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盛大召开。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EBMT年会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广泛的参与度,更在于其对临床实践的深远影响,会议内容涵盖从基础
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盛大召开。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EBMT年会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广泛的参与度,更在于其对临床实践的深远影响,会议内容涵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各个层面。这些研究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科学发现,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本届年会上,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1项研究成果入选口头报告,15项研究成果入选壁报交流,下面让我们盘点一下来自新桥医院的好声音吧!
01 ORAL
摘要号:752
DUAL EFFECTS OF 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ON ANTI-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AND PROMOTING LIMBAL STEM CELL REGENERATION IN OCULAR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人羊膜上皮干细胞在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双重功效:抗炎抗纤维化与促进角膜缘干细胞再生
第一作者:吉锐
通讯作者:王筱淇,张曦
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o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40%-60%。其临床表现为干眼综合征、视力受损甚至致盲。人羊膜上皮干细胞(hAE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强免疫抑制特性及良好生物安全性,是治疗ocGVHD的潜在选择。本研究评估hAESC滴眼液治疗ocGVH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建立ocGVHD小鼠模型:BALB/c受体经7.5Gy全身照射后,输注B10.D2供体骨髓细胞和脾细胞。治疗组于移植后第7-21天给予2×10⁶个细胞/mL的hAESC滴眼液(每日4次)。通过角膜荧光素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估患者及小鼠角膜上皮、内皮、神经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采用单细胞RNA测序解析ocGVHD病理进程中细胞类型、数量及转录组变化。
研究结果:经4周治疗,hAESC滴眼液显著改善角膜上皮、内皮及神经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通过单细胞测序鉴定出骨髓组(BM)、ocGVHD组及治疗组角膜组织8类主要细胞群:角膜细胞、角膜缘干细胞(LSCs)、角膜基底瞬时扩增细胞(TACs)、虹膜细胞、视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免疫细胞。鉴于LSCs对角膜稳态维持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亚群分析发现:BM组LSCs呈静息态;治疗组LSC1亚群呈现活跃增殖状态;而ocGVHD组LSC2亚群因Hippo/MAPK信号通路激活导致功能受损。细胞互作分析揭示成纤维细胞与LSCs存在密切通讯。成纤维细胞亚群分析显示ocGVHD组显著活化,呈现炎症相关表型,其分泌促炎因子PTGS2、MMP2增加而细胞外基质成分COL1A1减少。hAESC治疗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炎性活化。
研究结论:hAESC通过抑制ocGVHD中成纤维细胞向炎症相关表型转化,减少前列腺素E2(PGE2)分泌,进而恢复LSCs功能,减轻角膜炎症并促进组织修复。
02 POSTER
摘要号:1323 (printed poster)
VEDOL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STEROID-REFRACTORY INTESTINAL ACUTE GVHD
维多珠单抗治疗激素耐药急性肠道GVHD的临床研究
第一作者:高世春
通讯作者:张曦 高蕾
急性GVHD (acute GVHD, aGVHD)是allo-HSCT术后的重要并发症。目前对激素耐药的肠道aGVHD的二线治疗药物众多,但缺乏稳定有效的治疗药物,严重肠道GVHD患者2年生存率不到20%。是否可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疗肠道aGVHD药物提高患者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是针对淋巴细胞表面α4β7整合素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因此观察维多珠单抗在急性肠道GVHD中的疗效。
研究方法:观察我中心自2021年至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肠道GVHD患者使用激素一线治疗及多线药物治疗效果差,加用维多珠单抗300mgd0周,2周,6周治疗后,观察急性肠道GVHD的疗效(腹泻次数、腹泻量)。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采用环孢素、霉酚酸酯、小剂量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小剂量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研究结果:截止2024年12月,我中心共11例发生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其中急性肠道GVHD 2级 6例,3级 1例,4级4例,4级中1例为DLI治疗后。一线甲泼尼龙2mg/kg治疗无效,多线(间充质干细胞、抗CD25单克隆抗体、芦可替尼)治疗无效后使用维多珠单抗治疗,其中10例患者使用维多珠单抗治疗后腹泻次数及腹泻量明显好转(图一),均为2剂后效果明显,肠道重度(2-4级)aGVHD变成轻度1级aGVHD。3例患者合并肺部重症感染,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因本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去世,1例肠排好转后诊断艰难梭菌感染经口服万古霉素治愈。1例4级急性肠道GVHD患者患者使用维多珠单抗后无效,并出现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最终死于GVHD和感染。8例至今无病无GVHD生存。
研究结论:维多珠单抗在肠道aGVHD的价值需进一步探讨,我科11例使用维多珠单抗均为多线后的挽救治疗,此经验提示维多珠单抗能明显改善肠道aGVHD症状,减轻患者痛苦,需更多前瞻性研究观察维多珠单抗预防及早期治疗肠道aGVHD的效果以及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摘要号:B026(printed poster)
TARGETING EZH2 TO MODULATE NEUTROPHIL FUNCTION AND ALLEVIATE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靶向EZH2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来缓解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第一作者:徐晴
