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是不是前几年手开始发抖那会儿,其实就是帕金森了?”
发问的是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编辑,戴着眼镜,说这话时已经有些确定,只是需要一个确认。
她说父亲退休后身体没出什么大毛病,就是开始写字越来越慢,后来鞋带也不愿意系,最后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
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是帕金森病。她说以前只听说老年人会得,但真到自己家里,才感觉这病太安静,又太彻底。
确实,它不是突然来的。帕金森病的本质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的不是某一个部位,而是整个中枢系统的运动调控网络。
大多数人知道这病是“手抖走路慢”,但那只是外在表现,背后的变化早在身体感知之前就已经开始。
中脑黑质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凋亡,是这个病的起点,但这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很多人误以为这类疾病完全是基因问题,其实超过85%的帕金森病例是“散发型”,找不到明确的家族遗传背景。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患病是后天因素叠加出来的,不是命中注定。
这个“叠加”不是短期爆发,而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横跨免疫、代谢、环境、微生物乃至行为方式。
一个非常被忽略的触发点,是肠道。诸多研究业已发现,帕金森病发作前的5至10年间,不少患者有长期便秘、肠道菌群失调、肠壁炎症等情况出现。
2017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后,能直接诱发帕金森样症状,说明中枢系统与肠道之间存在高度耦合的信号通道。
这个通道不是虚构的。迷走神经作为肠脑轴的主干,承担着双向信号传导的任务。
大量研究显示,某些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物质,如短链脂肪酸、脂多糖等,可以通过血液屏障影响脑内的神经炎症反应。
帕金森病患者中,这些细菌的比例普遍失衡。
特别是“Prevotella”属的细菌,在发病人群中下降明显,这类菌群原本对肠道屏障修复和抗炎有作用,一旦失衡,炎症因子就有了向上传播的通路。
也就是说,问题并不始于大脑,而可能是从肠道先开始松动。
长期饮食结构单一、高脂肪低纤维、过度依赖加工食品的生活方式,会让这种松动变成不可逆的趋势。
很多人只看热量和脂肪摄入,却忽略了肠道菌群的营养需要。
菌群是活的,不吃对东西,它们就换代错乱,新的“入侵菌”占领位置,免疫系统开始不知所措,慢性炎症也就在体内悄悄升级。
而免疫系统在帕金森的病程中远不是看客。
大量证据表明,帕金森患者血液中外周炎症因子普遍升高,如TNF-α、IL-1β、IL-6等,这些因子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小胶质细胞激活,进一步导致神经元凋亡。
这个过程像是“自己人误伤自己人”,而起点往往是一场小炎症没有及时被处理。
更极端的观点提出,帕金森其实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自我攻击,只不过攻击对象是控制运动的神经环路。
这种“自我攻击”的理念也延伸到氧化压力上。大脑是对氧化应激最敏感的器官之一。
帕金森病患者脑组织中发现大量活性氧累积,尤其是黑质区域。活性氧原本是细胞代谢的副产物,但在抗氧系统减弱的情况下,活性氧就成了杀伤工具。
线粒体功能下降、谷胱甘肽浓度降低、金属离子失衡这些因素,都会让神经元处于高压状态,最后无法修复自我。
更关键的一点,是睡眠。在帕金森发病前数年,大量患者表现出REM睡眠行为障碍,简单说就是做梦时身体会乱动,甚至有攻击性动作。
这个看起来与帕金森不搭边的现象,其实是脑干功能出问题的早期信号。
正常人梦境发生时大脑会“锁住”身体,但这类人群失去了这个锁。
研究显示,出现REM障碍的中老年人群中,后续发展为帕金森或路易体痴呆的比例超过40%。
这说明睡眠结构可能是帕金森的“试金石”,比手抖、走路慢这些典型症状要早得多。
还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变量,是职业。长时间接触农药、重金属、有机溶剂等高风险环境的人群,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农药接触史与帕金森发病风险增加约70%相关,特别是百草枯、敌敌畏这类神经毒性农药,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毒性已经在动物模型中反复验证。
但很多农村地区仍在使用这类物质,而保护措施非常薄弱。几十年的暴露史加上代谢系统老化,发病只是时间问题。
而说到底,这个病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它来了,而是很多时候被误判、被拖延,等到出现明显运动障碍才就医,已经错过了干预窗口。
这跟公众对疾病的认知滞后密切相关。人们总觉得神经疾病是“年纪大了的自然过程”,可现代医学的目标并不是延缓老去,而是精准识别每一种异常信号。
最让人警觉的是,有部分患者发病前并没有明显的遗传、职业或饮食问题,却照样进展迅速。
这提示还有隐藏变量未被识别。而现在越来越多研究把视角放在微量营养素上。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B6水平下降、叶酸不足这些指标,在患者中比例偏高。
这些营养素与神经递质合成、线粒体功能、DNA修复都有联系,一旦缺失,就像系统中少了一颗螺丝,长久累积,结构塌陷。
但即便知道这么多,也不能把帕金森简单归结为“吃不好”“睡不好”“老了”。真正复杂的是,这些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相互强化。
一个人可能有轻微的菌群失调,又加上一次感染,又睡不好,又长期暴露某种化学物质,于是系统开始超负荷,最后崩盘。
这种“系统病”才是现代医学的挑战。不是某个器官出问题,而是网络出了bug。
[1]陈友明,胡玉英.基于“肝肾同源”理论论治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2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