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洛阳古城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涌至洛阳观光旅游,欣赏牡丹的雅姿芳容,人流如织,场面壮观。
每年的4月1日--5月5日,是洛阳“牡丹花会”举办的日子。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正是洛阳古城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涌至洛阳观光旅游,欣赏牡丹的雅姿芳容,人流如织,场面壮观。
王绣,籍贯山东省潍坊市,1942年出生于哈尔滨。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完成学业后扎根洛阳,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土壤滋养了她的艺术生命。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洛阳美协主席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为新牡丹画派的创始人,王绣以研究者的严谨态度深入观察牡丹生长规律,在博物馆工作期间接触的大量文物遗存,使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与传统文脉的深刻联系。
王绣笔下的牡丹构图讲究虚实相生。她常以舒展的叶片作背景,用墨色浓淡变化营造空间层次,主体花朵多置于画幅中上部,形成视觉焦点。
在《牡丹雅韵》系列中,枝干走势借鉴了汉代石刻纹样的朴拙线条,叶片分布暗合青铜器纹饰的节奏感,这种构图方式既保持了传统花鸟画的空灵意境,又赋予画面历史厚重感。
设色方面,王绣突破传统工笔重彩的程式。她将唐三彩釉色研究心得融入丹青,花瓣常以矿物颜料层层积染,通过冷暖色阶的微妙过渡表现花朵的体积感。
在表现姚黄、魏紫等传统名品时,她会刻意降低色彩纯度,以灰调子中和牡丹的艳丽,这种处理手法使作品既保持富贵气象,又避免了甜俗之气。
笔墨语言上,王绣开创性地将写意笔法引入工笔创作。勾勒花瓣时采用书法用笔,中锋侧锋转换间见出力度变化;点染花蕊时借鉴没骨技法,墨色交融中透着灵动。
她在《中国牡丹画技法大全》中记录的"揉纸皴"技法,通过宣纸揉皱产生的自然肌理,生动再现了牡丹老干的沧桑质感。
作为长期研究洛阳历史的美术家,王绣的牡丹创作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寓意。
她笔下的花朵既有盛放时的雍容,也常见含苞待放的含蓄状态,这种对生命过程的完整观照,暗合着古都洛阳历经兴衰依然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
每年牡丹花期,洛阳城内总能看到王绣带着画板写生的身影。
这种持续五十余年的观察记录,使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从博物馆库房里的汉代彩绘陶盆,到邙山田间带着晨露的野牡丹,这些视觉经验最终都转化为她笔下的艺术语言。
当游客们手持她的画册在花丛中比对时,现实与艺术间的奇妙互文,或许正是王绣作品最动人的地方。
王绣牡丹作品欣赏
来源:江风随笔墨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