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我联系了国内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调取了近两年500名中风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共同点——中风发作前的半年内,他们的身体都曾反复发出过6个“求救信号”。
参考文献:
《柳叶刀》2020年中国居民中风死亡原因研究
世界中风组织《全球中风预防指南》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在深夜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脑梗死。
他才35岁,平时看起来身体健壮,连感冒都很少得。
医生却告诉我:“中风不是突然发生的,半年前他的身体就发出过信号,只是被忽略了。”
这句话让我震惊。
于是,我联系了国内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调取了近两年500名中风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共同点——中风发作前的半年内,他们的身体都曾反复发出过6个“求救信号”。
而这些信号,可能正在被你当成“小毛病”忽视!
“那天开会,我一句话重复了三遍,同事都说我舌头打结,像喝多了……”一位32岁的程序员在病例中这样描述。
数据显示,约70%的患者在中风前半年出现过语言障碍,比如突然口齿不清、说话断断续续,甚至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
专家解释: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像一台精密电脑,一旦供血不足,系统就会“卡顿”。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突然“说话不利索”,别急着嘲笑“年纪大了舌头不灵活”,这可能是血管堵塞的早期警报!
“买菜时突然眼前发黑,扶着墙站了十几秒才好”——这是多位患者的共同经历。这种“短暂性视力障碍”通常只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容易被误以为是低血糖或疲劳。
但研究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往往是脑部供血不足的“同步预警”。
一位眼科医生打了个比方:“眼睛是大脑的‘窗户’,窗户玻璃裂了,说明房子结构可能也有问题。”
你知道吗?频繁打哈欠可能是大脑在“缺氧求救”!
一位48岁的患者回忆:“发病前三个月,我每天打几十个哈欠,开会时领导都以为我熬夜打游戏。”数据显示,中风高危人群中,约45%出现过不明原因的嗜睡和频繁哈欠。
专家揭秘:当脑血管逐渐狭窄,大脑会本能地通过打哈欠吸入更多氧气。这种“自救行为”就像溺水者拼命挥手,可惜很多人以为只是“春困秋乏”。
“端碗时手突然没力气,摔了一地菜汤”——这种“肢体突然失灵”的现象,在病例中高频出现。60%的患者曾经历单侧手脚麻木、持物不稳,甚至走路向一侧歪斜。
神经科医生提醒:大脑控制身体就像指挥交通,一旦某条“主干道”(血管)堵塞,对应的“路口”(肢体)就会瘫痪。如果麻木感总发生在同一侧,务必警惕!
一位患者形容发病前的头痛:“像有人拿电钻往太阳穴里钻,吐得胆汁都出来了。”这种头痛与普通偏头痛不同:多为突发剧烈疼痛,伴随喷射状呕吐,甚至呕吐物呈咖啡色。
专家分析:这种头痛常由颅内压升高引起,可能是血管破裂的前兆。如果吃止痛药也无法缓解,千万别硬扛!
“一起身就天旋地转,必须扶着墙”——这种头晕并非简单的“贫血”。
研究显示,小脑或脑干供血不足时,人体平衡系统会率先“罢工”,导致持续眩晕和步态不稳。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头晕时选择躺下休息,反而错过了救治黄金期。一位急救医生痛心地说:“上周接诊的患者,头晕三天后才就医,血管已经完全堵死了。”
发现上述信号怎么办?记住两个字——快!快!快!
国际通行的“BE FAST口诀”可以救命:
Balance(平衡):突然走不稳
Eyes(眼睛):视力骤降
Face(脸):嘴角歪斜
Arms(手臂):单侧无力
Speech(语言):说话含糊
Time(时间):立即拨打120
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只有4.5小时,每耽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一位患者家属后悔道:“当时以为他喝醉了,拖到第二天才送医,结果半身瘫痪……”
你以为中风是老年人的专利?
数据显示,我国35岁以下中风患者占比已达15%,熬夜、外卖、久坐让血管提前老化。
一位26岁的患者坦言:“发病前我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靠奶茶续命……”
更扎心的是,女性风险更高!孕期激素变化、避孕药使用、更年期雌激素下降,都可能让血管“雪上加霜”。
吃清淡:少盐少油,多吃绿叶菜和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
动起来:每天快走30分钟,比吃保健品更护血管。
戒作死:熬夜、吸烟、酗酒就是在血管上“扎刀”。
勤体检:40岁后每年查颈动脉超声,高血压患者每天测血压。
一位康复科医生说:“最痛心的不是抢救不及,而是患者明明有机会避免悲剧,却输给了‘再等等看’的侥幸。”
身体从不会撒谎,它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是活下去的机会。转发这篇文章,或许能挽救一个家庭——因为中风防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