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关于著名媒体人陈文茜罹患黑色素癌晚期的消息,引发了大众对这种恶性肿瘤的关注。消息称肿瘤已经扩散,生命进入三个月倒计时。这一消息不仅牵动着众多粉丝的心,也给我们敲响了关注皮肤健康的警钟。借此机会,我们来深入了解黑色素癌这一疾病。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101卷第4期
《肿瘤防治研究》2022年第49卷第7期
《中国肿瘤临床》2024年第51卷第3期
《现代肿瘤医学》2023年第31卷第5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4年第57卷第2期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关于著名媒体人陈文茜罹患黑色素癌晚期的消息,引发了大众对这种恶性肿瘤的关注。消息称肿瘤已经扩散,生命进入三个月倒计时。这一消息不仅牵动着众多粉丝的心,也给我们敲响了关注皮肤健康的警钟。借此机会,我们来深入了解黑色素癌这一疾病。
黑色素癌,俗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产生黑色素的细胞(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这种癌症虽然在皮肤癌中占比不高,约为5%,但它却是皮肤癌死亡原因中的主要凶手,占到75%以上。黑色素癌可发生在皮肤任何部位,甚至可能出现在眼睛、消化道等黏膜组织。
典型的黑色素癌往往表现为一个不规则的黑色或褐色斑块,边缘不整齐,颜色不均匀,且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医学界常用"ABCDE法则"来帮助识别可疑的黑色素瘤:A代表不对称(Asymmetry),B代表边界不规则(Border),C代表颜色多变(Color),D代表直径大于6毫米(Diameter),E代表演变或变化(Evolving)。如果一个痣符合以上几点特征,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黑色素癌的发病原因复杂,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过度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反复严重晒伤(尤其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家族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以及大量痣(尤其是不规则痣)等。
在这些因素中,紫外线辐射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环境致病因素,特别是UVB射线对DNA的直接损伤作用。
黑色素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分期系统,黑色素癌主要分为0期到IV期。
0期是原位癌,癌细胞仅限于表皮;I期和II期是局限性疾病,肿瘤尚未扩散到淋巴结或其他部位;III期表示癌症已扩散到附近的淋巴结;IV期则是晚期黑色素癌,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肺、肝、脑或骨骼等。
对于早期黑色素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对于III期患者,除了手术外,还可能需要淋巴结清扫、辅助治疗如干扰素或免疫治疗。而对于陈文茜这样的晚期黑色素癌患者,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晚期黑色素癌的治疗策略经历了重大变革。过去,化疗是主要选择,但效果有限。近十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晚期黑色素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
靶向治疗针对的是黑色素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如BRAF基因突变。约40%-60%的黑色素癌患者携带BRAF V600突变。
BRAF抑制剂如维拉菲尼(Vemurafenib)和达拉菲尼(Dabrafenib)联合MEK抑制剂如曲美替尼(Trametinib)的组合治疗,已成为携带BRAF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癌患者的重要选择。
免疫治疗则是近年来黑色素癌治疗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和CTLA-4抑制剂(如伊匹单抗Ipilimumab)能够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这些药物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部分患者甚至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
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晚期黑色素癌的预后仍然严峻。总体来说,IV期黑色素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15%-20%。不过,随着新型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应用,一部分晚期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缓解,甚至可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状态。这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对于已经扩散并进入生命倒计时的患者,除了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外,姑息治疗和心理支持也变得尤为重要。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咨询等都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患者在这一阶段面临着巨大的身心挑战,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支持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黑色素癌的预防主要围绕着避免过度暴露于紫外线。具体措施包括: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外出时涂抹防晒霜(SPF30以上),穿着防晒衣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等。
定期自检皮肤并进行专业皮肤检查也是早期发现黑色素癌的关键手段。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多发痣或不规则痣的人,定期皮肤科检查尤为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黑色素癌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特点有所不同。相较于白种人,亚洲人群中的黑色素癌发病率较低,但常见于非暴露部位,如指(趾)甲下、足底和粘膜等处,这种类型被称为肢端型黑色素瘤。
这类黑色素瘤与紫外线暴露关系不大,可能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由于部位特殊,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国内多中心数据显示,我国黑色素癌患者中肢端型占比高达58.3%,而欧美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3%。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皮肤自检时,不应只关注暴露部位,也要注意检查手掌、足底、指甲等部位的异常变化。
黑色素癌的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可疑病变会被完全切除并送检,病理医师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样本,确定是否存在癌变以及癌症的类型和分期。此外,对于可疑转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癌症是否扩散及扩散范围。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黑色素癌的基因检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检测BRAF、NRAS、C-KIT等基因的突变状态,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携带BRAF V600突变的患者,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疗效。
在面对黑色素癌这样的严重疾病时,我们常常感到无助和恐惧。陈文茜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无常,健康珍贵。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可能面临疾病的挑战。因此,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就医,都是守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医学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科学,今天的"不治之症"或许在明天就会有新的突破。对于黑色素癌患者来说,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希望,寻求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都是应对疾病的重要策略。
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轨迹,即使在疾病面前,我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陈文茜用她的言行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如何,都要坚强面对,珍视当下,善待自己和他人。这或许是面对生命局限时最深刻的智慧。
面对疾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完全掌控,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却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定义。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老病死,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珍贵和意义。
来源:健康学问一点通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