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抢VIVO51%股权失败!大批手机企业撤离印度,莫迪已尝到苦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07:55 2

摘要:近年来,印度市场对于中国手机品牌 VIVO 而言,逐渐变成了一片荆棘密布的险地。一场围绕着 VIVO 印度子公司的风云变幻正在上演,其中的曲折与复杂,足以让每一位关注全球商业动态的人侧目。

近年来,印度市场对于中国手机品牌 VIVO 而言,逐渐变成了一片荆棘密布的险地。一场围绕着 VIVO 印度子公司的风云变幻正在上演,其中的曲折与复杂,足以让每一位关注全球商业动态的人侧目。

塔塔集团的 “收购野心”

2024 年 6 月,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宛如一只盯上猎物的猎豹,对 VIVO 印度子公司虎视眈眈。据多方消息透露,塔塔集团与 VIVO 印度子公司就股权收购事宜展开了一系列洽谈。按照印度政府的设想,如果这场收购成功落地,VIVO 印度子公司将迎来全方位的 “印度化” 变革。从管理层的本土化,到销售环节的全面 “印度主导”,再到生产合作也将深度融入印度本土产业链,就像给 VIVO 印度子公司换上一身彻头彻尾的 “印度外衣”。

塔塔集团更是直言,计划以 9.28 亿人民币的价格,一举拿下 VIVO 印度子公司 51% 的股份。一旦交易达成,塔塔集团将如同掌控牵线木偶的主人,对 VIVO 印度子公司的人事等关键事务拥有定夺权。这一消息传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商业舆论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猜测,VIVO 会就这样轻易地将自己辛苦打拼而来的印度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吗?

VIVO 在印度的往昔辉煌

回溯往昔,VIVO 踏入印度市场的征程堪称一部奋斗创业史。自 2014 年进军印度以来,VIVO 就像一位辛勤耕耘的农夫,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2015 年,VIVO 在印度北部的大诺伊达地区精心搭建起工厂,那时候,它就立志在印度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2018 年,工厂进一步扩建,规模不断壮大,当地雇佣员工数量一度飙升至 10000 名,年产能更是达到了约 6000 万部手机的惊人数字。

在市场策略上,VIVO 精准把握印度消费者的喜好与需求。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它推出多款专门为印度市场量身定制的手机。在产品设计上融入印度本土元素,从色彩偏好到功能设置,都充分考虑印度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习惯。同时,VIVO 积极投身印度本土的各类活动,比如赞助印度最受欢迎的板球联赛 IPL。通过赛事转播和现场活动,VIVO 的品牌知名度如同星星之火,在印度迅速燎原。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VIVO 在印度市场收获了累累硕果。到 2023 年,VIVO 印度子公司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就像经历漫长黑夜后迎来黎明曙光,开始在印度市场日进斗金。

印度政府的 “组合拳” 打压

然而,正当 VIVO 在印度市场渐入佳境时,来自印度政府的一系列操作,却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乱了 VIVO 的发展节奏。其实,早在 2022 年,印度政府就开始对 VIVO “动手” 了。当时,印度执法部门如同凶狠的猎手,突然对 VIVO 印度子公司展开突击搜查,并迅速冻结了其 119 个银行账户,涉及金额高达 5900 万美元。这一招让 VIVO 印度子公司瞬间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仿佛被人扼住了咽喉。好在 VIVO 据理力争,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印度法院最终宣布撤案,VIVO 才暂时躲过一劫。

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2023 年 10 月,印度再次出招,毫无征兆地逮捕了 4 名 VIVO 高管,其中包括中国公民匡光文。印度方面给这一事件安上了一个 “罪名”——“VIVO 印度洗钱案”。为了让这个 “罪名” 看起来有理有据,印度特意列出了一份长达 32 页的文件,指控 VIVO 印度通过设立 “掩盖层” 等手段,非法避税高达 6247 亿卢比。在这份文件中,还涉及 30 多名中国人,称他们持商务签进入印度后,建立大量 “贸易公司” 进行资金周转,比如将 VIVO 印度子公司的利润汇往母公司以达到避税目的。

这里所说的 “贸易公司”,简单来讲,就像是跨国公司避税的一个 “工具”。以 VIVO 为例,当它在印度生产手机时,由于涉及诸多技术专利,需要向母公司缴纳专利费,像设计费等都属于此类。这笔费用有多种称呼,如 “内部转移定价”“特权使用费” 等。专利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避税。假设 VIVO 在印度的营业额是 1 亿,专利费为 5000 万,那么纳税基数就变为 5000 万,按照 15% 的税率只需缴纳 750 万税;若没有专利费,纳税基数则是 1 亿,需缴纳 1500 万税。这种操作在跨国公司中并不罕见,像苹果等公司也会通过搭建 “搭桥公司” 等方式进行类似避税行为。但在印度这里,却成了 VIVO 被打压的把柄。

面对 VIVO 的 “避税” 行为(印度认为的),印度政府毫不犹豫地举起了罚款制裁的大棒。此前小米就曾遭遇过类似情况,2023 年印度指控小米印度子公司避税 555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48 亿,并对其罚款 5.6 亿人民币。这次轮到 VIVO,按照印度有关部门 “查处” 的避税金额 6247 亿卢比,如果也按照 10% 的比例罚款,VIVO 将面临高达 600 多亿卢比的巨额罚款。如此天文数字,VIVO 印度子公司自然难以接受。

印度背后的算盘

印度政府为何对 VIVO 等中国手机企业如此 “穷追猛打” 呢?从更深层次来看,这背后隐藏着印度打造本国手机产业链的野心。印度一直渴望像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属于自己强大的手机产业,在全球手机市场的版图上占据重要一席之地。然而,印度薄弱的工业底子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前。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想要造出优质手机谈何容易?于是,印度便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印度市场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中国手机企业,企图通过一些手段,将这些企业的成果据为己有,实现 “弯道超车”。

近年来,众多中国手机企业,如 VIVO、OPPO、小米、华为等,纷纷涌入印度市场。它们在印度建厂、构建销售体系,逐步完善当地的生产供应链,在印度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纬创、富士康等果链企业也不甘落后,跑来印度分一杯羹。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印度手机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火热的景象。而这,也让印度政府看红了眼。印度政府觉得,既然这些企业已经在印度打下了基础,那为何不利用起来发展本国产业呢?于是,便有了塔塔集团出面收购 VIVO 印度子公司股权这一事件。

收购谈判陷入僵局,VIVO 或撤离印度

面对塔塔集团的收购提议和印度政府的种种压力,VIVO 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在收购价格等关键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交易尚未达成一致。VIVO 并不愿意轻易将自己多年打拼的成果廉价出售给塔塔集团。据相关消息透露,VIVO 甚至计划将 600 亿人民币的资产撤离印度市场。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届时留给印度的,或许只是一些空壳公司,印度想通过收购 VIVO 印度子公司来发展本国手机产业的如意算盘也将彻底落空。

其实,VIVO 并非唯一有撤离想法的企业。此前,华为荣耀在察觉到印度市场风向不对后,迅速启动撤场方案。它如同一位敏锐的猎手察觉到危险临近,果断地将生产设备、技术团队等核心资产带离印度市场,成功避免了可能的损失。此外,富士康、福特、通用、上汽、比亚迪等企业,也因为对印度市场的营商环境失望,或者惧怕潜在风险,纷纷削减在印度的业务,选择撤离。

来源:定陶融媒

相关推荐