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超市里的进口水果突然涨价了,邻居抱怨说工资没涨但开支变多了,网上却有很多人喊着“支持加关税,保护国产货”。这时候你可能会困惑:明明加关税让东西变贵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支持?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吃亏吗?
关税之战:为什么伤害我们的政策,却能得到支持?
生活中,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超市里的进口水果突然涨价了,邻居抱怨说工资没涨但开支变多了,网上却有很多人喊着“支持加关税,保护国产货”。这时候你可能会困惑:明明加关税让东西变贵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支持?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吃亏吗?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藏着许多普通人不曾注意到的真相。就像一盘棋局,表面看是“保护国内产业”和“让老百姓多花钱”的对立,实际上却交织着信息差、心理博弈和现实困境。
---
一、我们容易被什么蒙住眼睛?
1.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较量
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河北一家钢铁厂门口挂起横幅:“感谢关税保住2000个饭碗”。工人们举着国旗庆祝的画面在短视频平台刷屏。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同城一家用进口钢材的机械厂,因为成本上涨被迫裁员300人——这家企业甚至没机会上新闻。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说的“知识的分工”。我们容易关注眼前看得见的利益(比如保住钢铁厂的工作),却忽略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损失(比如机械厂的倒闭)。就像有人送你一盒巧克力,你很高兴,却不知道为此你家的水电费悄悄涨了5%。
2. “爱国情怀”的心理陷阱
去年某直播间里,主播举着国产奶粉大喊:“多花20块钱,就能支持民族企业!”评论区瞬间刷满小红旗。但当这个主播下播后,自己却托人代购进口奶粉——这事被网友扒出来时,直播间早已赚足了流量和销量。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符号性消费”。支持加关税就像在社交平台转发爱国标语,成本低但能获得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真正需要为高价商品买单时,很多人又会悄悄寻找替代品。就像我们点赞“支持国货”的朋友圈,转身却在购物车里加购进口商品。
3. 信息茧房里的“楚门世界”
短视频平台有个神奇的现象:如果你点开过一个“支持国产”的视频,接下来会不断刷到工厂流水线、农民丰收的画面;但如果你搜索过“进口商品测评”,算法就会给你推各国好物推荐。结果就是,不同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信息世界”里。
研究显示,关于关税的讨论中,“保住工作”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是“物价上涨”的3倍。这不是偶然——某些群体刻意放大关税带来的“英雄叙事”(比如挽救某个工厂),而把代价(物价上涨)轻描淡写成“必要的牺牲”。
---
二、支持者的真实困境:不只是“蠢”
1. 救命稻草心理
老张在广东打工的电子厂,三年前差点倒闭。当政府提高进口电子产品关税后,厂子突然接到大量订单。对老张来说,关税就是他孩子的学费、家里的房贷。至于手机变贵了?他说:“我又不买外国手机。”
这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任何漂浮物。对那些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群体来说,关税确实是根救命稻草——虽然这根稻草可能让整艘船变得更重,但对快淹死的人而言,先活下来更重要。
2. “总有人买单”的错觉
北京白领李姐支持关税的理由很特别:“我又不买进口车,关税让宝马变贵了,正好逼有钱人多买国产车。”但她没算过账:国产车用的进口零件也会涨价,最终所有车主都要多花钱;物流公司成本增加后,她网购的快递费也涨了。
这种现象叫“成本转嫁幻觉”。就像往湖里扔石头,总觉得涟漪不会波及自己,实际上整个湖面都在波动。据统计,关税每提升1%,普通家庭年度开支平均增加800元,相当于一个月的水电燃气费。
3. 对抗“不公平”的情绪出口
“凭什么外国货享受补贴来抢市场?”这种愤怒很能引起共鸣。当人们听说某国农产品拿政府补贴低价倾销时,支持关税就变成了“正义之战”。但很少有人追问:加关税后,我们出口的商品也被别国加税,最后到底是哪边吃亏更大?
这种情绪就像体育比赛中的“主场哨”——你觉得裁判偏袒对方,就要求改规则。但改规则的结果可能是比赛变得更难看,门票收入反而下降。
---
三、打破困局:需要更多“清醒的普通人”
1. 算清“三本账”
- 家庭账:假设关税让手机涨价300元,但保住某个工厂的工作,那么要有1万人买手机,才能保住1个岗位——相当于每人花300元众筹一份工作,这真的划算吗?
- 国家账: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花费3000亿美元,比进口石油还多。如果加关税导致进口芯片涨价,国产手机要么跟着涨价失去市场,要么偷工减料——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 长远账:10年前我国对进口抗癌药征收高关税,本意是保护国产药研发。结果国产药进步缓慢,患者要么高价买进口药,要么找代购“假药”——直到2018年降关税后,国产药企反而在竞争中突飞猛进。
2. 警惕“非黑即白”的陷阱
支持自由贸易不等于不爱国,赞成合理关税也不等于愚昧。就像疫情期间既要防控又要保经济,关税政策也需要在“保护”和“开放”间找平衡点。韩国就是个典型案例:他们对进口农产品征收高关税保护农民,但对工业零部件坚持低关税,最终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
3. 用脚投票的智慧
江苏有位大学生做过实验:在两家网店上架同样质量的T恤,A店标注“100%国产”,B店标注“进口棉+国产加工”。结果B店虽然贵15元,销量却是A店的3倍。这说明消费者最终会用钱包做出理性选择——嘴上喊支持国货的人,可能身体更诚实。
---
四、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正在改变
变化其实已经发生:2022年我国降低883项商品进口关税,婴儿奶粉、抗癌药等民生类商品税率直接降为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降税后相关商品进口量增长40%,而国内生产企业通过竞争反而提升了质量。
更值得期待的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00后群体中,63%的人认为“商品好坏比产地更重要”。某跨境电商平台统计,Z世代购买进口商品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有没有环保认证”,而不是“是不是外国货”。
结语:要情怀,更要面包
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多种进口商品加税,本想保护国内产业,结果导致全球贸易额缩水60%,加剧了大萧条。历史告诉我们:用高墙保护的花园,最终会变成荒漠。
今天的我们不必重复这种错误。普通人的清醒在于:既理解国家在某些领域需要合理保护,也警惕有人用“爱国”名义让我们吃暗亏;既支持本土企业奋斗,也坚持用市场选择倒逼进步。
下次再看到“支持加关税”的呼吁时,不妨多问几句:
- 谁在真正受益?
- 代价由谁承担?
-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毕竟,真正的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让每个普通人既能挺直腰杆,又能轻松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需要智慧,而不是盲从。
来源:隔壁王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