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无限的一部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12:19 1

摘要:根据2006年一篇论文的说法,对爱因斯坦而言,这种体验被称为一种“宇宙宗教情感”(cosmic religious feeling),它不需要对上帝具有人格化的想象。他在《纽约时报》杂志中解释了这一观点:“各个时代真正的宗教天才,正是因为具备这种宗教情感而与众

© Big Think

利维坦按:

有些公众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无神论者,但其实看过他作品的人会发现,他不止一次地宣称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他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该被称为泛神论者:

“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上帝在世界的和谐中显现,而不是关心人类命运和所作所为的上帝。”

根据2006年一篇论文的说法,对爱因斯坦而言,这种体验被称为一种“宇宙宗教情感”(cosmic religious feeling),它不需要对上帝具有人格化的想象。他在《纽约时报》杂志中解释了这一观点:“各个时代真正的宗教天才,正是因为具备这种宗教情感而与众不同,这种情感没有教条,

也没有一个按照人的形象构想出的上帝;因此,不可能有一座以这种情感为核心教义的教会。

所以,正是在每个时代被视为异端者当中,我们才常常找到那些充满这种最高形式宗教情感的人,他们在当时往往被视为无神论者,有时也被视为圣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德谟克利特、圣方济各和斯宾诺莎这类人,其实是心灵相通的。”

因此,依爱因斯坦之见,科学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科学与“宗教情感”之间也不冲突。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0岁时,他的家庭教师——一名名叫马克斯·塔尔梅(Max Talmey)的医科学生,经常会来他家共进午餐。塔尔梅给这个男孩提供了一些通俗科学和数学书籍供他学习,不久后,他便意识到爱因斯坦十分与众不同,是一个天才。“很快,”塔尔梅说,“他的数学天赋高飞到了我无法跟上的程度。”

这位家庭教师主要教授哲学,而到了13岁时,这位早熟的少年已经精通伊曼努尔·康德那本以晦涩著称的鸿篇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塔尔梅观察道:“这本书对普通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他而言似乎却清晰无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3岁时候的照片,摄于1882年。© History Extra

“阅读康德的作品后,我开始怀疑我所学到的一切,”爱因斯坦说道,“我不再相信《圣经》中那个众所周知的上帝,而是相信自然中所体现的神秘之神。”

不久之后,在20岁出头的时候,爱因斯坦正在构思那些将彻底改变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物质认知的理论——这些理论最终促成了他1905年的“奇迹之年”。与此同时,他也在继续探索这种关于神性的独特概念。他阅读了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反思,并发现,像天文学家布鲁诺和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这样的思想家所提出的激进宗教观念——即自然与神某种意义上是一体的——在印度最古老的神圣经典中也有类似的思想。

他所理解的“触及神圣”的方式,是通过这些富有远见的体验,推导出数学方程。

51岁时,爱因斯坦准备将他的部分精神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1930年《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题为《宗教与科学》(Religion and Science)的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与神性的接触:“我将其称为宇宙宗教感。”

“这对那些没有经历过这种体验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它不涉及拟人化的上帝观念,”爱因斯坦写道。个体能够感受到“自然所展现的高贵与奇妙的秩序,并……试图体验作为一个充满意义的整体的存在”。

1904年,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 History Extra

爱因斯坦继续说道:“如果这种宇宙宗教体验既不能引导人们形成一个明确的上帝概念,也不能引导人们建立一套神学体系,那它又该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呢?在我看来,艺术和科学最重要的功能,正是唤起并保持这种感受,使那些能接受它的人保持这份体验。”

爱因斯坦自己显然深受其影响。当他凝视宇宙时,他会被“永恒的、美丽的、深不可测的事物”所感动,他在1939年写道,“生与死交融为一,不再有进化或命运,唯有存在。”

对神经科学家基兰·福克斯(Kieran Fox)来说,这听起来极像一种东方宗教的视角。因此,他想要了解更多。爱因斯坦是否也研究过佛教和印度教的传统?这个问题最终促使福克斯撰写了新书——《我是无限的一部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精神之旅》(I Am a Part of Infinity: The Spiritual Journey of Albert Einstein)。

最近的一个下午,我在福克斯位于高层公寓的家中与他进行了交谈——这间公寓位于26楼,可以俯瞰旧金山全景。他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医生兼科学家。刚走进他的家门,两座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的书架映入眼帘。最上层的书架上摆满了厚厚的白色书籍,其中收录了爱因斯坦的全部论文,而下方则是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旅行、思想和人际关系的书籍。福克斯是一位一丝不苟的研究者,他的藏书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我们的谈话中,我们讨论了是什么让爱因斯坦在童年时期就初尝敬畏之感,他在发现引力理论时是否经历了一种真正的精神体验,以及关于爱因斯坦曾服用迷幻药的传闻。

---

G:爱因斯坦第一次经历强烈敬畏或惊奇的体验是什么?

