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文互联2024年财报:营收下滑28.8%,净利润锐减17.92%,AI+营销成亮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2 13:21 1

摘要:2025年4月11日,浙文互联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7.03亿元,同比下降28.80%;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58亿元,同比减少17.92%;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99.84%,仅为20.69万元。尽管整体业绩表现不佳,公司在

2025年4月11日,浙文互联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7.03亿元,同比下降28.80%;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58亿元,同比减少17.92%;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99.84%,仅为20.69万元。尽管整体业绩表现不佳,公司在品牌营销、AI+营销及数字文化板块仍取得了一定进展。

营收与利润双降,扣非净利润近乎归零

浙文互联2024年的财务数据不容乐观。营业收入从2023年的108.18亿元降至77.03亿元,降幅达28.80%。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也从1.92亿元减少至1.58亿元,同比下降17.92%。更为严峻的是,扣非净利润从1.26亿元骤降至20.69万元,几乎归零。这一数据表明,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削弱,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几乎消失。

从历史数据来看,浙文互联的营收和净利润自2021年以来持续下滑。2021年公司营收为142.94亿元,2022年降至147.37亿元,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108.18亿元,2024年则跌至77.03亿元。净利润方面,2021年为2.94亿元,2022年降至0.81亿元,2023年回升至1.92亿元,2024年再次下滑至1.58亿元。这种持续的下行趋势反映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巨大压力。

品牌营销与AI+营销成亮点,但效果营销承压

尽管整体业绩不佳,浙文互联在品牌营销和AI+营销领域仍取得了一定成绩。品牌营销业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21亿元,同比增长12.42%。公司在汽车领域延续了市占率领先地位,服务了包括一汽奥迪、上汽奥迪、林肯、奇瑞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以及理想、极星、比亚迪等新能源智驾品牌。在非车领域,公司成功合作了中国电信、海尔集团、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规模。

AI+营销方面,浙文互联自主研发了“好奇系列”AI类应用工具,包括“好奇飞梭”AIGC超级内容工厂和“视频千创”等。这些工具在内容生产和传播分发方面显著提升了效率。例如,“好奇飞梭”在北京现代新车上市的传播中快速生成800余篇文章,助力新车话题在懂车帝、汽车之家等平台稳居热榜前列;“视频千创”在春节期间为沃尔沃汽车高效产出2000余条优质视频内容,实现多平台全网覆盖发布。

然而,效果营销业务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公司主动削减了低效业务,优化了业务结构,并与字节系、腾讯、快手等头部媒体保持紧密合作,但效果营销的营业收入为42.27亿元,同比有所下降。这表明,尽管公司在提升人效比和利润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业务规模仍面临较大压力。

数字文化板块布局加速,算力服务成新增长点

在数字文化板块,浙文互联加速了“文化+科技”的融合,特别是在算力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司先后成立了浙文智算、浙文蓝耘智算等主体,并参与投资浙江自贸区海城融资租赁公司,构建了全方位文化算力服务体系。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为智驾等行业客户累计交付算力近4800P,为数字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公司在数字文化应用场景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文化和文旅新IP,公司布局了数字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新业态,并参投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落子“文化数字资产”交易流通,延伸了数字文化产业链条,打开了数字文化商业化空间。

尽管数字文化板块的布局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其对整体业绩的贡献仍较为有限。未来,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数字文化业务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以弥补其他业务板块的下滑。

治理改革与投资回报并重,但未来挑战依然严峻

浙文互联在2024年持续推进治理改革,优化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行稳致远、守正创新的长效机制。公司还积极与全体股东分享经营成果,实施了股票回购计划,金额达5,007.75万元,并向投资者派发现金红利7,379.52万元。此外,公司投资豆神教育司法重整,实现税前投资收益21,125.91万元,为业绩提供了一定支撑。

然而,尽管公司在治理改革和投资回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营收和净利润的持续下滑表明,公司需要在业务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突破口。特别是在效果营销和数字文化板块,公司需要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总体来看,浙文互联在2024年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品牌营销、AI+营销及数字文化板块仍取得了一定进展。未来,公司需要在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能力方面加大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金融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