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到中年,最怕的不是忙,而是明明没干啥却总觉得累。一大早睁开眼浑身没劲,到了办公室脑袋像灌了铅,到了晚上却又怎么都睡不着。这样的状态,一天两天能熬,时间一长,人就像被抽了魂,整个人松垮垮的,连说话都懒得抬头。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国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里提到,超过六成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其中“疲乏无力、精神不振”排在自觉不适症状的前三位。可问题是,大多数人不当回事,以为是累的、是睡少了、是年纪大了。可真相往往不是那么简单。
脾虚湿重,才是很多人身上这些表现的真正罪魁祸首。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来得急、去得快,而是像个慢性“拖油瓶”,一点点地把你的精气神掏空。更麻烦的是,它不声不响,却影响深远。
有些人一查身体,什么大毛病都没有,可就是状态差、没精神、胃口也不好,甚至连情绪都低落。其实这是“脾”在悄悄地抗议。在中医看来,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就像一台发动机,不好好保养,迟早要熄火。
一位中年男士,平时工作压力大,饭也是随便吃,睡也是凑合睡,结果常年觉得累,后来检查也没啥问题,他以为是“更年期”,其实是典型的脾虚夹湿。他找了中医调理,医生没有开太复杂的方子,只是用简单的健脾化湿、疏通经络的办法,配合几个关键穴位的按摩,坚持三个月,整个人眼神都亮了。
按穴位调脾气,胜过吃补药。有些人一听中医就觉得复杂,其实中医的智慧就在于“简而不凡”。你以为只有吃药才能调理?其实我们身体早就给出了答案——穴位。每天按一按,远比你灌保健品来得管用。
说到脾虚湿重,很多人会想到自己“吃饭不香、大便黏腻、脸色发黄”,可其实症状远不止这些。记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动不动就觉得累、睡再久也不解乏,都可能和脾虚脱不了关系。还有些人,总感觉“身上重得像灌了铅”,走两步都觉得累,那不是你真的胖了,是湿气在作怪。
湿气是什么?说白了,就像屋里湿漉漉的空气一样,让人黏黏糊糊、沉沉闷闷。身体一旦湿气重,就像穿着湿衣服过日子,怎么都不舒服。而脾就像是身体的“除湿机”,它一虚,湿就留在了身体里,越积越多,结果整个人就像泡在水里,越活越没劲。
按穴调脾,讲究的是“顺势而为”。不是说按一下就能立竿见影,而是像给机器上油、给土地松土,一点点地把身体调回正轨。比如说,中脘穴、足三里、脾俞、阴陵泉,这几个耳熟能详的老穴位,就是调脾祛湿的“老功臣”。中脘穴是调理肠胃中枢,足三里是补气健脾第一要穴,脾俞调动脾气,阴陵泉则是湿气的出口。
有一位退休老师,常年觉得“人干不动事,脑子也跟不上”,后来检查一切正常,儿女都以为她是年纪的问题。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老中医教她每天早晚各按足三里三分钟,再配合艾灸脾俞,坚持一个多月,她自己都惊讶地发现,饭量大了,连走路都快了,连邻居都说她看着“气色变红润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我是不是也要去买艾条、去找人帮忙?其实不用。自己就能做,只要找对方法。比如按压足三里的时候,用大拇指垂直按下去,有酸胀感就说明找对了。每天坚持,哪怕每次就三五分钟,也比你喝一堆补汤效果稳妥。
中医讲“脾统血”,脾虚的人还容易出现贫血倾向,甚至是女性月经量少、颜色淡、拖尾不尽,这些都不是小问题,长期下去,气血亏虚、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统统找上门。你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脾在悄悄“退休”。
更有意思的是,现代医学也开始重视“肠脑轴”的研究,发现肠道健康跟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脾虚、湿重的人,经常伴随着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你以为是心理问题,其实是生理状态在作怪。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思伤脾”,一个人想太多,就容易把脾气耗空。
所以调理脾虚,不只是管吃的事,更是管“心”的事。一个人总是操心、焦虑、心里放不下,自然也容易脾虚。换句话说,一个人不学会放松,光靠吃药、按穴也难调好。调脾,也是在调生活节奏。
有些人总是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天按一按,明天就要精神焕发。可中医调理讲的是“缓中求稳”,就像种田,不可能今天播种,明天收成。脾虚湿重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就解决。但只要你开始动手,每天按一按、吃得清淡一点、心态放平一点,三个月后你一定会看到变化。
一个看起来没什么的“脾虚”,其实背后牵连着全身的气血、精神、免疫系统。你以为只是没精神,其实是身体在给你拉响警报。别再用咖啡、功能饮料硬撑了,真正的能量是从“气血”里长出来的,不是从罐子里灌进去的。
再说个常见场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睡了八小时,早上还是起不来;一个周末窝在家什么都没干,却越休息越累;吃一点点饭,肚子就胀气,整个人懒到连说话都费劲。这些表面看是疲劳,实质上是“气机不畅”导致的身体代谢低下。
中医讲“气行则血行”,气血不畅,身体运转就像堵车,越堵越慢。这时候,穴位按摩就是最经济实惠的“通行证”。它不像吃药那样有副作用,也不像运动那样需要大量时间和体力,只要你愿意花几分钟,就能慢慢疏通身体的“堵点”。
当然,光靠按穴位还不够,饮食上也要跟上。脾虚湿重的人,最忌贪凉、油腻、甜腻。冷饮、奶茶、油炸、夜宵,这些都是“湿气制造机”。想要调好脾,先从戒掉这些“口腹之欲”开始。清淡饮食、温热为主、多吃山药、薏米、红枣、莲子这些健脾食物,才是对身体真正的好。
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是靠昂贵的保健品堆出来的,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养出来的。每天按一按穴位,是调理身体,更是一种自我关照的方式。就像每天给自己泡一杯热茶,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别再忽视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了,别总说“等我忙完这阵就好了”。你的身体,不会等你。气血足了,人自然精神;脾气调了,生活也顺了。生活再忙,也别忘了,最该照顾的,是那个每天辛苦撑着你的身体。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
2.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脾虚相关研究综述》
4. 《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刊:脾虚湿重在现代都市人群中的临床表现分析
5.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中文版
6.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用保健穴位临床应用指南(试行)》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