产到流通的完整贸易体系。
环珠江口与中南半岛玉文化内涵诸多相似,说明二区域间存在文化互动。具体路线是直接跨海沿岸航行,还是以西江为互动渠道,尚等更多的考古证据补充。与台湾及东南亚岛屿带的互动,可能分为两条路线:一,与中国台湾群岛间当有直接的交流,如澎湖列岛的石料证据[28]。二,与东南亚岛屿带的交流当是经由台湾或中南半岛的转折,前者如东南亚岛屿发现的来自台湾岛的玉器(质)[29],后者表现为蘑菇形凸饰玦与双兽首玦在东南亚各岛屿及中国台湾离岛的分布。
因此,以珠江口为中心的玉器中心海洋路线有三:首先,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长江玉文化沿海岸到达闽粤沿海一带。继而,良渚玉文化沿赣鄱流域进入粤北,并顺北江而下,到达珠海、香港、澳门等珠江口周围岛屿。岭南青铜文化时期,闽南粤东与环珠江口之间交流频繁。其次,诸多学者认为台湾南部新石器晚期文化内涵部分来自珠江三角洲[30]。因此,新石器时代晚期,岭南大陆与台湾岛间已存在直接交流。再次,岭南大陆与中南半岛的玉器互动当为冯原文化早期,从诸多玉器作坊及玉器的造型、种类看,珠江口与红河流域存在直接互动[31]。至东山文化时,大陆区对中南半岛的直接传播已深入至中南半岛中南部。
中南半岛玉器始见于先冯原,至冯原时期主要见于红河流域,同豆至扪丘时期,玉器文化沿海岸扩张至中部。同豆与台湾卑南柱状凸饰玦的相似,闽粤沿海与台湾存在直接交流,上文提及环珠江口与红河流域存在直接的文化互动,故而中南半岛与台湾之间的交流顺理成章。二区域共存的小孔玦与柱状凸饰玦不见于闽粤沿海,故可能存在直接的海洋之路。东山文化时期,玉器文化进一步沿海岸向南推进,沙黄文化中包含许多东山玉文化因素[32]。同时,中南部常见的蘑菇形凸饰玦、双兽头玉玦及玻璃质三锥状凸饰玦在东南亚岛屿及台湾离岛的出现,可将中南半岛史前玉器的海洋之路归纳如下:
第一,中南半岛新石器时代晚期与珠江口存在直接由海路或西江转折的路线。据资料[33],距今2500—1900年间。中国海南岛与越南中部隔海相望,东汉时期亦发现有较多瓮棺葬,出有玻璃珠等,可能是受沙黄文化影响。
第二,存在由早及晚沿中南半岛海岸向南推进,再沿泰国湾向东南亚岛屿带进发,到达加里曼丹岛、巴拉望岛至菲律宾群岛,并到达中国台湾南部离岛地区的远洋路线。
第三,中南半岛存在与中国台湾地区间接或直接交流。
新石器时代晚期,东南沿海玉器对台湾地区的影响更多是玉器背后的使用理念,而非实际物化形式的传播,进入台湾地区后因地选材使用贝类或石质仿原生地的玉器造型。卑南二期之后,玉器突然增多,成为环南中国海又一玉文化中心。学界公认,大陆与东南亚岛屿带的接触主要是经由台湾本岛,因此距今3000年左右菲律宾地区出现的台湾玉环、铃形玉珠等,当是台湾玉器的直接输出。距今约4000—3500年,泰国Non Pha Kluay与中国台湾垦丁的贝镯几近一致、泰国Khok Phanom Di[34]墓葬多有砗磲喇叭形贝镯都说明台湾地区对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文化影响。
要之,以中国台湾本岛为中心的岛屿带史前玉器文化的海洋之路为:大坌坑文化时期,台湾地区接受来自大陆东南沿海玉文化因素影响,如贝玦、贝环等,岛屿带玉器最早见于中国台湾本岛北部,可为上述论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即新石器时代晚期,除闽粤沿海与台湾群岛间存在直接交流外,还可能存在长江下游玉器文化直接由浙闽沿海到达台湾[35]的可能。由卑南与铜荳遗址的小孔玦、柱形凸饰玦等看,中国台湾本岛与中南半岛间存在玉器的直接或间接互动。而目前台湾离岛、东南岛屿及中南半岛沙黄式玉器的分布则说明距今2500年开始,中国台湾本岛与中南半岛的互动路线间存在由中国台湾直接南下菲律宾群岛,由此沿各岛屿到达中南半岛及直接与中南半岛中部直接通行的多种可能。
六、余 论
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陆岛互动困难,成为距今7000年之后东亚“陆玉”与“海玉”走上不同道路的间接因素之一。实际上,距今6000—4000年间,东亚大陆各区域对生存空间及自然资源的争夺导致大陆文明进程提速,可能是陆海区域暂时中断互动,从而导致双方玉器开始走向不同的轨迹的主要原因。
大陆方面,多区域文明因素的不断裂变、碰撞及融合,以信仰崇拜与自然法则为核心的“神圣”系统及以人群组织、层级与权力结构为核心的“世俗”系统形成多元社会模式,“满天星斗”的区域文明通过“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连接成“最初中国”的文明信息网络:神圣与世俗体系不断地熔合淬炼,更广域的文明体系层层构建,最终形成了以“敬天崇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体系。冶金术之前,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玉器成为信仰崇拜、权力等级、社会结构等综合文明因素的表征物,“陆玉”被纳入中华文明礼制系统。相较之下,岛屿相对封闭,但海洋资源丰富,人类生存相对稳定,对外交流需求较少,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封闭的环境使既有的文化主线稳步发展,但亦造成文明进程缓慢,如数千年间日本列岛玉器沿着早期以玦为核心的装饰用玉发展,形成绳纹时代“海玉”特色。
目前的资料显示,环中国海史前玉器文化始于东北亚,结束于东南亚岛屿。如果忽略中间区域数千年陆海交错并行发展的诸多节点,东亚东部,太平洋西岸的环中国海陆岛存在一个由北及南,由大陆到群岛的史前万年玉器文化圈。从历史时期文化看,这个文化圈存在向更远的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海洋远行[36]的后续。
[1]谷建祥、贺云翱:《中国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圈之形成与交融》,《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2]吴汝祚:《中国沿海史前文化的交往和海上交通》,《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宋文熏:《论台湾及环中国海史前时代的玦形耳饰》,《“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庆祝“中央研究院”院庆六十周年》(历史与考古组上),台湾“中央”研究院,1981年;洪晓纯:《台湾史前玉器在东南亚的分布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6年;石荣传:《华南史前玉文化与太平洋岛屿原始艺术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4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刘晋祥:《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文物出版社,198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8年。
[4]畑宏明等:《日本国北海道地方における旧石器時代及び縄文時代前半の玉類》,邓聪主编:《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日]藤田富士夫、邓聪(译):《日本列岛出土成对玦饰的考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东南考古研究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日]川崎保:《从器物组合与石村考察日本玉器起源与途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东南考古研究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邓聪:《东亚玦饰起源的一些争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日]藤田富士夫:《日本列岛佩玉装饰品的考察》,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著:《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日]上田耕:《九州发見の玦状屯飾》,邓聪主编:《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日]藤田富士夫:《日本列島の玦状耳飾の始源に関する試論》,邓聪主编:《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6][俄]谢尔盖·科米萨罗夫:《俄罗斯西伯利亚至滨海地区出土的玉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东南考古研究第四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编:《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文化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平阴周河遗址考古队:《山东平阴县周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发掘》,《考古》2014年第3期;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济南市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