通讯作者:宋清晓 张曦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allo-HSCT后的不良并发症,发生在30-70%的患者中,并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的治疗通常依赖于皮质类固醇,但疗效有限且副作用严重。迫切需要探索cGVHD的替代治疗策略,包括表观遗传调节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调查了EZH2抑制剂(EZH2i),特别是XNW5004抑制剂治疗cGVHD的疗效。小鼠cGVHD模型用于评估EZH2抑制剂对cGVHD的治疗效果。该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流式细胞术、液相色谱-质谱、空间转录组学和诺海LS18光片显微镜的3D图像评估了EZH2抑制剂对小鼠cGVHD模型中总生存期、靶器官损伤、临床症状、免疫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群和代谢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EZH2抑制剂显著改善了小鼠模型的cGVHD,如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总生存期和减轻cGVHD靶器官肺和皮肤损伤。EZH2抑制剂给药增加了调节性T细胞(Treg),同时抑制了浆细胞,减少了IgG在肺中的沉积。中性粒细胞群体发生了显著变化,EZH2抑制剂促进成熟并减少衰老,特别是与衰老相关的CD177+中性粒细胞。将CD177+中性粒细胞回输给同种异体HSCT受体加剧了肺部cGVHD,突出了其在cGV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观察到NF-kappaB通路活性上调介导的中性粒细胞中PD-L1表达增强,可能增加其免疫抑制能力。代谢分析表明EZH2抑制剂对免疫抑制表型的重编程。通过3D成像,我们成功定位了CD177+中性粒细胞,这些中性粒细胞与CD3+T细胞紧密接触并浸润到中间和节段支气管周围。cGVHD患者皮损中CD177+中性粒细胞浸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研究结论:EZH2抑制剂通过抑制致病性CD177+中性粒细胞减轻cGVHD的治疗潜力,阐明了表观遗传调节、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和炎症反应之间的关键相互作用。通过靶向这些通路,EZH2抑制剂提出了一种治疗cGVHD的新策略。
摘要号:NP138
Pegylated liposomal mitoxantrone-EAC plus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NK non-Hodgkin lymphoma
米托蒽醌脂质体-EAC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NK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一作者:李佳丽
通讯作者:张曦,高力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T细胞淋巴瘤中占有重要地位。ASCT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处理方案。现有的预处理方案疗效有限,复发率仍然很高。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为复发性和难治性PT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我们旨在评估米托蒽醌脂质体-EAC预处理联合ASCT治疗T/NK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T/NK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移植预处理方案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前第7天静脉滴注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24mg/m2222研究结果:共有9名T/NK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了ASCT。基线特征包括:中位年龄39岁(范围31-61);男:女= 5:4;疾病分期III-IV 8例;ENKTL4例,AITL 2例,ALK-ALCL 2例,PTCL-NOS 1例,IPI 3-5=1,接受HSCT前疗效达 PR = 3;CR=6。输注中位CD34+细胞数4.24(范围:3.45-6.59×106/kg)。所有患者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2天。大多数非血液学不良事件(AE)为1/2级,5例患者的3级AE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SCT后100天PET-CT完全缓解率为88.9%,1例患者进展。ASCT治疗后中位随访5个月,8名患者无一复发或死亡。研究结论:米托蒽醌脂质体-EAC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但需进一步随访及扩大样本量评估。
摘要号:1319
Pomalidomide: the new option for prevent relapse of Ph chromosome negative acute B-lymphocytic leukemia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泊马度胺:预防Ph染色体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新选择
第一作者:朱丽丹
通讯作者:张曦,高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仍然是急性B细胞白血病(ph-B-ALL)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预防ph-B-ALL移植后复发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减停、供者淋巴细胞(DLI)输注、干扰素等治疗,但预防效果并不理想。贝林妥欧单抗、奥加伊妥珠单抗和CD19 CAR-T细胞对Ph-B-ALL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很少有关于它们在Ph-B-ALL移植后用于维持治疗的报道。移植后通过调控供者免疫可能达到预防B-ALL复发的作用。泊马度胺除了具有免疫调节和直接抗肿瘤作用外,还对难治性cGVHD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其具有分离GVL和GVHD的作用。本研究探讨泊马度胺在预防Ph-B-ALL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为减少Ph-B-ALL移植后复发提供可行的治疗思路。
研究方法:本中心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30名ph-B-ALL患者在allo-HSCT后60-100天内接受了泊马度胺(1-2mg/天)的维持治疗,直至移植后2年。
