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称为美国经济学鬼才的史蒂文·莱维特,在《魔鬼经济学2》里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想活得更久,那么,就去买一份养老保险。
被称为美国经济学鬼才的史蒂文·莱维特,在《魔鬼经济学2》里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想活得更久,那么,就去买一份养老保险。
因为调查显示,买了养老保险的群体,比没买的人活得长久。
主要原因可能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料:养老保险提供涓涓细流般的稳定收入,让人多了那么一点点动机——要努力活得更久一点。
这个观点到底可不可靠,不去深究。
但这的确说明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劳动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支撑。
当你享受着外卖骑手深夜送达的宵夜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穿梭于城市毛细血管中的劳动者,是否也拥有同等的养老保障?
说到养老保险,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俾斯麦。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这个“铁血宰相”,不光统一了德国,还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创者。
在1880年代,俾斯麦率先搞了一批社会保险立法,先是在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为最低收入工薪者强制实施医疗保险,第二年又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7年在《疾病保险法》里增加了生育保险内容。
接着是重头戏,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要知道那时中国还是光绪皇帝(光绪十五年)在位,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魔幻。
1880年代的德国工厂
不过,很快德国立法者很快意识到工人并不是唯一有保护需求的人。
当时有企业主为了规避劳动法对女性、青少年和儿童的保护,让劳动者把工作带回家去做,而家内工作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德国又推出了《家内工作法》。
这个法规的突破性在于,承认家内工作者与劳动者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需要特别规范保护。
关于家内工作者法律地位的争取并未就此终结。
1926年,德国《劳动法院法》首次在法律上界定了类雇员,此后多部法律均有针对类雇员的规定,最常见的界定来自《集体协议法》,认为类雇员是“具有经济从属性并且像劳动者一样具有保护需求的人”。
从重视劳动者的医疗、养老需求,到同等对待灵活就业人群,多年后的中国也走上了这条探索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道路。
为了适应发展需要,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制度。
1993年,国家首次提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政策,我国养老保险的主要政策框架基本确立。
相比其他社保险种,养老保险又格外重要。
因为,疾病、伤残等是不确定事件,但老年风险是确定的、可以清晰预见的。
因为,人人都会老,衰老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风险。
所以,这也要求在制度设计上,养老 保险的覆盖面应该是最广的,把尽可能多的劳动者纳入进来。
到今天,大部分国家已经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个人来说,养老保险就像人生的“粮仓”。在风调雨顺(人年轻的时候)时,播种、收获,把一部分粮食放到粮仓里储存起来(交养老保险)。
等冬天到来后(年老不能继续工作),虽然没法耕种劳作,但粮仓里的粮食(养老金),能让人温暖无忧。
中国同样注意到“ 类雇员 ”的存在。
2021年人社部首次提出“ 劳动三分法 ”,增加了“ 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 ”的用工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在企业雇员和个体户之外,确立了灵活就业者的法律身份。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灵活就业群体,骑手的养老保障制度探索,也逐渐提上日程。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政策难免会“跟不上”。
在《 为百万骑手探索新社保方案,关乎8400万人切身利益 》中,我们曾经分析过给骑手上“五险一金”,也就是纳入职工社保的难点。(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分解来看,“五险一金”当中,灵活就业者最看重的是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这三个核心险种。
其中,2022年国家开始试点“新职业伤害保障”,美团、曹操出行等多家外卖和网约车平台参与,给骑手按单缴费上了保险,这其实替代了原来的工伤险;至于医疗保险,当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5%,不少骑手在家乡也参加过新农合等基础医疗保险,现在也可跨省使用;只有养老保险改革,至今还是难题。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可能我们大部分人没想过,外卖骑手是不是有养老保险。
