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沙尘暴:“城门铁皮被撕成条”,活脱脱的黄袍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2 18:34 3

摘要:最近北方的沙尘天气,直接让许多人不能出门了。严重的地方,黄沙漫天,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真的好像走进了《西游记》,听人喊“妖怪来了,妖怪来了!”;不严重的地方也是狂风肆虐,从家里听,哀嚎一般。

最近北方的沙尘天气,直接让许多人不能出门了。严重的地方,黄沙漫天,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真的好像走进了《西游记》,听人喊“妖怪来了,妖怪来了!”;不严重的地方也是狂风肆虐,从家里听,哀嚎一般。

以前树木和高楼少,春天的沙尘天气很频繁,有时候还刮来一阵雨,出去一分钟,全身和泥,出行非常不方便。

咱们今天就走进古代,追溯过往,了解一下大风刮了几千年。

一、风级溯源:古代大风有等级吗?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风" 字形如 "凤",尾羽摇曳生姿,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象形记录,也暗含着古人对风的敬畏。

商周时期,人们通过悬挂羽毛、观察旗帜方向来判断风向,《诗经・邶风》中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的记载,揭示了早期对季风规律的认知。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将风分为八类:"

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这种基于方位的分类体系,标志着古代气象学的初步形成。

唐代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创造性地提出风力分级理论,将风划分为 "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沙石、拔木树和根" 八个等级。

这种以自然现象为观测指标的分级方法,比欧洲蒲福风级早了近千年。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 "龙卷风" 现象:"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其对强风破坏力的描述与现代气象学高度吻合。

二、历史镜像:大风有多大?

《山海经》里记载的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这看似神话情节,实际上是上古时期人们对极端天气现象的一种原始理解与想象,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风雨等极端天气对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到了西汉,人们开始对具体的气象灾害有了确切记录。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沙尘暴的记录,此次沙尘暴影响范围覆盖长安及周边地区,想象一下,当时的天空被赤黄色的沙尘笼罩,整整一夜一天,落下的黄土灰尘覆盖大地,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魏晋南北朝时期,超级大风事件频发。据《宋书・五行志》记载,曹魏正始九年(248 年)“大风数十日,发屋折树,动太极东阁”,如此长时间的大风,竟然连皇宫建筑都被撼动,可见其威力之强大。

而东吴太元元年(251 年)的那场大风更是可怕,“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树二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这场风灾不仅引发海水倒灌,致使陆地行船,还导致了诸多建筑和树木的损毁。

我们不禁要为当时住在茅草屋里的老百姓担忧,在如此强劲的风暴之下,他们的生活必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可他们又没有现代的防护措施,实在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艰难地抵抗风暴的。

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五月,大风拔木”,长安城内的古树都被连根拔起,这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的描述相互呼应,都生动展现了大风的强大破坏力。

北宋时期,京师地区的沙尘暴现象较为频繁。从端拱二年(989 年)至北宋末年,京师地区记录到13次大型沙尘暴,最长的一次持续了10天之久。

可想,百姓们深受其害,“不敢出屋,店铺关门”,正常的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

元代大德五年(1301 年),大都(今北京)遭遇了一场破坏力惊人的大风。据记载,“大风揭去宫殿琉璃瓦,城门铁皮被撕成条”,金属城门在狂风面前如同纸糊一般被撕裂,其破坏力堪比现代 12 级台风。

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 年)的 “北京飞象风暴” 更是惊世骇俗。《明宪宗实录》记载:“狂风拔木万余株,毁屋千间,象房倒塌,大象被吹到空中坠亡”。

成年亚洲象体重可达3 - 5吨,却被狂风卷上了天,经推测,当时的风速超过33米 /秒,这“史上最重飞行物”的事件,不难想象这场风暴的恐怖程度,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清代新疆的 “黑风吞城” 事件(1900年)记载中提到 “沙石如雨,白昼如夜,城墙外皮被剥落,商队连人带骆驼失踪”。这种类似现代强沙尘暴的天气,使得当地出现了 “鬼市” 传说。

光绪年间的《晴雨录》记录了北京地区多起 “拔木、毁屋” 的极端风灾。其中 1870 年“大风折正阳门箭楼旗杆”,铁质旗杆在大风中被折断,如此坚固的建筑设施在大风面前都不堪一击,周边的民居更是难以幸免。

民国时期,风灾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1922 年广东汕头遭遇12级台风,“海水陡涨3.6米,沿海150公里堤防溃决,汕头城内水深超过3米,死亡 7 万人”,这无疑是 20 世纪中国最严重的风灾之一,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让汕头这座城市遭受了重创。

1934 年甘肃河西走廊的 “黑风暴” 持续了三天,“黄沙蔽日,白昼点灯,禾苗尽毁,人畜伤亡无数”,当地县志记载 “风过之处,如遭兵燹”,形象地描绘出这场黑风暴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从古籍记载来看,明清时期的沙尘袭击更加频繁了。

三、文学意象:大风起兮云飞扬?

