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年会是皮肤科领域最大、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日前,2025年AAD年会刚刚落幕,为传递AAD大会精华内容,促进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皮肤病领域规范化诊疗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医学界承办了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5 AAD热点速递学术交流项目”圆满落幕。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年会是皮肤科领域最大、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日前,2025年AAD年会刚刚落幕,为传递AAD大会精华内容,促进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皮肤病领域规范化诊疗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医学界承办了“2025 AAD热点速递学术交流项目”。
2025年3月31日,该项目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行。本次会议聚焦特应性皮炎(AD)、斑秃(AA)和白癜风三大皮肤疾病,邀请到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杨斌教授、北京医院常建民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国内皮肤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讲者,深度解析了2025 AAD大会上公布的AD、AA和白癜风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内容涵盖治疗靶点、创新药物及临床管理策略等,为广大皮肤科医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杨斌教授在开场致辞中高度肯定了该项目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此次AAD热点速递学术交流项目,能够帮助国内皮肤科医生深入了解炎症性皮肤病领域创新药物前沿进展、规范化的诊疗管理策略,助力提升我国炎症性皮肤病诊疗水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纪超教授系统梳理了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解读了AAD大会上公布的AD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纪超教授指出,AD是一种异质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约有2.3亿患者[1,2]。A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非致命性皮肤病中疾病负担排名第一[3,4]。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使AD治疗进入了精准靶向时代,JAK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成为研究热点。2025 AAD大会上,多种JAK抑制剂(阿布昔替尼、艾玛昔替尼、QY201)和生物制剂[IL-4R拮抗剂(MG-K10)、IL-13拮抗剂(曲罗芦单抗、来瑞组单抗)、OX40信号通路阻断剂(诺卡替利单抗、Amlitelimab)、IL-31拮抗剂(奈莫利珠单抗)、IL-18拮抗剂(GSK1070806)]发布了多项研究数据,展现了新型靶向药物对AD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望AD未来的研究方向,纪超教授认为目前AD的控制仍然具有挑战性,许多患者需要增加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而且在治疗停止后无法达到完全或接近完全治愈的状态[5],未来需重点关注疾病异质性,建立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治疗策略上需针对特定临床表型制定精准靶向治疗方案,并探索能够真正改变疾病进程的疾病修饰治疗方法,以实现AD的长期缓解,甚至可能治愈。➤特应性皮炎临床实践进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丽教授则从临床应用角度剖析了AD系统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新进展。张丽教授指出,我国AD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中重度AD患者接受系统治疗的比例仅为37%,且病情普遍控制欠佳,75%的患者表示目前的治疗仅部分达到或完全未达到治疗预期[6,7]。新型药物如生物制剂和JAK抑制剂的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望突破当前的治疗困境。2025 AAD大会上公布了阿布昔替尼在中国AD患者中的登记研究(AHEA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阿布昔替尼治疗12周可显著改善患者AD症状,患者皮损和瘙痒较基线获得较大改善(图1)[8]。此外,阿布昔替尼治疗中重度AD患者24周时,药物留存率显著高于度普利尤单抗(80% vs 49.02%,P[9]。意大利共识指出,在特定AD患者群体(如敏感部位受累、瘙痒为主要表现、不同临床表型、伴银屑病或特应性合并症、合并复发性结膜炎),JAK抑制剂的优先级可能优于生物制剂,或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10]。图1:阿布昔替尼治疗12周时,IGA成功达标率,PP-NRS缓解率及EASI-75应答率
张丽教授还针对系统治疗的监测和安全性管理作了解读,国内外指南/共识均建议,AD治疗前进行常规筛查,治疗后监测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定。阿布昔替尼在接受长达4.5年治疗的18~[11],整体长期安全性可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林茂教授就“斑秃研究及临床实践进展”的主题展开分享,深度解读了JAK抑制剂在AA领域的研究数据。林茂教授指出,国内首个评估中国人群AA现状的研究显示,AA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未来需要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经济可及性,并加强社会对AA患者的关注和支持,减少歧视与偏见[12]氘代芦可替尼是一种JAK1/2抑制剂,2025 AAD大会上公布了氘代芦可替尼Ⅲ期临床试验THRIVE-AA1和THRIVE-AA2的汇总事后数据分析结果[13]。研究显示,从基线至第24周,接受氘代芦可替尼8mg BID治疗的患者,总体HADS评分以及HADS-A和HADS-D子量表发生具有临床意义改善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图2),结果强调了氘代芦可替尼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潜力,并改善重症AA患者的生活质量。图2:从基线至第24周,总体HADS评分、HADS-A和HADS-D子量表发生具有临床意义改善的患者比例
利特昔替尼是一种JAK3/TEC抑制剂,既往研究显示利特昔替尼在AA患者中展现了最长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14]。2025 AAD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利特昔替尼在ALLEGRO-2b/3及正在进行的III期开放标签ALLEGRO-LT研究中的斑秃患者的长达3年的疗效与安全性[15],结果显示,在第36个月,SALT评分≤20的患者比例为65.1%(71/109,观察数据)、47.1%(90/191,LOCF 数据)(图3);SALT评分≤10的患者比例为:52.3%(57/109,观察数据)、36.7%(70/191,LOCF 数据)(图4),且总体耐受性良好,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利特昔替尼长期用于≥12岁斑秃患者的治疗。图3:SALT≤20应答率随时间的变化
图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贾虹教授深度解读了白癜风的疾病负担,并分享了JAK抑制剂在白癜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贾虹教授指出,2025 AAD大会上公布的一项关于不同国家DLQI评分比较的研究显示[16],我国白癜风患者中女性(60.1%)>男性(39.9%),病程较其他国家病程短(9.5年),受影响区域最高为头部,其次躯干,除腹股沟和足,躯干和手臂受累的患者平均DLQI总分显著高于未受累者(P=0.008和P=0.004)。目前,多种JAK抑制剂治疗白癜风已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未来JAK抑制剂有望成为白癜风治疗的新风向标。此外,白癜风的治疗需要关注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影响的潜在治疗靶点,例如,免疫稳态因子DEL 1与白癜风的发病相关[17],其在白癜风的病理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环节,在杨斌教授的主持下,纪超教授和张丽教授围绕“AD系统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新观念”、“AD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新方向”的话题展开了讨论。纪超教授认为,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同等重要。JAK抑制剂的安全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在AD的治疗中,JAK抑制剂治疗并未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静脉血栓和恶性肿瘤事件的发生风险。在AD的个体化治疗中,如何规范化减停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热点。张丽教授从个体化分层的角度分享了观点,她指出,年龄、合并症、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是药物选择的重要分层依据,如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更应关注药物安全性;合并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的患者更适合选择JAK抑制剂;对于迫切需要快速缓解瘙痒的患者,可选择JAK抑制剂。
在常建民教授的主持下,林茂教授和贾虹教授分别围绕“重度AA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新维度”、“白癜风领域临床需求”的话题展开了分享。林茂教授指出,重度AA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既往治疗反应、患者个体因素、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等多个维度,利特昔替尼在治疗AA的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重度AA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贾虹教授认为,白斑复色是白癜风患者最重要的治疗需求,目前白癜风临床诊疗中还面临频繁复发、治疗药物有限、肢端部位难治等治疗困境,希望未来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白癜风诊疗能迎来新的突破。
总 结
本次热点速递学术交流活动为国内皮肤科医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平台,通过与会专家的深度解读和互动讨论,我们对AD、AA和白癜风的诊疗新进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未来,期望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问世和治疗策略的优化,皮肤科领域将迎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更多皮肤前沿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