研究结果:30名ph-B-ALL患者,中位年龄为35岁(18-60岁)。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非血缘移植6例,同胞间全相合移植6例。移植后30名患者均完全缓解(CR),MRD阴性,完全植入。中性粒细胞重建的中位时间为14(11-22)天,血小板重建的中位数时间为17(12-35)天。泊马度胺维持治疗的中位开始时间为82(62-120)天。截至2024年10月,泊马度胺中位维持治疗时间为356(62-773)天。30名患者中5名复发,25名患者持续完全缓解,MRD阴性。两名复发患者接受了CD19-CAR-T细胞治疗,达到缓解后持续MRD阴性。一名患者接受了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再次达到CR后接受了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名患者在接受奥加伊妥珠单抗治疗后再次达到CR,六个月后复发。一名患者接受了化疗,因疾病进展而死亡。30名患者中,12名患者在接受泊马度胺维持治疗的前三个月出现短暂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5名患者出现皮疹,停药予以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再次服药时未出现类似不良反应。30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93.3%,无白血病生存率为83.3%。
研究结论:泊马度胺能有效预防allo-HSCT后ph-B-ALL患者的复发,其安全性可控。后续将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摘要号:P095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argeted regulation of lactate metabolism by nano-regulators to reverse drug resistance mediated by histone lactation modific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
纳米调节剂靶向调控乳酸代谢逆转组蛋白乳酸化修饰介导的多发性骨髓瘤耐药的作用及机制
第一作者:董雪
通讯作者:张曦
多发性骨髓瘤(MM)以骨髓(BM)微环境恶性浆细胞(PCs)克隆增生性疾病为特征,是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恶性pc通过重塑BM微环境(BMM)将其代谢重新编程为厌氧糖酵解,以支持增殖和免疫逃避。硼替佐米(Bortezomib, BTZ)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目前是患者临床标准治疗的一线药物,显著提高了有效率和总生存期。然而,大多数MM患者最终会对BTZ产生耐药性,并演变为复发/难治性MM(RRMM)。近期临床调查显示MM合并乳酸酸中毒临床疗效较差,提示可能与MM耐药有关。新出现的证据表明,乳酸也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底物,介导一种新的表观遗传调控,组蛋白乳酸化,以刺激基因转录。糖酵解驱动的高水平乳酸介导的乳酸化修饰是否参与MM耐药的调节尚未研究。了解糖酵解-乳酸-组蛋白乳酸化介导的耐药机制,探索潜在的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势在必行。
研究方法:我们开发了一种铜基纳米调节剂(CIBLH),负载乳酸氧化酶(LOx)和BTZ,并进一步包被阿仑膦酸(Ald)修饰的透明质酸(HA) (HA-Ald),用于特异性靶向BM。这种纳米调节剂旨在通过干扰乳酸代谢和氧化还原稳态来去修饰组蛋白乳酸化,从而逆转MM对BTZ的耐药。在HA-Ald的指导下,CIBLH可以归巢到BM并特异性靶向MM细胞。在细胞内化后,释放的Cu2+可以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消耗谷胱甘肽(GSH)并转化为Cu+。同时,LOx可以原位排出细胞内积累的乳酸,而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在Cu+存在下通过过氧化物酶(POD)样活性催化产生细胞毒性•OH。特别是CIBLH可以直接抑制上游调节糖酵解的PAM/c-Myc信号通路,阻断乳酸生成。
研究结果:结合乳酸原位缺失和活性氧(ROS)调控作用,组蛋白乳酸化水平显著降低。因此,这种铜基纳米调节剂可以有效抑制糖酵解-乳酸-组蛋白泌乳的生物过程,并通过全面破坏乳酸和氧化还原稳态来恢复MM的药物敏感性。
研究结论:这种新型铜纳米调节剂可以有效抑制糖酵解-乳酸-组蛋白乳酸化修饰的生物学过程,通过完全破坏乳酸和氧化还原稳态,恢复MM的药物敏感性,为M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摘要号:1714
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in pre-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the same period of network analysis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癌症复发恐惧的同期网络分析
第一作者:吴芳芳
通讯作者:高蕾、张曦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护理水平的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但复发仍是移植常见的临床结果,致使患者担心疾病复发或进展的负担较重。
研究目的:调查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症状网络,并分析网络中心指标。
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5月重庆市某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46例为研究对象,在入仓当日采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FoP-Q-SF)调查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率及严重度,并基于探索症状网络的强度、紧密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
研究结果:获得有效问卷246份,女性占49.19%,男性占50.81%,年龄41.04±14.97岁,FoP-Q-SF评分为25.08±8.17分,15.04%的患者入仓当天存在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在网络分析中,66条边中有45条是重要的,条目“因病降低工作效率的想法使我烦恼”与条目“因病可能无法工作的想法使我烦恼”联系最紧密(r=0.49),其次是条目“担心疾病过程中会有一些重大的治疗”与条目“担心药物会损害身体”(r=0.43),节点强度最高的是条目“担心如果我发生什么事情,家庭会怎么样”,该网络CS系数>0.5,网络稳定。
研究结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入仓当天存在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社会家庭方面,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
摘要号:1904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LEUKIN-11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MUCOSITIS RELATED TO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白介素-11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第一作者:刘焕凤
通讯作者:高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相关口腔粘膜炎(oral mucositis, OM) 是一种移植早期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75%,移植预处理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方法有限,效果欠佳。白介素-11能选择性地降低促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干扰素的表达,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和T细胞活性减少上述炎性介质的分泌,从而达到保护口腔粘膜细胞、治疗口腔粘膜炎的作用。