因为,30多年前建立的养老保险政策框架时,互联网在全世界都还是稀罕玩意。
而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外卖平台是在2010年左右才出现的。
所以,30年前的政策,自然没法预见今天互联网科技的发展。
这里也就能回答文章开始的问题:很遗憾,目前很多外卖骑手还没有适应灵活就业形态的新型养老保险。
有学者就提出,主要矛盾在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较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绝对数额吸引力不高这两点。
比如,前者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缴费比例要20%;后者参保后每月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在200元/月左右,绝对金额相对不高。
因为,老办法没法适应新情况。
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常用的一个数据是1000万:我们外卖骑手超过1000万人。
100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到今天,全国千万人口的城市也才仅仅18个。
说句不那么夸张的话,如果没有这1000万骑手,我们很多城市恐怕都不能正常运转。
外卖行业既是我们社会就业的蓄水池,也是整个社会安定的缓冲带。
图源:新华社
这1000万外卖骑手日日夜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城市运转奔波。
但是,为这1000万人买养老保险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美团曾经发布的数据显示,接单天数超过260天的“高频骑手”占比只有11%左右,接单天数不到30天的“业余”骑手却高达48%。
骑手这个职业承担了收入补充或职业转型期的“中转站”功能。
相印证的是,四川省统计局2024年发布在《四川省情》上的一个调查也显示,50.5%的灵活就业人员(外卖骑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从业不满一年,38.0%对当前工作持短暂过渡态度。
所以,我们在现实中,也能看到有些宝妈骑手,早上送孩子到了学校,然后就开始送外卖,一直到接孩子放学回家。
宝妈们赚钱补贴家用,平台也在午餐这样的高峰时段有了人手:双赢。
但是,正是因为外卖平台用工形式灵活、复杂,按现行的方法,就很难给骑手买养老保险。
根据美团发布情况,骑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即便是平台愿意给骑手买养老保险,也面临意想不到的情况:
大部分骑手对买养老保险的兴致没那么高。
理由也很简单,养老保险是给自己年老后的一份保障,骑手也明白,但是他们当下更需要钱。
社科院搞过一次全国外卖骑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骑手占比超过90%,40岁以下占比也超过90%。
所以绝大部分骑手背后可能是需要结婚买房、买车的男青年,或者需要赚奶粉钱、供养孩子上学的爸爸,或者赡养父母的儿子。
当下,对于他们来说,当下,正是花钱的时候,所以,更希望能拿到现钱。
央视新闻采访骑手,也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操作性问题。
养老保险一般是在工作地交,如果转移,就要专门去办手续。
根据美团的数据,有40%骑手是跨省份流动就业,70%骑手是跨城市流动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占比为8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朱迪教授的一个调查显示,71.1%的骑手认为自己未来有可能返回家乡工作。
在家乡养老,是骑手们一个普遍、强烈的需求。但抛开社保转移的操作难度不讲,“在大城市交高标准的社保,返乡接受三四线城市的退休待遇”,也是一个普遍性难题。
所以,给骑手买养老保险,看起来是件大好事,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我国有超过2亿灵活就业群体,让外卖骑手参加养老保险,不论是对于骑手个人,还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家政策层面也早已进行安排,比如,2024年,最高决策文件中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
政策层面对灵活就业群体参加社保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响应政策。
在2022年,美团开始试点新职伤(即工伤保障),已经在7省市为超过600万骑手缴纳了超过14亿元的保费,并且计划在年内扩围至全国17个省市,未来会覆盖全国。
但就像文章前面说到的,衰老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风险,在所有社会保障制度里,养老保险也是最硬的一块“骨头”。
对于养老保险,美团的破题方法,是通过补贴来扩大覆盖面。
就在前几天(4月3日),美团在江苏南通、福建泉州两地,试点外卖骑手养老保险补贴方案。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当月收入达到就业地相关缴费基数下限,且近6个月有3个月满足该条件的骑手,美团以缴费基数下限为基准,补贴50%的费用。
如果感觉有点绕,我举例说明。
泉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最低月缴费基数为4433元,按缴费比例20%计算参保缴费金额为886.6元,美团补贴后骑手可获443.3元现金。
南通市最低月缴费基数为4879元,参保缴费金额为975.8元,骑手可获487.9元现金补贴。
美团骑手养老保险补贴试点方案图解
仔细研究下,美团的养老保险方案还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首先,就是美团的方案更灵活,能够比较好地适应骑手这个职业。
