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科普|检疫传染病之鼠疫、霍乱、黄热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5 11:00 2

摘要:由鼠疫杆菌引起,又称“黑死病”,主要包括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类型,主要传染源是鼠类、旱獭等啮齿类动物,传染性强,肺鼠疫病死率可达30%—60%。历史上发生3次全球大流行,其中第2次流行造成欧洲1/3人口死亡。1911年我国东北暴发鼠疫疫情,死亡6万余人

检疫传染病知识

之鼠疫、霍乱、黄热病

一、鼠疫

什么是鼠疫

由鼠疫杆菌引起,又称“黑死病”,主要包括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类型,主要传染源是鼠类、旱獭等啮齿类动物,传染性强,肺鼠疫病死率可达30%—60%。历史上发生3次全球大流行,其中第2次流行造成欧洲1/3人口死亡。1911年我国东北暴发鼠疫疫情,死亡6万余人。

家鼠

旱獭

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急性高热(可至39—41℃),伴有寒战、剧烈头痛等。

腺鼠疫:最常见,病原体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发炎症,淋巴结肿痛为典型特征。

肺鼠疫:鼠疫杆菌直接侵袭肺部引发,起病急,以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为主要症状。

败血型鼠疫:病菌侵入血液产生内毒素脂多糖,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广泛出血、瘀斑,死后身体呈紫黑色。

重点人群及高危因素

重点人群:牧民、猎人、兽医、野生动物行业相关从业者,食用、接触生肉的人群,接触或护理过疑似病例的人员。

高危因素:接触老鼠或其他啮齿类动物或野生动物,被鼠蚤叮咬,处理被感染的动物组织,与肺鼠疫患者接触等。

流行地区:自然疫源地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地区)。

防控方式

避免接触疫源地野生动物:外出旅游尤其是前往草原时,尽量避免与鼠或旱獭等野生动物接触,不接触病死的动物。

采取防蚤叮咬措施:进入疫源地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如 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

加强健康监测:在草原等疫源地游玩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疫源地旅行史。

二、霍乱

什么是霍乱

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

霍乱经由 消化道传播

因霍乱弧菌产生霍乱肠毒素导致小肠黏膜大量分泌肠液, 引发剧烈、无痛性腹泻是最典型特征,每日可达十余次,洗米水状,一般不发热。严重者 重度脱水,出现 眼眶下陷、神志淡漠或不清、电解质紊乱,肾衰竭是最常见的死因。

重点人群及高危因素

重点人群: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且近期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吃过生海鲜或有不洁饮食的旅客;经常接触污水等污染源的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居民、接触或护理过患者的卫生行业人员等。

高危因素:多为食用被污染的海鲜、蔬菜、水等引起。

流行地区:主要在非洲、南亚、中东等公共卫生能力较弱或有战乱的国家(地区)流行。重点国家包括:非洲的刚果(金)、尼日利亚,南亚的印度、孟加拉,中东的也门等。

防控方式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吃生食,吃瓜果蔬菜前要清洗干净。

避免和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具,如筷子、刀叉等。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养成勤洗手以及洗澡的习惯。

三、黄热病

什么是黄热病

由黄热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黄”是指病毒侵袭肝脏引发皮肤、巩膜等黄染,“热”指发热。第一次全球大流行发生在1648年的墨西哥,后传至整个美洲、非洲及欧洲;1878年美国发生疫情,造成10万人感染、2万人死亡。目前主要在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全球每年约有13万人感染黄热病毒,4.4万人死亡。

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早期,病毒入血形成病毒血症,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后期,病毒累及肝肾等多个脏器,引发黄疸、蛋白尿等,破坏凝血功能引发 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黑便等。

重点人群及高危因素

重点人群:来自疫情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尤其是从事建筑、矿产等的劳务人员,以及野外探险、登山、露营爱好者等。

高危因素:蚊虫叮咬史,山川、森林、野外旅行史,在野外露营等。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非洲、中南美洲等42个国家(地区)。重点国家包括非洲的尼日利亚、乌干达,南美洲的巴西、秘鲁、委内瑞拉等。

防控方式

如果要到流行黄热病的国家去居住、旅行,建议主动接种黄热病疫苗

户外游玩时穿戴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的皮肤或衣物上喷洒驱蚊剂,尽量住在卫生条件好、有空调的旅馆,或使用蚊帐。

清除或倒置居住环境中的可积水容器,清除潜在孳生地,同时定期灭蚊,实现病媒控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供稿/ 卫生检疫处、东兴海关

通讯员/刘睿聪、曹时铭

监制/ 陈成新

责编/ 窦文杰

审校/ 李昀芳

编辑/刘睿聪、曹时铭、 黄歆尧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