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天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悄然降下一道铁幕,把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科研机构挡在其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之外。这是一个曾经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放平台,如今成了大国冷战的前沿阵地。一纸禁令,割裂了问权限,更割裂了全球科研协作的动脉。
三天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悄然降下一道铁幕,把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科研机构挡在其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之外。这是一个曾经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放平台,如今成了大国冷战的前沿阵地。一纸禁令,割裂了问权限,更割裂了全球科研协作的动脉。
根据新浪财经的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宣布禁止访问的这些数据库包括了“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平台dbGaP、用于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的云平台这些关键数据平台,这些平台拥有全球最核心的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数据,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集合,而是支撑全球遗传学、精准医学、肿瘤研究等重大突破的“信息基础设施”。美国一边高喊科研自由,一边掀起“数据民族主义”的旗帜,把生物医学视为战略资产。科学从此不再无国界。“我们早就该建自己的数据库了。”这是无数中国临床医生、遗传学家此刻的共鸣。
但现实是,过去十年,国内大数据平台建设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它确实也是难度不小,数据分散在不同医院、实验室、研究所之间,各自为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管理制度,而且科技经费流愿意向短期可见成果方向走,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有多大担当才能牵头做。希望这场危机能像催化剂,能推动中国从“数据库使用者”转向“数据库建设者”努力。这次的事不是孤立事件。在去年2月,美国就通过行政命令限制中国获取其公民敏感数据,涵盖生物识别、基因组信息等。而今,封锁数据库只是又一个螺丝的拧紧。“数据冷战”已成现实。继半导体、人工智能之后,生物医学正成为新一轮技术封锁的前沿阵地。
可以预见,接下来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据库也可能效仿,形成类似“Five Eyes”数据同盟。美国并未单纯追求“安全”,而是想在全球科技生态中重新划线、设防、筑墙。11从人口红利到数据红利,中国从不缺资源,缺的是结构性整合与战略性眼光。中国14亿人口、56个民族、3000多家三级医院,每天产生海量临床数据。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已具雏形。只是需要再在基础设施、数据治理、伦理监管、隐私保护等方面再加大投入一些。此番数据封锁,或许正成为倒逼机制:在“外部断奶”的刺激下,中国亟需把数据视为国家战略资产,加速建设安全、自主、开放的数据生态体系。
历史不会遗忘,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新冠疫苗研发,全球每一次科学突破都站在数据共享的肩膀上。而今,美国自断其臂,或许短期内巩固了其“数据主权”,却也削弱了其科学领导力。更令人忧虑的是,科研的碎片化可能成为常态,就会伴随一些信任裂解、合作停滞、重复建设,而这会是全球科研生态的集体代价。科学不应该被政治绑架,不该是冷战的武器,更不该是地缘的筹码。
来源:照理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