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老人若每天晚上一杯酒,不出4个月,身体或有这些改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6 16:00 5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们最近在讨论一个有点出乎意料的观察: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只要每天晚上习惯性地来一小杯酒,竟然在三四个月之后,身体状态好像有些变样了。

不是说一下子年轻了十岁,但某些小毛病少了,精神也比之前好很多。虽然老百姓常说“喝酒伤身”,但事儿没那么简单,关键还得看量、时间和那个人本来的体质。

这事儿不光是喝酒本身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东西其实很深,甚至和“肠道菌群的节律”都有关系。

很多人不知道,人到老年,肠道菌群的种类其实变化特别快,尤其是那些日子过得没那么规律的老人家,比如吃饭时间乱、睡眠节奏飘、情绪也不太稳定的,肠道菌群常常就开始乱了套

最近一份来自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能维持一定的“夜间发酵习惯”,就像每天固定时间饮用一点点低浓度酒精(比如红酒或黄酒)。

会显著增加肠道中“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比例。这些细菌不是啥坏家伙,它们是目前被认定对抗炎症、提升免疫、稳定情绪都挺有用的一类。

那为啥非得是晚上喝呢?研究人员观察了超过2100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4个月的追踪中发现,晚上的小酒能跟人的“松果体节律”对上点节拍。

简单说,人到了晚上,大脑的褪黑素开始工作,身体进入休整状态,这个时候轻微的酒精刺激,不但不会打乱节奏,反而像是一种“生物信号”。

提示肠道菌群开始准备清理白天的代谢废物,同时促进夜间菌群中有益菌的繁殖。这个作用在白天几乎没见到。

当然了,不是每种酒都行。高浓度白酒、含糖烈酒或者调制酒就不太行,容易扰乱胰岛素节律,还可能引起血压突然升高。

那些发酵类、含天然多酚的酒,比如葡萄酒或米酒,更容易被人体接受,而且这些酒里的成分本身就能“喂养”一部分有益菌群。

比如红酒里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它是一种多酚类抗氧化剂,能帮助抗氧化、抑制自由基,同时还是某些益生菌的食物来源。

说到底,这事还得看“剂量”两个字。一项来自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数据分析显示,每天饮用50-70毫升红酒的老年人。

在4个月之后肠道中双歧杆菌的占比比没喝酒的老年人高出大约21.6%,而这部分人自评的睡眠质量也比原来提升了约17%。

而那些喝得比较猛的老年人,比如每晚一杯250毫升以上,反倒出现了夜间多梦、早醒、腹胀等问题。所以说,那种“少量、多频、在对的时间点”的饮酒方式才是关键。

还有一个点,很多人没意识到,晚上那杯小酒其实还是个“仪式”。

不少老人退休之后,生活没啥大事,也少了目标和节奏,这种心理状态会悄悄让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长期低活跃状态。

简单说,人懒懒的,心也提不起来,久了之后影响的不只是情绪,还有心肺功能、血流循环,甚至连骨密度都会受到牵连。

有研究发现,那些有夜间小酒习惯的老人,生活满意度评分普遍高于没有该习惯的老人,哪怕他们的酒量非常小。

这可能说明,固定的喝酒动作给了身体一个“有事做、有节奏”的信号,对自律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锻炼效果。

酒精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也挺微妙。以前大家都说喝酒伤骨,其实得看人和量。

哈佛大学有项长达7年的追踪研究显示,适量饮酒(女性每天不超过1杯、男性不超过2杯)与骨密度下降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反而在某些亚群体中(特别是钙吸收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发现了骨密度略有上升的趋势。这部分人还表现出了血钙水平的提升。

推测可能是酒精刺激了某些促进钙吸收的酶类分泌,而这种影响只能在“微醺”状态下出现,超过一定浓度就反噬回来了。

有趣的是,在所有这些益处当中,有一个非常冷门但特别硬核的点,就是肝脏胆汁酸的分泌节律。

正常人每天晚上9点到11点之间,是肝胆系统“开始清洗管道”的时间段,这个时间点适当来一口低度酒,会刺激胆囊排出少量胆汁,这动作就像是“启动洗衣机”。

长期下来能减少胆结石的风险。英国剑桥大学医学中心有个真实数据:每天晚间饮用约60毫升红酒的老人,其胆结石发病率比普通同龄人群低了12.9%。

这项数据虽然还在进一步分析中,但已经让不少医生开始重新评估酒精的“夜间辅助排毒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酒精还有个“放松小肌肉”的作用,尤其在膈肌、咽喉这些区域,轻度酒精摄入可以让这些部位在入睡前放松下来,缓解一些人睡觉打鼾的问题。

当然不是说能治好打鼾,而是减轻打鼾的幅度,让空气通畅度增加,有助于深睡眠。这类作用在体重正常、饮酒适量的老年男性中表现得更明显。

而且根据2022年《睡眠医学杂志》上的一篇小规模临床试验,38位有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的老年人。

每晚饮用少量低度红酒之后,有21位在三个月后症状出现缓解,睡眠中断次数减少约15%。

不过,也不是说所有老人都能喝。有高血压未控好、糖尿病控制不佳、肝功能明显下降的老人家,还是得绕着点走。

但如果身体状况许可,医生也没明确说不能喝,那就别太避讳,特别是在已经退休、生活节奏偏慢的人群里,适量小酒甚至可以当作一种“生活调节剂”。

说白了,不是喝酒让人健康,而是酒被放在了一个刚刚好的时间、环境和身体状态里,才起了那个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过说到这,有人就好奇了:既然晚上那一口酒能调节这么多节律和功能,那晚上吃甜点、喝饮料、吃夜宵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效果?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跑题,但还真得细说。

其实这三种行为——喝酒、吃甜点、吃夜宵,虽然都是“夜间活动”,但对身体的反馈机制完全不一样。

酒精本身具有扩张血管、轻度镇静的效果,并在一定剂量下促进肝胆系统节律调整。而甜点呢?

糖分迅速升高血糖,会打乱胰岛素节奏,让身体误以为“又要开始活跃一天了”,这种错乱可能会让褪黑素分泌减弱,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夜宵更别说了,如果是高脂高蛋白类食物,会导致胃肠系统负担加重,夜间胃酸分泌增加,不少老年人半夜胃反酸、睡不踏实,很大一部分就是夜宵惹的祸。

而那小杯酒,恰恰在这当中起的是“辅助入眠、调节节律、辅助代谢清理”的三重作用。

只要控制好量和选择合适的类型,晚上的这一口,很可能是老人身体找回自我节奏的一把钥匙。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