1. 诗词有风灾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开篇。

陆游在《大风》中写道:"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2. 小说中的风暴

《西游记》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中,黄风怪 "吹出黄风,把悟空的毫毛都吹得乱飘",看来也是这种狂暴沙尘的场景吧,孙猴子都受不了。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

3. 地方志与笔记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无锡龙卷风:"石家桥至沈渎、官塘一带,刮倒房屋拔起大树不计其数,大石、船只等都被吹走。

邻居夫妇二人在田中种豆,被狂风卷走数里而坠落,无恙"。袁枚《子不语》中 "风吹人飞" 的奇闻,如 "乾隆七年,上元县韩慧芬被风吹至八十里外江宁铜井村",反映了民间对极端天气的集体记忆。

四、智慧传承:古人如何防灾?

1. 观测技术的演进

殷商时期,人们通过 "悬羽测风" 判断风向;东汉张衡发明 "相风铜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风仪器。

唐代《乙巳占》记载:"凡候风者,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竿上,候风吹葆平直,则占",这种 "五两法" 成为后世测风的标准。

2. 建筑的结晶

福建土楼采用圆形结构,利用弧度分散风力;陕北窑洞依山而建,有效抵御风沙。

故宫角楼的 "九梁十八柱" 架构,能承受 10 级以上大风。这些建筑奇迹,体现了 "以柔克刚" 的防灾理念。

3. 制度应对

汉代设立 "都水监" 管理水利,唐代颁布《水部式》规范防灾,宋代建立 "报灾制度",明清时期形成 "钦天监观测 - 地方官上报 - 朝廷赈济" 的完整体系。

康熙年间《畿辅通志》记载:"大风拔木,有司速报,发帑金修屋,赈济灾民",这种快速响应机制,为现代防灾提供了历史借鉴。

五、占候体系

1. 小六壬:

作为民间最普及的占卜术,小六壬以 “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 六神为核心,通过指节掐算推演天时。其天气歌诀云:

“大安阴晴日,清风送爽杨柳枝;留连雨绵绵,旱苗喜雨在禾田;速喜霓虹现,艳阳高照在人间;赤口冷如刀,雷雨霜雪兼冰雹;小吉星月稀,阴阳天里阴阳期;空亡雾茫茫,不见日月海天长”。

占测时以月、日、时为起算点,例如五月初二申时,从 “大安” 起正月,五月落 “小吉”,再以 “小吉” 起初二,最终落 “空亡” 宫,即预示当日有雾。这种 “以掌为盘” 的推演方式,将抽象气象转化为具象符号,成为农耕时代的 “民间天气预报”。

2. 奇门遁甲:

作为 “帝王之术”,奇门遁甲将天气预测纳入宇宙模型。其理论认为,天辅星主风,天柱星主雨,天蓬星主水,天冲星主雷。

若天辅星落巽宫(东南方)且乘旺相之气,主狂风大作;天蓬星乘壬水落坎宫(北方),则暴雨将至。例如明代《明宪宗实录》记载的 “飞象风暴”,若以奇门遁甲推演,当值 “天冲星临震宫,壬水克丙火”,预示雷暴与强风叠加。其歌诀云:

“天辅乘巽风拔木,天蓬临坎雨倾盆;

若逢天柱临兑位,冰雹如刀破晨昏”。

3. 大六壬:

大六壬以 “天地盘”“四课三传” 为核心,通过五行生克预测天气。其风雨歌诀云:

“欲测风雨理非遥,四仲加临定一朝;

云雾人元看颜色,课中逢水雨潇潇”。

例如课中见 “水逢金而遇土”,主连阴雨;“木克土而见火”,主干旱多风。

清代《晴雨录》记载的 1870 年北京大风,若以大六壬推演,当值 “申金克寅木,劫煞入课”,预示强风破屋。

4. 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以 “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 为原则,通过外应起卦预测天气。

离卦主晴,坎卦主雨雪,

巽卦主风,震卦主雷。

若见 “离上坎下”(水火既济卦),主晴雨交替;“巽上震下”(风雷益卦),主狂风骤雨。

例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龙卷风,若以梅花易数推演,当见 “巽卦动变震卦”,预示 “风从雷出,摧枯拉朽”。

5. 地母经:

作为古代农书的代表,《地母经》以六十甲子为序,一诗一卜预言年景。

例如:

甲子年:“水潦损田畴,春夏多淹浸”,预示洪涝。

丙寅年:“虫兽沿林走,疾疫多忧煎”,暗示干旱引发虫害。

戊子年:“春夏多淹没,秋冬土龙渴”,描述旱涝急转。

这些歌谣虽韵律粗糙,却蕴含着对气候周期性的观察。清代《履园丛话》记载,江南农民常以《地母经》预测播种时机, “吴楚桑麻好,齐燕禾麦稠” 。

写在最后:

从甲骨卜辞到现代气象卫星,人类对风的认知经历了从神秘崇拜到科学解读的跨越。

当代社会,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我们既需要继承古人 "未雨绸缪" 的智慧,如《田家五行》"东风转北,搓绳缚屋" 的谚语,也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提升防灾能力。

最近的北方沙尘暴预警中,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数值预报等技术,提前 72 小时发布红色预警,这种 "古今结合"的防灾模式,正是文明传承的生动实践。

从古至今,千年走过,人类与自然的博弈从未停止,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敬畏中前行,方能在 "大风起兮" 中,守护好我们的文明家园。

来源:灯塔小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