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养狗鄙视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18:59 3

摘要:作为华夏大地真正的土著,“廉价”的它们因为不够“纯种”,很难走进城市成为宠物犬。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后,因为无人喂养,它们留守在当地成为流浪狗,甚至成为狗肉店的盘中餐。

“人,别叫我土狗。”

一个月前,小视发布了文章《中华田园犬:最后的求救》,引起了非常多人的讨论和关注。

很多人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中华田园犬的艰难处境——

作为华夏大地真正的土著,“廉价”的它们因为不够“纯种”,很难走进城市成为宠物犬。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后,因为无人喂养,它们留守在当地成为流浪狗,甚至成为狗肉店的盘中餐。

大家都很着急,询问该如何尽一份力,保护这群护家的“老祖宗严选”中华田园犬。

令人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温暖的故事出现在评论区。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中华田园犬不再是独自流浪、无人问津的存在。

它们遇到了爱他们的主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被「嫌弃」的它


因为品种歧视,中华田园犬很难找到领养人,待领养周期普遍更长。

好不容易有人愿意领养,他们也因为自己的狗“不够好”,而被迫承受其他人的议论与轻视。

@心月狐 是两只“土狗”的主人,狗狗的年龄分别是10岁和12岁。养了这么久,她没少受别人的质问:“为什么不搞条好狗来养?”

她从没觉得土狗就不是好狗,这两条狗从来不撕家、不乱叫、不惹事,看家、省心、不护食。

但这一切,都是@心月狐 精心养护的结果,因为土狗虽然乖、相对“粗糙”,也是需要人类去宠爱、引导和关注的。

人们对“纯种”“名贵”的追捧,使“养宠”这条商业流水线上没有田园犬的位置,所以它们也很少得到人类的重视和精心饲养。

加之低成本的肆意购买与无惩处的弃养,救助站中70%的滞留犬只都是田园犬。就因为“土”,它们的领养率不足10%。

实际上,中华田园犬有非常多的优点。

比如像@沫默 说的,“聪明忠诚、知感恩懂规矩”。

比如像@晓白 认为的,“性格稳定,身体好”。

或者,又像是@yeah 给出的高度赞誉“干净、担当、无私”……

这些真实的、对“土狗”的评价,和人们心中,它们“身上都是细菌”等刻板印象,大相径庭。

土狗,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误解。真正养过土狗的人,被它们带来的幸福感所治愈。

被「选择」的它


所以,也有更多人正在重新了解中华田园犬。

简单划入“禁养名单”,是一种粗放式管理。随着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公众认知的变化,以及宠物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这样的分类正逐步被更加科学、包容的方式所取代。

2025年1月,广州率先将中华田园犬移出危险犬种类名录。还有更多城市,正在让中华田园犬,从乡村的“留守者”变为城市的“新居民”。

在了解到“土狗”不“土”后,很多人也产生了想要养中华田园犬的想法。

但哪怕是想买来养,他们也找不到销售“纯种”中华田园犬相关的机构或者是渠道。

因为中华田园犬,早在一万年前就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它们的祖先,是大约三万年前来到人类聚集地,敢于靠近人类篝火的温顺灰狼。

中华田园犬并非一个品种,而是一个庞大混杂的种群。没有经过专业的遗传学分类,也没有经过人工培育,和现代意义上的品种犬完全不同。

它们是长时间在自然状态下繁衍,没有保纯和人工培育,基因更丰富。

所以,对于中华田园犬而言,认识和了解它们,以及“用领养代替购买”的意义更加重大。

在刚刚过去的4月4日世界流浪动物日,小视看到了更多人正在行动。

在名创优品与它基金(全称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动物保护的传播倡导型慈善机构)联合发起的公益倡导活动“人,别叫我土狗”中,一波地铁上的系列公益海报火出圈了。

“人,别叫我土狗:

“叫我四眉犬”

“叫我西藏㹴”

“叫我下司犬”

“叫我太仓小猎犬”

……

海报上,那些曾被贴上“土气”标签的小动物,以灵动的眼神和挺拔的身姿,重新定义着中国本土犬的审美。它们不是“土狗”,它们是中华田园犬,是拥有独特魅力的鲜活生命。

在这个专门为中华田园犬正名、在11座城市展开的12场领养专场的活动中,“土狗”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重庆场等待被领养的中华田园犬


