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春的阳光洒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的田野上,绿波翻涌的麦田尽显律动:大型智能播种机在田垄间穿梭,精准滴灌系统如银蛇游走,将晶莹水珠均匀播撒在嫩绿的麦苗上。这片曾经沟壑纵横、靠天吃饭的旱地,如今已化作186.67公顷高标准农田的壮观图景。
初春的阳光洒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的田野上,绿波翻涌的麦田尽显律动:大型智能播种机在田垄间穿梭,精准滴灌系统如银蛇游走,将晶莹水珠均匀播撒在嫩绿的麦苗上。这片曾经沟壑纵横、靠天吃饭的旱地,如今已化作186.67公顷高标准农田的壮观图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4月2日召开的泰安市春季农业生产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也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要坚决扛牢农业大市责任担当,为全国、全省稳产保供大局作出更多泰安贡献。洼里村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农机应用、乡村道路建设升级,田畴沃野彰显发展脉动,是汶阳田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洼里村超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0公顷;智慧农业系统监测数据显示,三年来当地年均节水量达21.3万立方米,粮食单产提升100公斤/亩,新增产值突破200万元。
“零碎散”化作“一块田”
土地,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在洼里村,“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画卷已徐徐展开。
洼里村党总支书记刘太钢站在新修的机耕道上,望着眼前绵延平整的麦田感慨万千:“三年前这片土地还是‘巴掌田’‘补丁地’,310余块零碎田块被土埝分割,最窄处不足两米,联合收割机开进来得先拆轮胎。泥泞的田间小道每逢雨季便成了‘水泥路’,农资运输全靠人工肩挑背扛,灌溉时家家户户守着土渠守到半夜,水肥流失率高达43%。”
曾经,洼里村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洼里地水汪汪、水积田里心发慌、季季粮食都泡汤”。如今,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工程,洼里村190公顷碎片化耕地被重新规划为11个标准化农田单元,块均面积由0.6公顷扩大到17.33公顷左右,新增耕地面积近7.33公顷,曾经的“望天田”变成了集体经营、效益倍增的“高产田”。
一笔笔小账汇聚成大账,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在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洼里村高标准农田项目交出亮眼答卷:土地碎片化率从83%降至1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1%,年均节本增效176万元。
“传统式”迈向“现代化”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高效化、智能化的农业科技实现了“双向奔赴”。
在洼里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智能自走式喷灌机伸展着64米长的臂架匀速前行,每小时作业面积达0.8公顷;无人机沿着北斗定位航线低空盘旋,精准播撒的有机肥误差不超过3厘米。曾经需要48小时才能完成的灌溉周期,如今通过浅埋滴灌系统仅需8小时,节水率提升67%的同时,小麦亩均增产187公斤。
洼里村会计杨玉莲深有感触地说:“用工量由传统的每亩15个工时减少至3个工时,人工成本降低8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产量却提高了。”洼里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农业生产从“依赖经验”转向“依靠科技”,智能化、机械化成为洼里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亮点。
“村里富”更要“村民富”
随着大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建设强农效应突出。
过去,洼里村的种植模式分散、低效,土地被分割成一块块小田地,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灌溉排水也不畅,农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收益却很有限。村民回忆起以前的日子,连连摇头,那种“靠天吃饭”的无奈,仿佛还历历在目。
如今,洼里村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整合成“一块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引入无人机巡检、物联网技术,打造无人农场和良种繁育基地,洼里村“一块田”亩均收益能突破1000元,仅此一项,集体每年可增收400余万元。村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本地的工业园区就近务工,赚取额外的工资。
以一户4口人、3.2亩耕地的家庭为例,过去自己耕种,年收益大概只有3600元左右。土地流转后,流转费收入就有2400元,同时,家里至少解放出2个劳动力,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年收入能达到3.6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家庭年收入轻松翻番,达到7万元以上。
洼里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村民高兴地说:“现在种地轻松了,收入也高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粮安天下,地为粮基。从土壤改良到数字赋能,从节水灌溉到全程机械化,洼里村的农田变革生动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义,丰收的沃土必将助力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记者:郑凯
通讯员:纪宗玉 陈浩 穆姝琪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