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桑黄作为药食两用真菌的核心价值,源于其复杂多样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萜类、甾体及呋喃吡喃酮类化合物,不同成分通过协同作用赋予桑黄广泛的药理活性。
出版日期:2023
发表刊物:《食用菌》
论文作者:谢存一,周禹佳,张疏雨,柴林山,朱万芹,李剑梅
桑黄作为药食两用真菌的核心价值,源于其复杂多样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糖、多酚、萜类、甾体及呋喃吡喃酮类化合物,不同成分通过协同作用赋予桑黄广泛的药理活性。
一、桑黄活性成分
多糖类
桑黄多糖以水溶性杂多糖为主,单糖组成包括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分子量大于 5×10⁴ Da 且以 β-(1→3)-D - 葡聚糖为主链的结构,被证实具有更高抑癌活性。提取方法涵盖热水浸提、超声辅助、酶解法等,其中杨树桑黄子实体多糖提取率可达 10.6%,分离纯化常采用离子交换与凝胶层析结合技术。
药理作用方面,桑黄多糖通过刺激 T/B 淋巴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免疫应答,体外实验显示其可阻滞胃癌、宫颈癌细胞周期于 G₀/G₁及 S 期,抑制增殖并促进凋亡。同时,其抗氧化活性显著,对 DPPH・和 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高达 88.83% 和 73.54%,菌丝体多糖抗氧化能力优于子实体多糖。
多酚类
多酚类成分以 Hispolon、鞣花酸、黄酮类为主,其中桑树桑黄黄酮含量达 5.12%,显著高于人工栽培品种。黄酮类化合物如 3,7 - 二甲氧基槲皮素在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中起关键作用,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Hispolon 等多酚成分通过调控 MAPK 通路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桑黄发酵液总黄酮对肝癌 HepG-2 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C₅₀为 0.304 mg/L,展现出潜在抗肿瘤应用价值。
萜类、甾体及其他类成分
三萜类化合物以齐墩果烷型、羽扇豆烷型为主,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消炎功效,羧基、齐墩果烯结构是抗肿瘤活性的关键基团。甾体类成分如羊毛甾醇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 NO 产生,展现抗炎潜力。呋喃及吡喃酮类化合物如 Inoscavin A 具有抗互补活性,5 - 羟甲基 - 2 - 糠醛则被证实有抗糖尿病作用,拓展了桑黄的药用维度。
二、行业发展现状
多元化产品开发与地方标准建设
基于桑黄的保健功效,市场已推出桑黄酒、口服液、袋泡茶等产品。例如,桑黄酸奶通过发酵工艺融合风味与功能,黄酮类袋泡茶有效成分含量达 12.95 mg/L,展现食品领域的开发潜力。
地方标准方面,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份已制定桑黄药材及饮片炮制规范,对水分、灰分等指标作出规定,但活性成分检测方法及含量标准仍未统一。
产业瓶颈与标准化诉求
质量标准缺失:桑黄尚未纳入《中国药典》,现有地方标准对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的量化要求不一致,浸出物含量测定方法缺乏,制约药品及保健品的规范化开发。
学名与基源混乱:我国桑黄拉丁学名长期存在争议(如 Phellinus linteus vs Sanghuangporus vaninii),导致产品申报与市场准入困难,亟需通过分子序列分析统一分类体系。
临床研究滞后:多数药理作用停留在体外及动物实验阶段,抗肿瘤等功效的临床数据匮乏,需建立规范化临床试验评估体系。
三、研究展望
活性成分研究
结构 - 活性关系解析:明确多糖分支度、取代基位置及分子量对免疫调节、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为靶向提取提供依据。
作用机制深挖:探索多酚、萜类成分在信号通路(如 NF-κB、MAPK)中的精准靶点,揭示协同作用网络。
产业规范化路径
国家级标准制定:整合地方规范,建立涵盖拉丁学名、活性成分含量、检测方法的统一质量标准,推动桑黄纳入《中国药典》。
产学研协同:加强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开发以桑黄为核心的复方制剂,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如纳米载药)提升生物利用度。
可持续发展策略
优化人工栽培技术,降低对野生资源依赖;利用液体发酵技术规模化生产菌丝体多糖,兼顾产量与活性成分稳定;结合药食同源属性,开发功能性食品与高端保健品,拓宽应用场景。
结论
桑黄的活性成分研究已构建从分子结构到药理作用的完整体系,但其产业转化仍需突破标准化与临床研究瓶颈。未来需以 “成分解析 - 功效验证 - 标准制定 - 产业转化” 为主线,推动这一传统药用真菌从民间应用走向现代精准医疗,为抗肿瘤、免疫调节等领域提供天然药物新选择。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
来源:qj千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