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联合深圳市数十家龙头企业统筹共建18个AI主题创新实验室集群,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累计遴选吸纳600余名行业领军人才及家长代表,创新构建‘双师型’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将跨领域创新成果及产业前沿案例科学转化为校本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广东省深圳明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玉金 北京报道
“我们联合深圳市数十家龙头企业统筹共建18个AI主题创新实验室集群,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累计遴选吸纳600余名行业领军人才及家长代表,创新构建‘双师型’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将跨领域创新成果及产业前沿案例科学转化为校本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鲁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鲁江所在学校坐落于人工智能创新前沿的深圳市,该校近年来紧跟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全方位深层次地将AI技术赋能于教育教学全场景应用。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在总结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来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健全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制度体系。4月16日,教育部召开相关会议,就《意见》贯彻落实等进行了介绍。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本《意见》明确了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16日在会议上表示。
《意见》总共分七个部分,共22条政策举措。在总体要求之下,《意见》还在深入推进集成化,全面推进智能化,大力推进国际化,健全教育数字化保障体系,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和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作出了相关部署。
在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改革方面,《意见》提出了要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赋能教育评价改革,鲜明提出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转型的需要,动态调整职业教育,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意见》还强调。
周大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把《意见》落实与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近期的工作重点纳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并从平台升级、资源扩容、就业赋能及生态构建等四方面持续发力。
“在生态构建方面,营造‘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应用场景。”周大旺进一步表示,(教育部)构建了多元参与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发人工智能教育的专用大模型,建设语料联盟和开源社区,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调优教育大模型。
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劳动力市场,重构知识的生产,在倒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也给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为进一步激活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潜能,《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化,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根据技术发展的形势,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培养师生的基础能力,深化人工智能与教、学、管、评、研等场景融合。
《意见》提到,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课题,有序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基于《意见》,我们)要积极建设中国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打造一批教育垂直领域的专用大模型,有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试点;要不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融合,树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典型示范,要不断提升管理者的数字化领导力、教师的数字素养,推动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更具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优质课堂;”杨宗凯进一步表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基本能力,多学段广泛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塑造适应智能时代、驾驭人工智能的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
鲁江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意见》的各项要求,把人工智能教育更加扎实地开展下去,特别是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在课程内容方面,坚持分层实施、系统推进原则;在课程实施方面,坚持分学段统筹,科学制定规划原则;在课程保障方面,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原则。”
“技术保障重点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研优势,强化与高新技术企业战略合作,聚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教育研发创新平台;场馆保障锚定科技发展前沿,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具身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实验室集群,系统开发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实践性特征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切实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鲁江如是说。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来源: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