F:爱因斯坦的父亲送给他一个指南针,并向他展示无论如何转动指南针,指针总是指向北方。那时爱因斯坦大约四五岁,他惊讶于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竟能控制指南针的指针。他的叔叔试图解释,说这是地球产生的磁场。爱因斯坦问他这个磁场来自哪里,他的叔叔告诉他:“它就在那里,没有人真正理解电磁学。但如果你不明白某件事,就去探索它,把它称为X,然后开始寻找X。”

这件事展示了爱因斯坦的早慧。他只是个孩子,却在指南针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谜团。这件事就像他整个世界观的缩影,也预示着他后来的成就——努力理解我们是如何嵌入在这个更广阔的存在之中的,我们如何是“无限的一部分”。

G:你认为推导出广义相对论对爱因斯坦来说是一种精神体验吗?

F:他确实是这样描述的。他的数学能力相当强,但他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思想实验或“旅行”来思考物理问题的。

对于狭义相对论,他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我想象自己在太空中,我进入宇宙,我融入光,我以光速旅行,然后我看到宇宙从光的视角是什么样子。我意识到‘绝对时间’并不存在,因为我已经与光的视角融为一体。”

如果这是普通人说的,可能只是个有趣的想法,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数学证明了这一点。他所理解的“触及神圣”或“与神相遇”,就是从这些富有洞察力的体验中获得数学方程,并且能将它们实际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当他的广义相对论成功解释了水星轨道上的一个微小异常时,他给朋友写信说,自己兴奋得几天都难以自持。他沉浸在自己视为“神圣真理”的发现中。

让我觉得最有趣的是,许多灵修领域的人也谈论类似的事情,但他们无法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可供他人验证或应用的东西。然而,如果你通过科学和数学做同样的事情,你就能从这种富有洞察力的体验中带回某种东西,并向他人展示。随后,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创造出非常强大甚至可怕的事物,比如核武器。这几乎实现了宗教信仰者一直以来的梦想——你从某种神秘体验中归来,并获得了“神的力量”。而在科学中,这种方式确实奏效了,并且伴随着巨大的责任。

G:你是一名神经科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你是如何对爱因斯坦的宗教思想产生兴趣的?

F:我原本在写一本关于冥想的神经科学及人类大脑如何进化以具备精神、超然和神秘体验的书。我在寻找那些既对科学做出贡献,又保持理性现实观,同时仍然持有某种宗教情感的人物。

我偶然发现了爱因斯坦关于宗教的文章,而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类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宇宙’。但他却把自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体验视为与其他人不同的东西——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挣脱这种错觉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宗教的核心。”

G: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为什么吸引了你?

F:我成年后一直在研究东方哲学并进行冥想,而这句话让我震惊——爱因斯坦一定读过相关的书籍!他一定了解佛教或印度教的《奥义书》中的哲学思想。事实证明,他的确了解很多,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多得多。

爱因斯坦沉浸在他所视为神圣的真理之中。

G:在《我是无限的一部分》一书中,你提到荣格曾称爱因斯坦是“一个情感化的理想主义者,领悟肤浅。”而罗伯特·奥本海默甚至说他是“彻底疯了”。

F:爱因斯坦坚守的理想最初可能显得天真——世界和平、核裁军。他认为人类应当认识到我们是“一体的”,并抛弃旧有的偏见。

而荣格和奥本海默则更加犬儒主义。从某些角度看,他们的这种悲观态度或许更具现实智慧。但说爱因斯坦天真其实并不准确。他的确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是有意识地选择这一立场的。他并不是不知道人类的残酷。他失去了一个女儿,他的亲人被纳粹杀害,他被迫逃离德国。尽管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他仍然成为了一名难民,不得不彻底告别整个欧洲大陆。但就像堂吉诃德一样,他仍然执着于那些崇高的理想,不顾一切地追求,并呼吁人类努力达到最高的道德标准。