18年第7期;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济南章丘区焦家遗址2016—2017年大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12期;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滕州市文物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玉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海岱考古》(第十二辑),科学出版社,2019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莒县文管所:《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苏兆庆、常兴照、张安礼:《山东莒县大朱村大汶口文化墓地复查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9年辑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县大朱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郭公仕主编:《中国丹土海岱第一古城》,齐鲁书社,2012年;栾丰实、文德安、于海广等:《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6年;栾丰实主编:《两城镇遗址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灌云县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文物》1991年第7期;南京博物院编著:《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县博物馆:《萧县金寨村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玉器》,《文物》1989年第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县博物馆:《安徽萧县金寨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区2016年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20年第3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县博物馆:《安徽萧县金寨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区2017年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20年第3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县博物馆、山东大学考古系:《安徽萧县金寨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23年第10期。
[8]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长海县小珠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5期;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文物》1989年第12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庄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大连市北吴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旅大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考古》1978年第2期;[日]澄田正一、秋山进午、冈村秀典:《1941年四平山积石墓的调查》,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日]澄田正一、小野山节、宫本一夫编:《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塚の研究》,柳原出版株式会社,2008年;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旅顺博物馆:《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第2期。
[9]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主编:《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
[1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文物出版社,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考古》2008年第3期;凌家滩遗址考古队:《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四次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21年第5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20年第11期;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文物出版社,1993年;南京博物馆院、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博物馆:《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10年第8期;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文管办、张家港博物馆:《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M90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3期;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博物馆编著:《祁头山》,文物出版社,2007年;南京博物院、江阴博物馆编著:《高城墩》,文物出版社,2009年;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74年第2期;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4期;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第2期;江苏省圩墩考古发掘队:《常州圩墩遗址第五次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95年第1期;常州市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南京博物院:《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的试掘》,《考古》1981年第3期;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2期;常州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物》1984年第2期;江苏省寺墩考古队:《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第四、第五次发掘》,徐湖平主编:《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12]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邱承墩太湖西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年;苏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昆山绰墩遗址》,文物出版社,2011年;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6)》,1983年;南京博物院、甪直保圣寺文物保管所:《江苏吴县张陵山东山遗址》,《文物》1986年第10期;南京博物院编著:《赵陵山1990—1995年度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文物出版社,1987年;黄宣佩主编:《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马家浜》,文物出版社,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新地里》,文物出版社,2006年;罗家角考古队:《桐乡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年;陆耀华:《浙江嘉兴大坟遗址的清理》,《文物》1991年第7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盐县博物馆:《浙江海盐县龙潭港良渚文化墓地》,《考古》2001年第10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著:《毘山》,文物出版社,2006年;浙江余杭市文管会:《浙江余杭横山良渚文化墓葬清理简报》,徐湖平主编:《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家山》,文物出版社,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卞家山》,文物出版社,2014年。