研究方法:以2023年11月—20204年11月于新桥医院就诊并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新、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1.5mg 雾化吸入 2次/日治疗。自预处理开始第1天使用直至粒系造血重建(白细胞大于0.5*109/L),期间隔天观察记录患者口腔溃疡情况,根据WHO口腔溃疡标准进行评分;同时,评价患者移植期间口腔黏膜疼痛反应程度,记录患者出现3级以上口腔黏膜炎的持续时间,统计口腔黏膜炎临床治疗疗效(根据WHO标准评分)。研究结果:研究组出现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有20例(20/36,55.5%)显著低于对照组(28/36,77.7%)。研究组发生3级及以上口腔黏膜炎反应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8(6-11)天,显著晚于对照组 [5天(3-9)天,t=5.273,P
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白介素-11可以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口腔黏膜的修复,提高口腔黏膜炎治疗效果,从而改善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口腔黏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号:P088
Ferulic Acid Attenuates Proliferation via MAPK/ERK Pathway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阿魏酸通过MAPK/ERK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增殖
第一作者:张成玲
通讯作者:董雪,张曦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常见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传统治疗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生存率仅为35%,因此,研发高效低毒的抗AML的创新药物迫在眉睫。中药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毒副作用小。来源于传统中药当归的阿魏酸(Ferulic Acid, FA)是抗肿瘤的天然药物,前期研究发现,FA可以抑制AML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其机制并不明确。MAPK/ERK通路被激活时, RAS、MEK1/2和ERK1/2表达依次增加,进而促进Cyclin D1表达,诱导增殖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基于MAPK/ERK通路探究FA抑制AML增殖的药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AML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以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法检测FA对AM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对AML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经FA处理后AML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以及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研究结果:CCK8结果揭示了FA体外对HL-60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研究结论:FA显著抑制AML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调控细胞周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摘要号:A166
A Novel Skp2 Inhibitor Triggers Pyroptosis in Ph+ ALL via Dysregulation of 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
一种新型Skp2抑制剂通过甘油磷脂代谢失调触发Ph+ ALL细胞焦亡
第一作者:田小龙
通讯作者:刘金宜,张曦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一种高危亚型,其复发率高,预后不良。因此,在Ph+ ALL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至关重要。Skp2是SCF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关键亚基,在多种肿瘤中异常高表达,是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型Skp2抑制剂AAA-237在Ph+ ALL中的治疗机制。
研究方法:通过细胞活力测定、EdU检测和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对AAA-237的反应。采用RNA测序分析探究AAA-237可能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通过ATP检测、TMRM检测和线粒体复合物检测评估线粒体损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N-GSDMD的表达确定细胞焦亡水平。通过代谢组学检测甘油磷脂代谢。该机制通过包括蛋白质印迹法、定量实时PCR和免疫荧光在内的分子方法得到了验证。
研究结果:AAA-237选择性地抑制了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增殖、DNA 合成和集落形成。AAA-237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 ATP 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活性氧水平升高,最终诱导细胞焦亡。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AAA-237处理后形成膜孔和细胞破裂。AAA-237处理还增加了N-GSDMD水平的表达、膜孔的形成和细胞破裂。从机制上讲,AAA-237处理后,心磷脂、磷脂酰丝氨酸和卵磷脂的水平发生变化。具体而言,DGAT1和DGAT2的表达下调,同时PACS2的表达上调,从而导致甘油磷脂代谢紊乱。
摘要号:1059
间充质干细胞预防重度地中海贫血患者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作者:黄世勤
通讯作者:张 曦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根治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TDT)的唯一潜在选择,本研究旨在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预防地中海贫血患者HSCT后GVHD的效果。
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了2018年5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来自三家医院接受allo-HSCT的重度地中海贫血患者,倾向评分匹配后分为两组:HSCT联合MSC输注治疗组和单独的HSCT治疗组。