温斯顿·丘吉尔与爱因斯坦,1933年,在查特韦尔庄园。© wikipedia

G:当大多数人想到爱因斯坦时,我们想到的是E=MC²和时间的相对性。却不会想到他对宗教思想的探讨。

F:我发现他对东方思想的兴趣被忽略了,这很令人费解,因为如果你阅读他的文字,会发现他提到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有几十句直接涉及这些问题的引用。似乎人们有一种无意识的倾向想要把他归类,大多数情况下这并非出于恶意。许多评论他宗教观的人是他的朋友或传记作者,他们显然非常钦佩他。但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会直接跳过某些引述,或者省略关键字词。

1930年,爱因斯坦在柏林郊区的家中迎接了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欧洲人。© Network Capital

G:能举个例子吗?

F:在他与印度哲人、诗人泰戈尔的一次对话中,他们讨论了梵天(Brahman)和自我(Atman),但某本传记中居然直接省略了这一部分,作者只用了省略号。怎么能跳过这么重要的内容?

对我来说,这才是最关键的部分。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是自然神论者(认为他不相信奇迹或天堂地狱,但相信有一位创造宇宙并设定其物理法则的上帝),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他的观点并不是认为有一个独立于宇宙之外的神创造了一切,而是认为宇宙本身就是神性的一部分,物理法则是宇宙自身的一种自我表达。

G:为什么你说,凭借对敬畏的崇敬,爱因斯坦知道自己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

F:进化心理学家一直在试图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敬畏和惊奇的情感。这仍然是推测性的,但他们认为,这种情感可能源于社会等级结构。在灵长类社会中,敬畏感是一种对比自己更强大的个体的情感反应。你会觉得他们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某种神秘而强大的存在。

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敬畏感很容易被滥用。爱因斯坦对此非常担忧。如果这种情感被错误引导,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例如,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显然被无数人敬仰,许多人将他视为尼采式的“超人”。敬畏本身并不包含道德判断或理性思考,因此爱因斯坦认为,敬畏必须与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相结合,以免人们盲目崇拜自己的神或独裁者。

G:爱因斯坦的和平主义——他在面对纳粹时却没有坚持这一立场——是否与他对自己是“无限”一部分的信念有关?

F:对爱因斯坦来说,一旦你体验到那种“合一”(Oneness)的感受,你就会看到普通人类视角的荒谬。因为如果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同一个整体,只是在不同的方式下发展、变化、显现出来,那么去压制或与“自己”的其他部分作斗争就没有太大意义。

在爱因斯坦看来,肆意的暴力几乎是与宇宙的本质相悖的。当然,动物会互相捕食,这是生命的自然循环。但纳粹所做的事——为了权力而进行的大规模屠杀,或者以仇恨和种族主义之名进行的杀戮——在爱因斯坦眼中,这是对自然秩序的扭曲。如此严重地偏离宇宙的自然法则,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邪恶”。

G:爱因斯坦认为怎样才能让普通人感受到伦理生活的吸引力?

F:对他来说,关键在于以身作则,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无限”的原则。当然,我们有权质疑他是否是值得效仿的榜样,因为如今人们对爱因斯坦的某些缺点已相当了解——比如他的不忠行为,他欺骗了自己的两任妻子。普遍认为,他对两个孩子来说也不是一个好父亲。从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本人也深知自己的这些个人缺陷。

爱因斯坦与艾尔莎·爱因斯坦(Elsa Einstein),1930年。© wikipedia

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他没有推销自己,告诉人们“你们应该像我一样”。他不想创建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宗教。但当他看到像甘地这样的人时,他会说:“看,有人正在以这种方式生活,也许并不完美,但基本上符合这种存在观。而看看他们能取得什么成就,他们给世界带来了多少善。”

G:爱因斯坦如何看待自由意志的所谓悖论?

