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惨业链”:30万元瞬间被骗光,积攒半生的养老金,被人盯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3 11:28 2

摘要:大爷在直播间抢购了两把椅子,满心欢喜地开车去取快递,结果拿到手却傻眼了,椅子居然还没巴掌大。

前不久,一位大爷网购的新闻上了热搜。

大爷在直播间抢购了两把椅子,满心欢喜地开车去取快递,结果拿到手却傻眼了,椅子居然还没巴掌大。

评论区的网友们也炸开了锅,纷纷吐槽家里老人的奇葩网购经历。

果然,同一个世界,同一款父母。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网购大军,他们有钱有闲,成了商家眼中的“金矿”。

而当银发经济遇上现代科技,在这场认知不对等的博弈面前,老年人却成了易受伤的弱势群体。

直播间买到就是赚到的“秒杀”,网店上物超所值的“赔钱货”,稳赚不赔的资产投资,形形色色的套路,正在一点点掏空爸妈的血汗钱。

老年人一辈子勤俭惯了,恨不得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很多商家正是击中这样的心理,在网店上摆出各种价格低得离谱的商品。

在“低价诱惑”下,老人们一不留神就成了被割的“韭菜”。

像开头的案例,网上类似的吐槽数不胜数。

有老人在网购平台上花9.9元买了10斤大葱,结果竟然只有3根,加起来也就一斤左右。

有网友的爷爷花4块3买了10个碟子,结果每个碟子小到只能放一个瓜子,花8块钱买了200多个福字,收到货才发现每个福字只有拇指盖那么大。

还有老人被“9块9买10只大闸蟹”的广告吸引下单,收货后却发现大闸蟹只有拇指大。

这些低价产品,看似是商家的“赔本甩卖”,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收割手段。

商家利用老年人对价格敏感、对网购规则不熟悉的特点,用亮眼的图片吸引他们,却在商品描述中玩文字游戏,故意模糊商品尺寸、材质等关键信息。

而且很多平台把退货入口埋得极深,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退货。

即便发现货不对,也只能无奈放弃退货,权当花钱买了个教训,给生活添了个苦涩的“笑料”。

几块、几十块的损失还能勉强承受,但涉及千元、万元的高价产品,就成真的灾难了。

老人网购圈中,最常见的高价产品就是保健品。

博主王秋裤曾讲过一位上海老人的故事。

老人有房有存款,儿女也孝顺,生活水平不低,却因深陷保健品漩涡,彻底毁掉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走进老人的家,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保健品:两万多元的“理疗床垫”,近六千元的艾灸椅,还有单价上千元的“神药”。

无论是电视广告、短视频、直播间,还是线下推销,只要产品宣传打着“有益健康”的旗号,老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

短短几年间,他不仅花光了全部积蓄,甚至还要变卖房产来购买这些产品。面对家人的劝阻和民警的调解,老人始终执迷不悟。

直到老人突发脑梗住院,才被迫停止了这场疯狂的购物行为。

可当家里人为了老人的医药费试图退回部分保健品时,却发现大多数商家早已失联。

最终,老人买保健品花费的数十万元,仅追回了不到两千元。

在电商圈流行一句话:“小孩怕笨,女人怕丑,老人怕死。”

保健品犹如一道“救世曙光”,正好照在老年人的敏感神经上,各路商家也趁机大做文章。

从直播间穿着白大褂讲着各种养生秘籍的专家,到各种高级的资质、专利,他们把普通的商品包装成具有神奇疗效的“宝贝”,让老人们为之着迷。

但老年人缺乏甄别这些证书、头衔真假的能力,只会相信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最终花巨款买回的,不过是一些吃不坏,但也没什么用的“三无”产品。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隐蔽的套路,紧紧盯着老年人口袋里的退休金。

俗话说“财帛动人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财富增值、对投资知识却知之甚少的弱点,引导他们做投资。

最常见的,便是打着“高额回报”的旗号,忽悠老年人投资古董字画。

央视新闻就曾报道过古董直播的骗局。

在直播间,主播们用“一夜暴富”“稀缺珍品,价值飙升”等话术,将一件件普通的工艺品吹嘘成价值连城的古董。

他们还伪造各类鉴定证书,找来所谓的“业内专家”站台背书,宣称商品会升值或承诺“高价回收”。

不少老人怀着对财富的憧憬,不惜拿出多年积蓄,甚至借钱、贷款,一头扎进这场投资骗局。

古董尚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卖不出去摆在家里起码也能充个门面。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虚拟资产也成了诈骗重灾区。

骗子以投资股票、数字货币为幌子,通过伪造交易平台,篡改收益数据,营造出投资收益丰厚的假象,让老年人掉入为他们量身打造的陷阱。

澎湃新闻曾报道过一则“虚拟资产投资骗局”的案件。

退休在家的张大爷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自称“炒股大师”的人,对方声称手握“内部消息”,只要跟随他的指导投资,就能轻松获取高收益。

看着其他人赚到钱了,张大爷也开始心动,也决定投资试试。可他并不知道,群里除了他自己,其他人全是演员。

起初,在“大师”的指导下,张大爷的投资账户“一路飘红”,甚至还能顺利提现小额收益。尝到甜头后,他便放松了警惕。

随后,对方以“加仓博取更高收益”为由,要求张大爷追加现金投资,为了多赚些养老钱,张大爷让妻子取出30万元现金,交给了对方派来的人。

然而,当张大爷试图提现时,对方却以“缴纳手续费”为由继续索要钱财。这时,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被骗,可惜为时已晚。

老两口最终只能报警求助,30万元养老钱是否能追回还未可知。

虽然打着高收益的幌子,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资产投资在操作上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

然而,骗子们并未打算放过他们,转而将目光投向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

在短视频平台上,他们精心炮制出各种连续剧式的情感大戏。

“老伴出轨,离婚时连锅碗瓢盆都要分走”的狗血剧情;“辛苦养大的儿子,娶了媳妇就忘了娘”的家庭矛盾;“老姐妹省吃俭用却被骗光积蓄”的辛酸故事……

剧情跌宕起伏,演员情绪饱满,老年人看得群情激奋,甚至老泪纵横。

但就在情绪被调动到最高点时,突然话锋一转,开始推销,让人不知不觉就掏空了钱包。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以及互联网的深度普及,老年群体在消费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截至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攀升至3.1亿,占总人口的22%。

去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突破9亿大关,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渗透率已达69.8%。

各大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专为老年群体设计的商品,比如带有提醒功能的药盒、实时监测血压的智能手环、电动轮椅等等。

还有很多软件推出了大字版、语言播报等功能,为老年人上网提供便利。

老年用户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

然而,在算法的围猎下,各种营销套路的“围追堵截”却防不胜防。

便宜划算的商品,精心设计的营销内容,极具诱惑力的投资收益,让他们渐渐沦陷,最后心甘情愿按下支付键。

深陷网购陷阱的老人们,不仅要蒙受经济上的损失,还要承担心理上的悔意与自责,原本安宁的生活也因此被搅乱。

既然老年人上网是大势所趋,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守护他们的晚年则势在必行。社会、平台、家庭,任何一方都责无旁贷。

社会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的防骗意识。

平台则要强化审查机制,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零容忍。

家庭也不能缺位,子女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帮助他们理性消费,闲暇时多陪伴老人,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减少其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唯有社会的监管、平台的审查、家庭的关爱形成合力,才能驱散笼罩在银发经济上空的阴霾,让它回归最初的温暖与善意。

来源:鬼谷子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