志愿者牵着精心打扮的田园犬绕场慢行,讲述着关于它们的故事。

武汉场等待被领养的中华田园犬


3月23日至4月6日,全国12场的“人,别叫我土狗”系列公益领养活动,共收到226份领养申请。

武汉场的中华田园犬已经被成功领养


经沟通筛选、家访送养等流程,目前已成功签署103份领养协议。

上海场已经成功领养进家的中华田园犬


近50%的领养成功率,让我们见证了跨越偏见的力量,看到了爱的更多可能性。

有只田园犬,很久都找不到愿意领养的家庭。

在这个春天,它也终于找到了爱它的那个主人。

被「看见」的它


“爱无关品种,人类,请看见我。”

这次领养专场立牌上的那行文字,说出了中华田园犬的心声。

但养宠也并不是一件“人生必做”的事,一旦选择,就请爱它到底,不离不弃,别让个体生命湮没于人心世俗的偏见洪流。

因为几乎每只流浪动物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

有的人在宠物生病带去医院看到四位数的医疗费用,随之弃养;有人看到网上萌宠,头脑一热买了一只回家,却发现动物又掉毛又闹腾,随之弃养;网络上打着领养标签、实则弃养的行为也比比皆是——

“搬家了带不走,给狗狗找个好主人”

“要生孩子了婆婆不让养猫怎么办,有没有好心人领养”

“养了8年,生孩子了养不了了,给狗找个好人家领养”

……

在宠物医院的监控里,装着猫包的纸箱总在深夜出现。这些弃养者熟练运用着社会潜规则:将“遗弃”包装成“为它找更好的归宿”,让旁人的恻隐之心为他们的不负责买单。

消费主义催生冲动饲养,制度缺失纵容弃养,流浪动物因弃养数量增加,爱心救助成为了无底洞,社会矛盾暴露恶意滋生……宠物经济年产值突破3000亿的今天,活体交易仍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弃养人除了遭受道德谴责,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惩罚。

它基金发起人、著名主持人张越,也是两只流浪中华田园犬的主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丢丢”——

第一只“丢丢”残疾加上尿道溃烂封闭、无法正常排尿,但在被领养后,幸福地生活了十多年,直到老去。

第二只“丢丢”双目失明、双腿残疾,前半生的坎坷,在它被领养后,都化成了幸福和快乐。

“这个世界变好,不在于英雄史诗,而在于每个普通人愿意‘多做一点点’。”

如张越所言,从商业繁殖乱象到科学管理路径,从破除品种偏见到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它基金通过系统性的绝育资助、政策倡导、公众教育,构建社会良性生态,而这条路,也需要更多同行者的加入。

在过去的一年中,当380只“没有血统”的田园猫、田园犬通过它基金和名创优品的领养活动进入家庭,被无条件地爱着时,那些血统证书上的标签已失去了意义,那些曾被忽略的生命,在双向奔赴的情感连接中绽放光彩。

除领养活动外,名创优品与它基金在落地的TNR绝育、流浪狗变身搜救犬、消费捐等项目,还在持续为流浪动物的科学救助探寻更广阔的出路。

"我们不只是在‘做公益’,还在努力用品牌的资源,构建一个公众参与的善意循环。"名创优品公益负责人指着门店焕新的蓝色标识解释,当消费者选购一件商品就能支持流浪动物保护,这种联动消费者随手参与公益的模式,正协助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捐赠善款向社会共建更进了一步。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伦理争议的话题。

在这些“造物主”般手段的背后,当人们通过选育培育出特定品种,让动物在生理结构上依赖人类时,这种依赖关系有时被视为人类需求的延伸,但也促使我们反思动物作为独立生命的主体性。但理想状态毋庸置疑——是和谐共处,尊重动物生命。

春日里,小视看到有这么多小动物,与它们的领养家庭结成了双向奔赴的约定,就觉得欣慰——从此,人有了牵挂,犬有了归处。

这或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中华田园犬:最后的求救》这篇文章最好的后续。

来源:视觉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