研究结果:共有112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经匹配后58例患者纳入分析(29例HSCT 联合MSC,29例单独HSCT),其中每组各有20例患者接受单倍体移植。HSCT联合MSC组Il-IV级aGVHD的累积发病率为13.8% (95% Cl, 0.0%-l25.0%),单独HSCT组为27.6% (95% Cl, 10.0%-42.0%) (P= 0.180)。在单倍移植亚组中,HSCT联合MSC组aGVHD的累积发病率为10.0% (95% Cl, 0.0%-22.5%),单独HSCT组aGVHD的累积发病率为40.0% (95% Cl, 15.0%-58.0%) (P=0.028)。在23.8(12.0-64.0)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所有匹配患者都存活且摆脱输血依赖。两组患者在血小板或中性粒细胞植入、慢性GVHD发生率、生存期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MSCs可降低重度地中海贫血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GVHD的风险。
摘要号:A091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Recipient-Derived versus Donor-Derived CAR-T Cell Therapy in Relapsed B-ALL Patien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一项关于受者和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移植后复发B-ALL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对比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作者:刘丽超
通讯作者:王筱淇,张曦
该研究探讨了受者和供者两种来源的CAR-T细胞治疗移植后复发B-ALL患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七个中心接受CD19 CAR-T细胞疗法的36例B-ALL复发患者的临床数据。
研究结果:对36例患者(12例受者组,24例供者组)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受者组和供者组在CR/CRi率(83.33% vs. 100%,P=0.105)、2年EFS率(50.8% vs. 51.6%,P=0.617)和2年OS率(49.5% vs. 63.6%,P=0.215)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此外,GVHD、CRS和CRES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别。
亚群分析:进一步分析供者组时发现,12例全相合供者(MSD)和12例半相合供者(HID)患者中,HID组的2年EFS率显著高于MSD组(75.0% vs. 30.7%,P=0.043),而在CR/CRi率、2年OS及GVHD、CRS和CRES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受者来源和供者来源的CD19 CAR-T细胞疗法都是治疗复发性B-ALL的有效选择。单倍体供者来源的CAR-T细胞提供了更长的EFS,可能被视为更优的治疗选择。
摘要号:P457
AURORA KINASE INHIBITOR ENMD-2076 INDUCED MITOCHONDRIAL DAMAGE BY REGULATING TFAM-MEDIATED MTDNA MAINTENANCE IN DLBCL
Aurora激酶抑制剂ENMD-2076通过调节TFAM介导的mtDNA维持诱导DLBCL细胞线粒体损伤
第一作者:蒋佩洁
通讯作者:刘金宜,张曦
本研究旨在探讨Aurora抑制剂ENMD-2076在DLBCL中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Aurora抑制剂在DLBCL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Aurora在DLBCL中的表达。采用细胞活力法和克隆形成评价DLBCL细胞对Aurora抑制剂ENMD-2076的反应。通过RNA测序分析,阐明ENMD-2076在DLBCL中可能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线粒体活性氧以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通过荧光酶标仪检测ATP,氧化呼吸链复合物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方法验证TFAM,mtDNA以及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表达。
研究结果:Aurora在DLBCL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Aurora抑制剂ENMD-2076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ENMD-2076 处理后DLBCL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ENMD-2076可能调节细胞周期。进一步做共有基因富集筛选出TFAM基因,通过生信分析发现TFAM高表达于DLBCL,低表达癌旁组织。在机制上,ENMD-2076作用于DLBCL细胞后,TFAM表达及mtDNA拷贝数呈剂量依赖性下调,导致呼吸链紊乱和ATP降低以及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及线粒体氧化损伤,导致活性氧产生及线粒体超氧化物和脂质过氧化物增加。
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urora抑制剂ENMD-2076可能通过下调TFAM及mtDNA拷贝数,导致DLBCL细胞发生呼吸链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从而抑制DLBCL的增殖。
摘要号:1707
Improvement effect of structured family therapy model on behavioural competence of children with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行为能力的改善效果
第一作者:张天文
通讯作者:陶俊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许多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儿童的重要方法。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在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行为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背景和应用价值,它涉及到对患儿及其家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全面支持和干预。对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分析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SFT)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行为能力的改善效果
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1月到2024年10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4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4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SFT)。观察两组患儿社交退宿、抑郁、心理、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
