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格律诗还必须严格遵循《平水韵》等传统韵书规则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5 18:29 1

摘要:笔者‬前两‬篇文章‬说到‬现代人‬写格律诗‬,是否‬有必要‬延续传统‬,必须‬遵循‬《平水韵‬》等韵书规则‬,还是‬只需要‬按照‬汉语拼音‬普通话‬的‬韵律‬创作‬就可以‬的观点‬。受到‬一定的关注‬并引起‬一些‬争议‬。其中最需要‬提起‬的就是‬有些‬比较‬

笔者‬前两‬篇文章‬说到‬现代人‬写格律诗‬,是否‬有必要‬延续传统‬,必须‬遵循‬《平水韵‬》等韵书规则‬,还是‬只需要‬按照‬汉语拼音‬普通话‬的‬韵律‬创作‬就可以‬的观点‬。受到‬一定的关注‬并引起‬一些‬争议‬。其中最需要‬提起‬的就是‬有些‬比较‬传统‬作者‬,认为‬《平水韵‬》中‬入声‬字‬是现代汉语‬拼音普通话‬中‬没有的‬,所以‬在‬传统‬格律诗词‬创作中‬是有缺陷的‬。

针对‬以上观点‬,笔者‬觉得‬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是按照汉语拼音注音的,而且金元明清诗词就已经基本上很少见到用入声字创作诗词了,从发展眼光看,事实‬证明‬现代汉语拼音的四声,应当完全可以代替古四声在诗词创作中所表现的抑扬顿挫之感了,为什么有些人还要现代人回到800年前用南宋时代的官话《平水韵》写格律诗呢,而且现代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全民都在说用汉语拼音标注的普通话了,而懂得《平水韵》的受众只占到14亿人口的百万分之几,所以《平水韵》等韵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格律诗创作环境了。

一、为何有人坚持《平水韵》:文化惯性 vs 审美选择

1.历史延续性的文化惯性

格律诗(尤其是近体诗)自唐代定型后,其声韵规则与《平水韵》深度绑定。这种规则被视为一种“经典范式”,如同古典音乐必须用五线谱记录。许多创作者认为,脱离传统韵书等于割裂与古典诗词的血脉联系。例如,“诗韵即史韵”——用《平水韵》写南京怀古诗,可通过声韵唤醒历史语境(如“六朝旧事随流水”中的入声字“六”在普通话中已消失)。

2.音韵美学的特殊追求

古四声(平上去入)的调值差异比现代四声更大,尤其是入声的短促顿挫(如“一”“白”“国”)能制造独特的节奏感。试对比:

普通话:“白日依山尽”(“白”为阳平,全句平仄平平仄)

古音:“白日依山尽”(“白”为入声,仄‬仄平平仄)

后者通过前面‬两‬个‬仄声的连续‬使用‬,强化了诗句的顿挫感,这是拼音四声难以复现的。

3.文化社群的认同符号

在传统诗词圈,《平水韵》是一些‬文人‬自诩‬的“专业身份”的标识。如同围棋必须用“段位”分级、京剧必须依“程式”表演,声乐‬必须‬视‬“美声”‬为专业,‬‬用古韵被视为对诗学传统的尊重。这种认同感类似于拉丁文在西方学术界的象征意义——尽管不再通用,但仍是特定领域的“密码”。

二、《平水韵》的困境:语言断层与实用危机

1.语音演变的不可逆性

普通话已无入声,且大量古韵部合并(如“东”“冬”合并,“支”“微”趋同)。若强行套用《平水韵》,现代读者可能无法感知其声韵美。例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中,“国”为入声(仄),但普通话读阳平(平);

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中,“通”属《平水韵》一东部,而现代“通”(tōng)与“风”(fēng)已不再‬属于一个声‬部‬了‬。

这种音韵断层导致《平水韵》的实际审美效果大打折扣。

2.创作与接受的割裂

据估算,中国能熟练使用《平水韵》的人群不足万分之一。一首用古韵写的诗,即便格律严谨,对普通读者而言可能既不押韵、平仄也不协畅(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á)。当创作沦为“小圈子的智力游戏”,其社会价值必然萎缩。

3.教育体系的断层

从小学到大学,汉语教学完全基于普通话和拼音。学生接触的《静夜思》《登高》等古诗,均以现代读音讲授。若要求创作者突然切换到古韵系统,无异于让现代人用甲骨文写作——缺乏社会基础。

三、出路:从“非此即彼”到“多元共生”

1.明确创作目标

若为文化考古(如拟古、学术研究),应‬‬严守《平水韵无疑‬;

若为大众传播,可采用《中华通韵》或普通话声韵;

若为实验创新,甚至可突破传统‬严格的‬格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体‬诗‬,可以算是‬介于‬传统意义上的‬词‬、曲‬之间‬的‬长短句‬)突破‬严格的‬平仄‬定式‬。

2.革新格律理论

可参照日本俳句的现代化路径:保留“五七五”音节结构,但放宽季语限制。例如,中国格律诗可保留对仗、字数规则,但以现代四声重新定义平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特殊‬情况下阳平‬也可以‬与‬阴平‬相对而用‬),探索使用‬汉语拼音‬普通话的‬相同‬或‬相近‬的韵母‬通韵‬,(如“eng”与“ing”合并)。

3.技术赋能创作

利用AI工具(如自动校律软件)可同时兼容多套韵书。创作者输入文本后,可一键切换“古韵模式”或“新韵模式”,实现“一诗两读”。

四、反思:诗词的本质是“诗意”而非“韵书”

王力曾言:“格律是枷锁,但伟大的诗人戴着枷锁跳舞。” 无论用古韵新韵,核心在于能否通过语言传递情感与哲思。

聂绀弩的《散宜生诗》用新韵写旧体,将“柴油大米”纳入诗材,反而开创了新境界;

某些严格依《平水韵》的当代作品,却因僵化‬用韵‬、抱残守缺‬、脱离现实沦为“文字木乃伊”。

与其争论“该用哪本韵书”,不如追问:今天的格律诗能否像唐诗一样,成为记录时代灵魂的载体?

综上所述‬:让韵书服务于诗,而非诗屈从于韵书

1.传统派可继续深耕《平水韵》,但必须‬承认其“博物馆艺术”的属性;

2.革新派应以汉语拼音‬普通话为基础重构格律规则,推动格律‬诗词能‬活在当下;

3.大众创作不必纠结韵书,押大致相近的韵、能充分‬表达‬真情实感‬,足矣。

最终,窃以为‬格律诗的命运不取决于韵书,而取决于它能否像《中国诗词大会》一样,让普通人重新发现:“原来‬格律‬诗词‬是可以这样贴近我们‬普通‬爱好‬者生活的”

来源:云中踏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