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一位来自内蒙古的中年男子在体检中被发现患有颈动脉斑块,医生建议他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五年过去了,令人意外的是,斑块非但没有进一步恶化,反而出现了明显的稳定甚至轻微缩小迹象。
这个结果颠覆了不少人对“药物长期依赖性”以及“斑块不可逆”的固有认知。这是否说明他汀是斑块的“终结者”?又或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医学逻辑?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内形成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信号,更是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严重疾病的“前哨站”。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45亿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高达80%。
斑块的发现,往往意味着动脉血管已经存在明显病变,且潜在风险正在累积。
颈动脉斑块按成分可分为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主要由纤维组织和钙化成分构成,较少破裂风险;
而不稳定性斑块则富含脂质核心,易破裂并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脑卒中。
斑块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隐匿、逐步演变的病理进程,往往在体检或突发事件中才被发现。
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肥胖、生活方式紊乱等因素是斑块形成的主要推手。其中血脂异常被认为是首要诱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管内沉积,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逐渐形成脂质条纹,继而演化为粥样斑块。研究表明,LDL-C每升高1 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将上升20%。
早期的颈动脉斑块往往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随着斑块增大或破裂,可能出现短暂性视力模糊、面部麻木、短时语言障碍或肢体无力等症状。
这些症状极易被忽视,但却是卒中的“前奏”。超声检查是目前筛查颈动脉斑块最常用且安全的方式,可明确斑块的位置、大小、回声特征及对血流的影响。
治疗方面,医学界普遍认为“降脂是核心,综合干预是根本”。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肝脏合成胆固醇,从而显著减少血液中LDL-C水平。
多个临床研究证实,他汀不仅能延缓斑块进展,还可能实现斑块的缩小与稳定化。
例如,JUPITER研究表明,对于炎症水平升高但血脂并不明显升高的人群,使用罗苏伐他汀后卒中风险下降了48%。
此外,近年来新型降脂药物如PCSK9抑制剂(例如阿利西尤单抗)也展现出强劲的降脂与斑块逆转潜力。联合治疗正在成为未来治疗趋势。
康复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至关重要。患者应通过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改善血脂代谢。
建议每周进行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如快走、骑行、游泳等。
饮食方面,应减少动物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的摄入。地中海饮食模式被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为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的优选方式。
富含橄榄油、深海鱼类、坚果、全谷物和新鲜果蔬的饮食结构,不仅有助于控制血脂,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健康监测也不可忽视。建议中老年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三高”病史者。血脂、血压、血糖指标应定期监控,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模型,AI可对患者的多项检测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辅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例如,清华大学与协和医院合作开发的AI心脑血管风险预测系统,准确率已超过传统评分模型。
除了医学科技的进步,公众健康观念的更新同样重要。不再盲目追求“治已病”,而是提倡“治未病”,强调早筛、早防、早诊、早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纳入《国家心脑血管防治行动计划2023–2030》重点监控范围,推动全民健康管理。
在家庭护理方面,一旦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切勿等待症状自行缓解。
家属应学会简单的生命体征监测方法,如血压、心率的测量,并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方法。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减少精神压力、戒烟限酒、饮食清淡,是预防斑块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应避免高油高盐饮食,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维生素E、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的天然食物摄入。
结尾建议:
1. 40岁以上及有“三高”病史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2. 坚持服用降脂药物,切勿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3. 每日膳食中增加深海鱼类、坚果和蔬果的比例,减少动物脂肪摄入。
4. 保持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5. 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劳累与熬夜,改善睡眠质量。
6. 家庭中常备血压计、指夹式血氧仪等基本健康检测设备。
7. 学习基础急救知识,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参考资料与数据来源: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康悦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