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高反的药物,乙酰唑胺,医生说很多人不知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5:16 4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国国家药监局均认可其疗效,它能够通过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促进呼吸代偿性加快,从而有效缓解高原缺氧带来的不适症状。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是目前全球唯一被权威机构正式批准用于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高原病)的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国国家药监局均认可其疗效,它能够通过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促进呼吸代偿性加快,从而有效缓解高原缺氧带来的不适症状。

很多人误以为高反只能靠休息或吸氧来缓解,实际上,乙酰唑胺在高反防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鲜有人真正了解它。

高原反应(高反),医学上称为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是指人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后,由于缺氧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

它不仅仅是头痛、乏力、失眠那么简单,严重者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HAPE)或高原脑水肿(HACE),这两种情况都具有致命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中国,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前往青藏高原、川西等高海拔旅游地区,其中将近40%的人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状。

尤其是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更容易中招。一些人误信所谓的“喝红景天”、“吃藏药”就能预防,结果不仅无效,反而耽误了正确干预时间。

乙酰唑胺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促进体内碳酸氢盐的排出,从而使血液轻度酸化,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频率,提高氧气摄取能力

同时,它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有助于减少高原反应引起的脑水肿和肺水肿风险。正因为这些机制,乙酰唑胺才被国际医学界广泛推荐作为高原病的一线用药。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乙酰唑胺并不能等到高反出现后才用。它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出发前1-2天开始服用,持续至进入高原后2-3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关键窗口期。

错过了这个时间段,疗效会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乙酰唑胺虽然是处方药,但剂量和使用方式并不复杂。一般推荐剂量为每次125-250毫克,一日两次

但在使用前,还是建议咨询医生,特别是患有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痛风、青光眼等疾病的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有些人上到4000米也没事,有些人才3000米就剧烈反应?这是因为高原反应的发生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个体体质、上升速度、心理状态、既往高原经验等。

乙酰唑胺并非万能药,但它确实是目前科学证据最充分、国际指南最推荐的防治高反药物

除了药物干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预防高反的实用方法。比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分段缓慢上升、多饮水、避免烟酒等。

中医角度讲,高原反应属于“虚症”,应注重调和气血、强肺健脾。

在一些高原地区,老百姓常用黄芪、党参、红景天等中草药来辅助预防,但这些方法不能替代乙酰唑胺的作用,只能作为辅助支持。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驻扎高原的工作人员、军人、施工人员,以及经常组织川藏线自驾游、骑行的年轻人群,乙酰唑胺的使用尤为关键。

许多单位已经将乙酰唑胺列为高原应急药品进行储备。但遗憾的是,在普通大众中,对它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甚至存在误解和恐惧

一些人担心乙酰唑胺会造成依赖性或副作用。事实上,乙酰唑胺是非成瘾性药物,其常见副作用如手脚刺麻、轻度头晕、胃口下降、尿多等,停药后可恢复,远远小于高原反应本身的危害。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盲目不服药,或者听信偏方,错过干预时机。

在医学研究中,乙酰唑胺的作用效果已经被广泛证实。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乙酰唑胺可将高原反应的发生率降低约50%

而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年的一项临床观察研究中,乙酰唑胺在高原驻训士兵中的应用显著减少了重度高反发生率,疗效明确。

乙酰唑胺不仅仅是高原旅游者的“救命药”,也是高原工作者的重要保障。

在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的基层医院,乙酰唑胺已被列入常规高原病防治流程中,成为高原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普及,不仅是医学进步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此提醒广大读者,计划前往高原地区时,请提前备好乙酰唑胺,遵医嘱科学使用

不要等到难受了才临时抱佛脚,也不要因无知而轻视药物的科学价值。生命不是儿戏,高原不是闹着玩的。

最后,作为一名医生,我想对每一位计划进藏、进疆、前往川西高原的朋友说一句贴心话:高原的风景固然壮美,但健康更重要。

乙酰唑胺不是神药,但它是你高原之旅最可靠的朋友。请别忽视它,更不要等到高反发作了才后悔。

愿你每一次高原之行都有好风景,也有好身体护航。

参考文献资料:

1.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乙酰唑胺说明书。

2.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年第30卷第6期,高原病防控专题。

3.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高原反应防治指南》。

4. 中国登山协会《高原旅行健康手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