F:他最初的想法是,我们生来就是自动机器,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归根结底还是动物。但在晚年,他借鉴斯宾诺莎的思想,认为我们可以运用理性和更好的判断力来对生活施加一定的控制,而不是盲目或本能地对事物做出反应。成为一个有意识、自由的人,几乎是一个学习如何成为那样的人的过程,是逐渐获得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过程。

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你可以成为一个更加自由的个体,随着不断的努力和自我约束,几乎可以“培养出”自由。这是一种“纪律即自由”的理念,认为你越能自律,就越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而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

G:为什么你说爱因斯坦在文字意义上是无神论者,但在精神上却不是?

F:对爱因斯坦来说,无神论只是单纯的不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确实对当代宗教的神明持这种态度。但无神论并没有任何积极或肯定的教义,而爱因斯坦确实有一种毕达哥拉斯式的信仰,即宇宙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谐,而我们能够理解它,因为我们与它是统一的。

因此,仅仅说“没有上帝”对他来说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理解宇宙的真正神秘性——当你观察它时,你的思维应该被它震撼。不能仅仅说:“它只是物质、只是原子,为什么它遵循这些规律并不重要。”不,它是重要的!为什么它是这样运作的?为什么它的结构能允许如此复杂的生命和意识存在?

© Pinterest

G:爱因斯坦如何回应他儿子爱德华的虚无主义?

F:爱德华认为,人类只是一个生活在宇宙尘埃上的微小物种,因此一切都毫无意义。爱因斯坦在书信中强烈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说这个观点很自洽,事实也正确,但如果你完全参与到宇宙之中,与它共同创造,努力理解它的规律,并与那些也在做同样事情的人交往,试图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戏剧中——这才是值得活下去的意义。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不仅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体验,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即使我们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尽管有许多超出我们控制的力量,但我们仍然有义务去参与这个伟大的宇宙演出。

爱因斯坦有一句很棒的名言:“如果一个人想要珍视社会,珍视生命,并为意识的存在而感到喜悦,那他就不可能不承认最高级别的意识是最高的理想。”

G:爱因斯坦的科学宗教观如何影响了你对科学的态度,以及你作为临床医生的工作?

F: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阅读斯宾诺莎和爱因斯坦的思想时,一切听起来都很美好。但当你走进医院,你看到的几乎只有死亡和痛苦。我认为这是一种日常的训练或努力,要不断提醒自己:我在这里是为了什么?我们能让情况变得更好吗?我们能减少痛苦、增加彼此的理解吗?

G:你的科学探索目前正走向何方?

F:目前,我正在与一个研究致幻剂的团队合作。我最感兴趣的是,所有迹象都表明,致幻剂能够相当直接地让人获得同样的“合一”感、超越体验,甚至是个人与神性的接触。我认为仅仅阅读是不够的,我也不认为仅仅列出一堆规则——比如“爱因斯坦说了这个,甘地说了那个”——就能让人受益。真正强有力的是亲自体验这些东西,获得一种个人化的领悟,而不是仅仅从一个理性、智性的角度来谈论它们。

G:你认为爱因斯坦会如何看待致幻剂?

F:我的一个老朋友也在这个研究小组工作,他曾说过:“我觉得爱因斯坦试过致幻剂!”我当时惊讶地说:“什么?这不可能吧。如果是这样我早就该听说了。”事实上,爱因斯坦并没有尝试过致幻剂。

但在他去世的1955年,正是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和汉弗里·奥斯蒙德(Humphry Osmond)——“致幻剂”一词的创造者——互相写信的时期。

© Gifer

他们当时有一个疯狂的计划,想让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都尝试致幻剂。他们说:“我们应该给荣格试试,也应该给爱因斯坦试试。”他们想让他“觉醒”,就像后来提摩西·利里(Timothy Leary)所说的那样。但当这封信写出来时,爱因斯坦已经过世了。

G:如果爱因斯坦还活着,你觉得他会接受服用致幻剂的提议吗?

F:弗洛伊德曾主动提出为爱因斯坦做精神分析,但爱因斯坦拒绝了。他也了解冥想,见过佛教僧侣,在亚洲生活了很长时间。在大多数西方人接触这些思想之前,他就已经接触过了。然而,他并没有亲自去实践这些方法。所以,我不确定即便赫胥黎亲自来到他家门口,他是否会接受尝试致幻剂。

文/Brian Gallagher

译/tim

校对/gross

原文/nautil.us/we-are-a-part-of-infinity-1201438/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tim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来源:利维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