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铜钱镇:机制创新激活茶产业共富密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11:17 2

摘要:康县铜钱镇铜钱坝村茶农 蒋占友:我是铜钱坝村人,这个茶园也就是经济收入,我家有七八亩茶,天气比较暖和了,一天可以摘个三四斤、四五斤左右,(一斤鲜叶)卖140-150块钱卖给村上茶厂,收入好着咧。

春意渐浓,康县铜钱镇的茶园已经全面开采。茶农们挎着竹篓穿梭于翠绿茶垄间,手指翻飞采摘新芽,一派繁忙景象。

【同期声】康县铜钱镇铜钱坝村茶农 蒋占友:我是铜钱坝村人,这个茶园也就是经济收入,我家有七八亩茶,天气比较暖和了,一天可以摘个三四斤、四五斤左右,(一斤鲜叶)卖140-150块钱卖给村上茶厂,收入好着咧。

蒋占友口中的“茶厂”,正是铜钱镇茶产业链上的关键枢纽。这些鲜叶的及时收购和加工,离不开当地企业的有力支撑——在康县云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器的嗡鸣声与茶香交织,演绎着从茶园到车间的价值跃升。而更令人欣喜的是,这条产业链不仅承载着茶农的希望,还托举起另一群体的致富梦想。

随着春茶采收逐渐进入高峰期,茶叶加工生产线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她们是铜钱镇留守妇女务工队的成员,这些曾因家庭牵绊难以外出就业的农村女性,如今在家门口找到了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

【同期声】康县云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 罗彩琴:因为要照顾小孩上学,就没有办法出去打工,2019年开始我在云山茶厂上班,每月工资2600元,身边有很多和我情况差不多的姐妹,都是因为要照顾小孩、照顾老人不能出去打工,幸好镇上组织了留守妇女务工队,让我们在家门口挣钱,虽然挣的钱不多,最起码能有事情干,挣点钱能补贴家用,减轻家庭的负担,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从茶农蒋占友的竹篓到员工罗彩琴的指尖,铜钱镇构建的产业共同体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农业的单打独斗模式。镇党委通过精准对接供需两端:前端组织茶农规模化生产,后端整合留守劳动力资源,将全镇200余名妇女纳入茶叶采收、加工、销售全链条。这种“双向奔赴”既破解了企业季节性用工难题,又为留守群体开辟了“顾家增收两不误”的新路径,更让传统茶产业焕发出“联农带农”的乘数效应。

【同期声】康县云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王惠军:今年春茶采收以来,我们公司继续沿用“三个共同”发展机制,村集体、茶农、公司抱团发展,目前进入第二个加工阶段,高端红茶和中端绿茶加工,今年力求产值突破1000万,进一步延长茶叶生产周期,扩大联农带农覆盖面,让更多的茶农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红利,同时,我们公司将200多名留守妇女纳入进来,参与茶叶采收、加工、销售,多渠道助农增收。

产业的蓬勃生长,离不开经营主体的带动与机制的创新。依托“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创建,通过统一管护、集中加工、品牌化运营,推动茶产业从传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跃升。

如今,一片鲜叶既可制成高端红茶,也能开发中端绿茶,产业链的延伸让茶农的“钱袋子”与企业发展同步鼓了起来。已关注

【同期声】康县铜钱镇人大主席 张玮:春茶开采以来,我们充分运用“三个共同”“党建+”茶产业发展机制,由联合党支部牵头,组织茶农对辖区内5000亩投产茶园全面开采,针对无人管护采摘的茶园,组织镇区留守妇女务工队按照“811”机制合作开采,村集体、茶农、务工队按照比例取得相应的收益。通过支部引领,群众参与,企业抱团发展,目前已采摘鲜叶5000余公斤,预计全年采摘鲜叶5.1万余公斤,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企业突破产值1000万元,同时,在抖音等媒体平台常态开展助农直播,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实现三方共赢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铜钱镇人大主席道出了铜钱镇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

“811”机制成为联结多方利益的关键纽带,该机制明确企业、村集体、务工人员按8:1:1的比例分红,同时每销售1斤茶叶提成10%返还务工人员,将分散的茶农、留守劳动力、村集体与企业紧密联结,构建起“支部统筹、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如今,铜钱镇通过党支部引领、企业带动、群众参与,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从线下到线上的全产业链条。从满山翠叶到杯中新绿,从个体单干到抱团发展,一条“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务农变上班”的共富之路正在青山绿水间不断延伸。

记者:寇正欣 张盼盼 李婷

来源:陇南康县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