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四个不限制”:
一是没有前置资格限制。也就是骑手不需要签署任何合约或者等待邀约,符合条件在APP上就能自主操作。
二是没有参保地点限制。前面说过,大部分骑手最终还是计划返乡养老,所以,美团支持骑手自主选择在户籍地或就业地参保缴费获补。
三是没有时长单量限制。目前,有平台的探索是面向全职骑手,但美团的方案在时长、单量上没有限制。
四是没有跑单类型限制。面向所有类型骑手开放,不因骑手的熟练度、工作年限而有所区别。
在实际操作中,美团考虑到部分骑手对现金流有较强需求,允许骑手选择更长的缴费周期,如季度、半年甚至年度,只要符合标准,最终,会根据骑手选择的周期来发放。
有骑手就说,“很多骑手有养家的需求,每个月几百块钱的现金缺口都很重要。”可以自己选周期,缴费的压力也比较小。
正是有了这个“四个不限制”和操作上的创新,美团方案的覆盖面足够广。
根据试点区域一名站长估算,站内约80%骑手可立即获得补贴资格。
美团的这种补贴方式,有着更大的“杠杆作用”:有测算,如果用工平台以“兜底”五险一金的方式,每为1位外卖骑手所付出的成本,更换为“参保补贴”方式后,便能够解决3.63位外卖骑手的保险。
这也符合保险的“大数法则”:社保补贴方案门槛低,把选择权交给骑手,不只是给更多骑手提供了一份稳定保障,也对我们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健康、持续都有重要意义。
骑手自愿完成参保登记并实际缴费,美团就会给予50%现金补贴
为每个穿梭在城市里的骑手,买一份养老保险,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首先要提高骑手的意愿,要通过制度设计,帮他们算过来账。
2022年底中国老年人占比是22%,到2035年占比将超过30%。
而传统“养儿防老”已经很难起作用了,因为根据七普数据,中国平均每户人口只有2.6 2人,也就是说老年人已经很少和子女住在一起。
为自己晚年,需要从长计议。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时遵守原则:谁受益、谁买单,权利和义务对等。
相信大多数外卖骑手都明白这个道理,也想为自己准备养老保险。前提条件是,不能出太多钱,至少不能影响当下的生活。研究显示,72.3%的外卖骑手“只愿意缴纳500元以下金额”——每月500元,就是多数骑手对社保的心理定价。
就像南通骑手陈祯说的,“年纪也大了,得提前做好准备。自己掏的话,就出四五百块钱,挺合适的……年纪大了希望有一份养老保障。”
每件事情背后都有成本,补贴方案能让更多骑手受益
当然,还需要公共政策、社会大众的支持。
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城市,是骑手最集中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政府也可以共同给予一定补贴,毕竟骑手是在为城市做贡献。
如上所述,社保制度的设计,应当讲究“权利和义务对等”。
从现实情况来看,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群体跨地区迁移就业,使得大城市和部分行业充分获得了这部分劳动力迁徙的利益。
如果将“劳动红利”作为一种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补贴来看,大城市在劳动力红利使用补偿上,应该是承担“受益者付费”的相似责任。
其实,美团这次推出的“骑手养老保险补贴试点方案”,重在“参保补贴”而非“社保代缴”,其模式也借鉴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
此前,厦门、杭州等地均针对灵活就业劳动者推出参保的创新补贴方案,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作为“受益者”主体的付费补贴行为。
2022年7月,在人社部指导下,美团作为首批试点企业率先启动新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7个试点省市的所有骑手的所有订单缴纳职业伤害保险。
这个试点方案也是以“按单补贴”方式展开,即骑手每接到一笔订单,平台自动为骑手缴纳一单职业伤害保障费,骑手从接单起到配送完成后一小时内均受保障。
因此,探索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方案,本质上也是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探索保障制度“并轨”的创新,这并非一两家用工平台的单一责任,需要政策指引、财政补贴等多方发力,应该鼓励更多的地方省市共同参与“参保方案”试点之中,主动打破补贴等户籍限制,探索更普惠、适用性更强的灵活就业一揽子保障方案。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26亿人,按应参人数测算,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
对于骑手来说当下最实际的工伤保险,也即新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在年内扩大到17个省份,并将逐步覆盖到全国。
再加上“站点80%骑手都可获得补贴资格”的养老保险补贴方案,至少从门槛和条件上看,只要是稳定跑单的骑手,不用额外承诺或者做什么,就大概率能自动获得一份养老补贴,从而集齐工伤、养老、医疗三大基础保险,放眼全国这都是不错的劳动保障水平。
实际上,骑手的收入水平一向是蓝领群体中较高的。
工人日报日前发布新闻,蓝领与白领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报道指出,2024年外卖员月均收入同比增长超10%,收入水平位列蓝领群体前三。
现金收入高,能买上最需要的社保,再加上工作灵活自由,外卖骑手的待遇大大提升,或许真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先实现“中产化”的蓝领群体。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