[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文物出版社,2003年;孙国平:《河姆渡文化玉器再研究——从田螺山遗址谈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东南考古研究》第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孙国平:《余姚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象山县塔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1997年。
[15]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焦天龙、范雪春、罗莱:《壳丘头遗址与台湾海峡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福建文博》2009年第2期。
[17]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18]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博物馆:《石峡遗址——1973—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珠海市博物馆编著:《珠海宝镜湾》,科学出版社,2004年;邓聪、郑炜明:《澳门黑沙》,香港中文大学,1996年;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涌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6期;区家发、冯永驱、李果等:《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发掘简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南中国及临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曾骐:《环珠江口两侧的史前文化》,《东南亚考古论文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5年;邓聪、商志(香覃)、黄韵璋:《香港大屿山白芒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6期;邓聪:《香港大屿山东湾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发掘简报》,广东省博物馆、曲江县博物馆:《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卅周年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19]彭长林:《越南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阮金容:《越南出土的玉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东南考古研究》第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Ngyuen Kim Dung: Ancient Jade-manufaturing Tradition in Vinetam, Ha Van Tan: Jade Split Earring with Projections, in Vietnam, 邓聪编:《东亚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邓聪:《越南冯原遗址与香港大湾遗址玉石器对比试释》,《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20]陈仲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报告之二——曲冰》,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4年;宋文薰、连照美:《卑南考古发掘1980—1982》,台湾大学,2004年;连照美、宋文熏:《卑南遗址发掘1986—1989》,台湾大学出版,2005年;连照美、宋文薰:《卑南遗址1986—1989》,台湾大学,2006年;连照美:《台湾新石器时代垦丁寮遗址墓葬研究报告》,台湾大学,2007年;钟国风:《花莲县支亚干列册考古遗址试掘评估计划成果报告书》,中国台湾成功大学,2020年。
[21]孙国平:《河姆渡文化玉器再研究——从田螺山遗址谈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东南考古研究》第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凌纯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载其著:《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湾联经图书,1979年。
[23]豆汝席、邹建军、石学法等:《3万年以来日本海西部海冰活动变化》,《第四纪研究》2020年第3期;邹建军、石学法、刘焱光等:《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陆源沉积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海平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第2期。
[24]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施雅风、孔昭宸:《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26]许玉林:《后洼遗址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东北新石器时代》,文物出版社,2016年。
[27]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
[28]焦天龙:《太平洋考古学与中国东南沿海》,陆勤毅、吴春明主编:《百越研究》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洪晓纯:《台湾史前玉器在东南亚的分布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3年。
[30]刘益昌:《台湾出土的早期玉器及相关问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东南考古研究》第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31]邓聪:《越南冯原遗址与香港大湾遗址玉石器对比试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南中国及临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32]阮金容:《越南出土的玉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东南考古研究》第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彭长林:《越南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34]Nitta Eiji, 1998, The Respected White Shell—Southeast Asia Shell Ornaments, 邓聪编:《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Charles Higham, Early culture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rt Media Resource. Ltd, Chicago, 2002.
[35]王海明、刘淑华:《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36]傅朗云:《通往美洲的丝绸之路》,《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3期;石荣传:《华南史前玉文化与太平洋岛屿原始艺术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
作者:石荣传(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 2024年 第6期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