研究结果:治疗后,研究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研究结论: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SFT)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Achenbach量表评分,改善患儿社交退宿、抑郁、心理、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此方法效果较好。
摘要号:1109
Construction of home long-term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patients with hematollogical tumor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ion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肿瘤患者家庭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第一作者:王丽
通讯作者:吴芳芳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幸存者数量不断上升,其生活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患者的长期照护计划通常从移植结束后3-6个月开始,可以持续数年乃至终身性的照护服务。长期照护对患者提供长时间和全照护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家庭为单位提供服务,尽可能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品质为目标,是一种照护服务,兼具满足需求的制定,本项目结合文献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拟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长期照护体系的初步框架,然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运用统计学处理,分析本研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协调程度等,最后确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长期照护体系。本研究旨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构建患者长期照护的服务体系构建,为了解居家护照存在的问题、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了解居家护照存在的问题、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同时根据第4版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骨髓移植从我国骨髓移植治疗患者的躯体健康、心理情绪及社会角色等多维度拟定框架。拟定了干细胞移植患者长期照护体系的初步框架,然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运用SPSS25.0统计处理,分析本研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协调程度等,最后确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长期照护体系。
研究结果:1、15名专家参加两轮函询,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875,第两轮函询,卡方检验后P值均<0.01。2、两轮函询中,专家共提出19条修改意见,产生13个二级条目,共修改9个、增加5个。3、最后确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长期照护体系包括4个一级条目,18个二级条目,一级条目分别是长期照护的目的、原则、重要部分、护士的职责、建议等。
研究结论:1、本研究的函询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协调程度较高,结果可信。2、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两轮专家函询构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长期照护体系,包括4个一级条目,18个二级条目,可为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号:1715
A Study of the Question Prompt Checklis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R-T Cells for Multiple Myeloma
问题提示列表在多发性骨髓瘤CAR-T细胞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第一作者:陈蔓丽
通讯作者:陶俊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手段,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然而CAR-T治疗费用高昂,过程复杂,患者可能面临多种生理和心理挑战。
研究目的:探讨问题提示清单在多发性骨髓瘤CAR-T细胞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优化治疗体验和临床决策。
研究方法:将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1日在重庆市某三级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问题提示列表。采用决策冲突量表、癌症患者未满足需求简明量表及医疗决策参与满意度量表比较两组的结果。
研究结果:干预组在决策冲突得分(22.3±4.1 vs 35.6±5.4, p
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作为复旦专科排行榜上榜学科,居西部领先、全国前列。此次EBMT年会,中心携16项研究成果亮相血液学领域国际盛会,向世界传递来自新桥血液的临床及科研声音。未来,中心仍将在科研创新中蓄力前行,促进血液病基础研究、转化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用更精准的诊疗技术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张曦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军队临床重点专科)主任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干细胞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军队课题重点项目、重庆市冲刺项目、重大课题等52项在JCO、JHO、JAMA Oncology、Blood、Lancet Haematology 、JCI、Leukem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46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3部执笔行业指南12项,参编50项
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8项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BMT中文版副主编;The Lancet,JHO,Nat Cell Biol, Leukemia,The Lancet Haematology ,Science Bulletin、CMJ、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审核:张曦教授
排版:Moly
执行:Cherry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